內容摘要:《風停的靜夜》是朱英誕作于1937年至1940年間的一首詩。這首詩從意象和節奏上看,都呈現出“古典與現代互涉”的美學風格。詩歌的意象創造具有玄想性而又內含哲思,詩與夢同構,非線性的意象組合營造出了一個朦朧隱晦的藝術世界。詩歌中的人物及環境,與外部世界相呼應,形成了與時代現實一種隱秘的對應關系。
關鍵詞:朱英誕 詩心 詩夢 詩美
朱英誕經歷過革命、戰爭、運動、改造的風云變幻時代,但是與同時代的主流文人的創作相比,他的詩歌中較少直接抒寫時代的腥風血雨,而是更傾向于向日常生活、自然乃至心靈深處追尋。他以藝術的方式精心搭建自己的“詩意世界”,這也使得其詩歌有時會營造出朦朧夢幻、相對封閉的“第二現實”世界,從而以詩意的想象空間來慰藉現代人的情感和心靈。就如這首《風停的靜夜》以夢為線索結構全篇,一、二節寫入夢前,第三節寫入夢后,營造了一個朦朧隱晦的藝術世界。
一.詩心——由“自我”通向時代
詩的第一節,主人公以獨特的方式出場:“自颶風的尾巴上降落,自五色的眩暈里走出來”。這是一個孤獨的夜行人,在黑沉沉的夜里顯得羸弱渺小,他從剛消停的狂風中蹣跚地走出來,疲憊讓他感到一陣“五色”的眩暈。還好道中月亮那朦朧的光暈給了他一絲慰藉,陪伴他直到其“遁入小舍”?!岸荨焙刑颖?、隱藏的意思。一直在黑暗中前行讓夜行人感到疲憊,而遠離了外界的黑暗的小舍就是他心靈的避風港,給他安心、溫暖舒適的感覺,他急迫地想到躲入小舍。因此,詩自然過渡到第二節,“這親密而又猶覺生疏的小舍”使夜行人很快進入了夢鄉?!八庞辛艘稽c閑空,但尚未停止喘息,他便找到了自己”,便沉入了夢境。因此前兩節是對主人公入夢前經歷的描寫,從“颶風”降落到“戴月”歸舍到喘息間入夢,場景切換快而短促。這種短而快的節奏與動詞與副詞的單配使用不無關系。動詞“降落”、“走出來”、“看見”、“遁入”“帶”、“找到”步步推進,節奏飛快,而動詞前面修飾以副詞,更加快了場景的變化,“就”、“馬上”、“才”、“便”這些副詞配合動詞的連用,使得詩歌節奏流轉得更為急促,在場景不斷切換的過程中,動態最終回歸平靜,主人公在夢中找到自己。
那么這個在黑暗中孤獨前行、遁入小舍的夜行人是誰呢?“夜”、“颶風”、“暈?!?、“小舍”僅僅只是對應一種客觀存在,還是詩人的某種隱喻?或許詩中那個“自我”與時代之間有沒有和諧的等效效應,亦即有無由“自我”通向表現時代的可能性?我們不得而知,因為詩人的心理本身即是復雜的。但是,發現這個可能性也許會給詩歌的帶來新解。其實,在我看來,主人公可以理解為詩人自己。
這首詩選自《深巷集》(甲稿),寫作時間是在1937年至1940年間,當時詩人在淪陷區的偽北大任講師,日偽白色恐怖讓中國人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日偽政府利用教學教育奴化國人,當時一些教師迫于生活及其他影響,只能在黑暗中做了一個沉默者,頗有無奈之感。題目“風停的靜夜”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不好的現象的停止或者消停。那么入夢前的這段抒寫似乎也暗藏著詩人作為淪陷區詩人的一種文化心理。深處淪陷區,社會環境的黑暗及生存壓力使他不得不被黑暗所保護,他是“羸弱”者。這個“夜”也暗含一種人生理想追尋的孤寂感和幻滅感。“颶風”暗示著時代的颶風?!帮Z風中降落”看似安全著陸,其實內心久久不能夠平靜,仍然揣著一絲不安?!拔迳难灐边@里的“五色”就不僅可以理解為生理上的眩暈感,還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上的眩暈。《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指過度的沉溺于絢麗的色彩中就會導致迷信亂性、喪失自我。詩人不愿意沉溺,他想要找尋一個心靈的庇護所。想要“遁入小舍”,逃離黑暗的現實。朦朧的月象征著一種純潔、美好,是他想要追尋的。他曾說過:“如果現代都市文明里不復有淳樸的善良存在,那么,至少我愿意詩是我的鄉下?!盵1]這里的“小舍”或許暗示的就是他的詩,只有在詩中,他才能得到一絲撫慰,感到溫暖。也不難理解“親密而猶覺生疏”了,因為寫詩的過程是一個冥想的過程,是思維由生疏轉至清晰的過程。而詩人才有一點閑空,便很快就找回了自己,進入自己的詩意世界。
二.詩夢——從玄想滲透哲思
許多人都有過靜夜的經歷。若是一個人在舒適的小天地里,當你面對被燈光漂白了的四壁,當你坐在熟悉的書桌前翻讀一部詩集,當你看著小窗外溫暖柔和的月光,當你聞著屋內植物散發出的清香,當你聽著徐緩的小夜曲……此時此刻,你可能達到某種神秘的寧靜,甚至微微閉起雙眼,開始冥想?;蛟S就在此時此刻,你希望這個世界不再受到任何沖擊,不愿意讓這夢境般的破碎。許多人樂意成為這種“靜夜”的受惠者。但是,對詩人來說,他不甘愿永遠為這種“靜夜”而活,受到主觀愿望的驅使,客觀的“靜夜”搖來一片閑適,心中的“靜夜”則有勃勃的躍動?!霸绞窃跉v史的動蕩或不盡的長夜里,詩人越是自覺地用認同眾生的尺度和人生理想的尺度去審量歷史與現實。”[2]
