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琴
摘 要:對于中法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的巨大差異,本文主要從教育和翻譯的角度進行分析。教育上,提倡多語學習,鼓勵學生掌握多種語言;提供更多的外文資料,如在省級,市級的圖書館里存放更多原版英文小說和多種已經被認可的譯作等。翻譯上,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翻譯理論體系;重視譯者的選擇。可以讓西方人掌握中文后翻譯中文作品,有著同樣文化背景的人的翻譯作品,應該更能被本國人名所接受。
關鍵詞:教育;翻譯;法國;中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02
1、引言
至今為止,法國是得諾貝爾文學獎最多的國家,超過英國,美國,合計有十五個得獎人。而中國目前則只是在2012年由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客觀來說,一個委員會或者一個機構如何評選出最優秀的文學作品或作家是具有局限性的。有限的人力與物力并不能保證評選結果十足的的準確性與科學性。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不具備某種權威性,更何況對于委員會成員而言,語言的溝通障礙是十分明顯的問題。目前,由瑞典、法國、西班牙三國成員構成的文學組織選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而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只有唯一一名熟悉中文的評委(黃偉林,穆莉, 2013:10)。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其原著大都是作家用其母語完成的,而對于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成員而言,全部成員都通過閱讀其原著來評獎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大部分參加評獎的作品都需要進行翻譯加工之后才得以有評獎資格。
2、教育
優秀的譯文背后站著優秀的譯者。而優秀的譯者來源于良好的教育。
法國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階段)期間開設3類語言課:法語、古代語言(古希臘和拉丁語)和現代語言(外語或地方語言)。且在實際的教學中,英語是絕對的第一外語(戴冬梅,2014:2)。因而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法國的學生就開始學習多語言,作為母語的法語;歷史傳承的古希臘和拉丁語;以及外語或方言。對于外語的學習,法國提倡多門外語。法國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選擇一門,二門,三門,甚至是無數門外語學習。而對于中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的語言課主要為漢語和英語。對于此,英語在中國的地位可見一斑。在專家與歐盟對“外語早教”的重視前提下,法國有的學區會將第一外語的啟蒙提前至幼兒學校,且越來越多的學校把第二外語提前到初中一年級開設(《法語使用報告》2012: 86)。對于何時開始學習外語是最好的時機這個問題,其實是存在爭議的。但歐盟強調越早學越好的觀點,因而法國也采取此等措施。而在中國,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開始從小教孩子學英語。許多幼兒園已經開始開設英語課程。
總體來說,法國在小學、初中和高中畢業時所要達到的明確與細致的要求已經普遍高于我國學校外語的學習要求(劉壯,韓寶成,閻彤,2012:618)。因而,筆者認為我國的外語學習要求可以進一步細化,尤其是對于英語的學習。比如說:不論是何時開始學英語,學校都應該有一個具體的計劃方案,教什么內容?重點是什么? 音調還是單詞記憶? 強調聽、說、讀、寫和互動5種語言能力??谡Z是一門語言掌握與否最好的展示方式。語言的交際功能是不容忽視的。不論什么專業的學生都應該掌握一門語言口語部分,而不僅僅是強調語言類專業學生。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的提供語言學習的最佳環境,提供可以參考和使用的語言材料,如在市級或省級的圖書館里提供更多外語類原版書籍或雜志。從而使更多的人有學習語言的環境與條件。
3、翻譯
和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差距引發的思考中,在筆者看來,最突出的就在于對翻譯的思考。那么對于中法翻譯的對比,筆者將其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從翻譯歷史上看:法語是從通俗拉丁語的基礎上開始的,而法國的翻譯是從拉丁文作品出發然后隨之興起的。古典文學翻譯是從宗教翻譯手中奪得翻譯重點的寶座。著名翻譯家多雷著稱于譯界的“翻譯五原則”就是出自其1540年發表的論文《論如何出色地翻譯》中。(陳順意,2014:78-79)而中國的翻譯歷史起源則是如下發展的。從西周開始外事活動中的口譯或筆譯;民族語言翻譯;外國語言翻譯;宗教翻譯;科技翻譯;文學翻譯。(許鈞,朱玉彬, 2007:453)對于拉丁文與中文(尤其特別的是古文),本身就是存在巨大差異的。拉丁文與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而中文卻沒有。