在詩歌的第三節中,詩人打開了潛意識的空間,形成了詩與夢同構的格局,自覺地將時間空間化,詩的空間由小舍擴大到歷史與宇宙空間。詩人“從夢幻狀態出發,驅馳想象的神力,進行天馬行空的幻想。這是一種極其自由的境界,內心進行自在而靈活的活動,超越事物的現實關系,不拘泥任何名理的限制,無所不往,無所不在。”[3]夢里有“墻”、“珊瑚島”、“空山”、“星”、“風”、“馬的眼睛”、“迎涼草”、“變畫草”。這些“意象創造的玄想性和組合的非線性”[4]體現了朱英誕詩歌表達方式隱曲和暗示的特點。意象之前加上了修飾語(“倒塌”的墻、“永不荒蕪”的珊瑚島、“沒有鳥語”的空山、“冷晴”的星、“冷冰冰”的馬的眼睛、“散發著迷人香味”的迎涼草、“散發夢寐”的變畫草),在這蒙昧狀態中似乎又夾雜著十足的理性和哲思,整體上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感傷情調。
詩人構造的夢幻世界中有一堵坍塌的墻,千年的風雨沖刷斑駁了它的形體。墻,據《辭源》解釋:“是用磚石土木等砌成的房屋園囿之界域”。它原是人類生活中抵御風寒、保障安全的屏障。隨著歷史發展,“墻”的文化內涵變得逐漸豐富起來。有人說,墻是文明的隔閡,有人說它是歷史的坐標。它經歷了歲月的更迭變得凹凸斑駁,斷壁殘垣里總是凝聚千百年滄桑歷史獨有的深沉味道,承載著人類的文明。而與“墻”相比,由海中珊瑚蟲遺骸堆筑的“珊瑚島”卻永不荒蕪。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珊瑚島”往往被人們稱之為海上仙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古典詩詞中曾有過描寫:“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曾有無數膜拜者曾試圖找到仙島以求得長生不老之藥。而今,無數膜拜者都化成巖石了,“珊瑚島”依然由腐朽不斷新生,堆砌成永恒,是自然偉力的象征。在對歷史、神話、自然的審視下,詩人融入了對時代不斷興衰更替的感慨,為現實存在提供了既是參照又是超越的意義。
在對歷史、自然的審視和思考后,詩人轉向了對夢中現實世界的營造。空山悄無聲息,無一絲鳥語,靜得十分異樣,這種書寫帶給人一種沉悶感和壓抑感,似乎暗示了一種寡淡的生存轉態。詩人用有形之物“冷晴”的星來將情感寄托,“星”的安息若沉思即是詩人的沉思。“星”仍然坐在“風的羽翼上”,風只是暫時停歇。這里的“風”似乎不僅可以理解為自然的風,還可以理解為時代的風。在這樣的現實生存環境下,詩人想要躲在世界背后透過“馬的冷冰冰的大眼睛”來看一切。馬的眼神通透淡漠,顯得洞悉萬物而有疏離之感??梢詫ⅠR的眼睛與別的動物的眼睛稍加比較。鵝的眼睛看起來很小,有種滑稽之感;鹿的眼睛滴溜溜地轉,顯得楚楚可憐;貓的眼睛看起來銳利而帶有一絲邪惡;狗、牛的眼睛濕潤有溫度的。詩人選用“馬的冷冰冰的大眼睛”來作為觀察世界的鏡頭,真有一種左眼看世界,右眼觀人心的味道。冷眼看清世界,對現實保持清醒,而不沉于現實。弗洛伊德認為夢所表達的愿望是與潛意識欲望相聯系的。串起這些零碎的意象其實正是一種現實的對照,是對于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暗示。在詩人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呼應中,形成了與時代現實一種隱秘的對應關系。
詩歌最后兩句“迎涼草散發著迷人的香味,變畫草散發著夢寐。”運用了兩個古典的意象。據記載,迎涼草“干如枯竹,葉細如杉枝葉全帶翠綠色,終年干枯但不落一葉,在盛夏時,放在窗戶間,便有陣陣涼風,吹入屋中,滿屋生涼。”[5]“變畫草,類芭蕉,可長數尺,而一莖千葉?!盵6]這兩個意象的名字即帶著一種詩意,而其散發著香味和夢寐,又帶有一種夢幻的美而給詩歌蒙上一層含混朦朧之感。從那縷縷幽遠的余韻中窮盡心靈的波動。[7]現實世界中的爭斗、焦灼、煩惱與痛苦,在這里得以消解、凈化和更新。“朱英誕的詩歌結尾往往并不是有力的收束和情感的升華,而是插入另外的意象,另言他物,懸置甚至消解前文的意義,引領讀者到另外的空間去旅行?!睖\嘗輒比的意境,就像一次沒有完成的談話。讓讀者意猶未盡。
三.詩美——古典與現代互涉
陳芝國將朱英誕的詩歌風格評價為“古典與現代互涉的美學”。這首詩從意象和節奏都與這種美學風格相契合。
這首詩讀起來是寧靜的,這與詩人選取的意象有關。“夜”、“風”、“月”、“空山”、“星”、“迎涼草”、“變畫草”、“夢”都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意象。然而這些意象在朱英誕的詩歌中往往賦予了現代的情緒特征。如:“空山”是“沒有鳥語”的,“星”是“冷晴”的,變畫草是“散發著夢寐”的。這種現代色彩的修飾語融匯了古典詩歌縹緲朦朧的意境,形成了朱英誕詩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與詩人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有密切關系。法國象征主義主張多用意象的疊加和組合來傳達詩意。在詩的境界上,象征主義不提倡畫面的明凈和晴朗,而主張含混、朦朧。詩人在營造意象時采用了幻變、感悟、派生等多種組合方式,又以疊加、并置等多種手段布陣造境,加上象征手法在詩中推波助瀾,使詩歌呈現出一種現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交錯雜揉之感。
從詩歌的節奏上來看,詩歌吸取了古典詩歌的韻律美,體現為第二節和第三節較多的押韻。如:“夢中”和“閑空”,“喘息”和“自己”,“剝蝕”和“化石”,“香味”和“夢寐”。這些韻律的安排使得整首詩的韻律感更強。同時,詩歌也打破了古典詩歌的那種界限,追求著詩歌語言的自由??梢砸姷?,詩人還善用助詞“的”,“有夜色保護的贏弱者”、“颶風的尾巴”、“五色的眩暈”、“朦朧的月”、“親密而猶覺生疏的小舍”、“千年的風雨”、“冷晴的星”、“風的羽翼”、“馬的冷冰冰的大眼睛”、“迷人的香味”,這些助詞的使用增強了詩歌的律動感,詩人用不同詞語的鏈接和句式變化,以抵達自然平易之境,體現出語言自由性的特征。
讀一首詩,不深入剖析,難解其中味。朱英誕的這首詩不僅用古典與現代互涉的意象和搖曳流轉的韻致,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也更讓我們看到了文字隱射的現實生存狀態,傾聽到了詩人內心的聲音。
參考文獻
1.王澤龍、程繼龍:《朱英誕與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
2.朱英誕:《一場小喜劇》,《中國文藝》第5卷第5期.
3.楊匡漢著:《心靈的和鳴——談詩歌的理解與欣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
4.錢韌韌:《“在尋覓真詩的路上”——朱英誕新詩導讀》,《中國詩歌》,2013.7.
5.陳芝國:《朱英誕詩歌:古典與現代互涉的的美學》,《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2.
6.程繼龍:《朱英誕新詩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5.
注 釋
[1]朱英誕:《一場小喜劇》,《中國文藝》第5卷第5期.
[2]楊匡漢著:《心靈的和鳴——談詩歌的理解與欣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
[3]王澤龍、程繼龍:《朱英誕與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
[4]王澤龍、程繼龍:《朱英誕與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
[5]呼志強編著:《微歷史·風華唐朝》,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05,第131頁.
[6](明)馮夢龍評纂《太平廣記鈔》下卷,團結出版社,1996.12,第1264頁.
[7]王澤龍、程繼龍:《朱英誕與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
附詩歌原文:
風停的靜夜
那幸而有夜色保護的羸弱者,
自颶風的尾巴上降落,
自五色的眩暈里走出來。
在道中就看見了朦朧的月,
一遁入小舍就感到溫暖。
這親密而猶覺生疏的小舍,
馬上就帶他入夢中,
他才有了一點的閑空。
但尚未停止喘息,
他便找到了自己。
一堵墻倒塌了,
經過了千年的風雨剝蝕;
而那珊瑚島永不荒蕪,
膜拜者也改變了面目而化石。
空山里沒有鳥語。
冷晴的星仍坐在風的羽翼上
安息若沉思,
這世界應以馬的冷冰冰的大眼睛來看的
迎涼草散發著迷人的香味,
變畫草散發著夢寐。
---選自《深巷集》(甲稿)(1937-1940)
(作者介紹:周媛,華中師范大學文學
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