第二,從翻譯理論和翻譯主體角度來看:翻譯理論是翻譯的“導航燈”。翻譯在法國的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法國翻譯理論研究呈現跨學科,多方向發展的趨勢 (張茵,2010:178)。 而中國翻譯學派把翻譯理論和馬列主義哲學結合起來,提出了翻譯的實踐論。(許淵沖, 2003:54)很大程度上,中國的翻譯理論都是引用并翻譯國外翻譯理論的。因而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是最為突出的問題。而法國的翻譯理論則是呈現多向發展,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中國對于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還有待加強,中國的翻譯界更多的重心是在翻譯的實踐。譯者們多是強調何如翻譯好一部作品的實際技巧。如,在郭國良先生與許鈞先生的見面上,二人共同探討翻譯的相關感悟時,得出了如下結論:翻譯要注意:如何進入文本和適度。有意識地保留原作的異質性;適度地引導讀者面對差異,適度地保留不同作家的特性和原作的風格(郭國良,許鈞. 2015: 153)。
其次,對于翻譯主體角度研究,筆者在此主要是討論譯者的重要性。法國在公元 1066年征服英國后使得英國在此后的兩百年間深受法語影響。英國國王說法語,英國的政界、法庭、軍隊、教育界被法語入侵,英語被迫接收大量法語詞匯的同時其語言發展也深受影響(韓晶,2007:85)。從此可以看出,法語與英語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融合,早期是法語以其強勢的地位入侵了英國。英國人也被迫學習了法語,并對英語做了一些改變。而對于中國而言,中國是從鴉片戰爭之后才正式與國外接軌,正式接觸西方文化與語言。所以對于此現狀,為了提高國家的知名度,提高翻譯的可理解度,部分調整是可以采用的。其一,是否可以引進英語母語使用者學習漢語之后再進行中文作品的翻譯工作?從他們的思維角度翻譯出的作品是否更能被西方受眾所接受?其二,對比法國的現狀,我們可以推廣漢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就像現在的孔子學院一樣,讓更多的學生接觸中國,了解中國,從而對中國的文學作品有更多的認識。
4、結論
總體說來,對于中法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的巨大差異,本文主要從教育和翻譯的角度進行分析。教育上,提倡多語學習,鼓勵學生掌握多種語言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提供更多的外文資料,如在省級,市級的圖書館里存放更多原版英文小說和多種已經被認可的譯作等,從而讓讀者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選擇出適合自己的翻譯作品。翻譯上,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翻譯理論體系;重視譯者的選擇??梢宰屛鞣饺苏莆罩形暮蠓g中文作品,有著同樣文化背景的人的翻譯作品,應該更能被本國人名所接受,同時推廣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陳順意. 法國翻譯理論源流[J]. 法國研究,2014 (03):78-81.
[2]戴冬梅.法國學校外語教育的特點和啟示[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05):1-9.
[3]郭國良,許鈞. 翻譯,是歷史的奇遇—關于文學翻譯的對談[J]. 外國文學,2015,(06):146-154.
[4]韓晶. 法語對英語的影響[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05):85-87.
[5]黃偉林,穆莉. 2013. 百年中國文學與諾貝爾文學獎[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01):10-14.
[6]劉壯,韓寶成,閻彤.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交際語言能力框架和外語教學理念[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04): 616 - 623.
[7]許鈞,朱玉彬. 中國翻譯史研究及其方法初探[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06):451-454.
[8]許淵沖. 談中國學派的翻譯理論—中國翻譯學落后于西方嗎?[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52-54.
[9]張茵. 淺談法國翻譯理論[J]. 科技信息,2010(02):178.
[10]Délégation générale la langue franaise et aux langues de France du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Rapport au Parlement sur l'emploi de la langue fran?aise (法國文化與傳媒部法語與法國 (境內) 語言司 《法語使用報告》), 2012,2013 [R/OL].[2014 -03 -25].http: //www. dglflf. culture. gouv.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