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富秀
【摘 要】為了讓智障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結合智障孩子的智力程度,在情境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從而促進智障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智障孩子 口語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1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明確提出:“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的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根據智障孩子的智力程度,不斷地加強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提高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樹立孩子的生活自信心,促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孩子最大化的回歸到社會。智障孩子在進行交流時,智障孩子存在著口語表達時聲音過小,口齒不清;口語表達意思不完整,語序顛倒,語法混亂;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說話斷續,聽的過程也容易走神等,導致難以與人溝通。如何提高智障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在情境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如境始于親。”所以,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中,通過現場實景、角色扮演、多媒體手段等引導孩子,將生活情境、社會交往情境與口語訓練相結合,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參與、交流、體驗、感受。一切都需孩子親身經歷、親自體會,這樣孩子就覺得“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想說、有話要說”。
1.先“玩”再說。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創造機會讓孩子在情境中盡情地玩,盡情地體驗,只有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夠了,對說就有興趣了。利用孩子剛剛參與、體驗過的情境作為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的資源,讓孩子從中獲得最直接的感受,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才得以孕育。一節口語訓練課40分鐘,將前面20分鐘用來“玩”,后面20分鐘讓孩子把“玩”過的情境說出來,并且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來。如:先讓孩子去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然后回到教室,引導孩子說話。教室提問:“剛才,我們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教師先示范說:“剛才,我們在操場上做游戲。”再讓孩子練習、鞏固說一句完整的話。接著讓孩子在教室里玩積木,然后讓孩子模仿說話。在訓練的過程中,孩子會出現:說出的話不完整,或者缺時間,或者缺主語,或者缺賓語。教師要耐心的矯正、補充,要求孩子說一句完整的話。這樣,課堂上寓教于樂,孩子們玩得盡興,說得順口。即訓練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孩子與同學的合作能力,為孩子以后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先“看”再說。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查理德·梅耶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學習語詞和畫面組成的呈現比學習只有語詞呈現學習效果好。多媒體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集為一體,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調動了智障孩子的多種感官,降低了理解難度,補償了孩子的智力缺陷,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師選擇色彩豐富圖畫或者內容生動的動畫,讓孩子仔細地看,然后示范、引導、啟發孩子慢慢說,讓“畫”變成“話”。如:學習兒歌《小雨沙沙》。教師根據兒歌的內容設計了課件,先看動畫“大雨”、“小雨”,讓孩子運用視覺、聽覺來分辨大雨、小雨的區別,理解課題。運用動畫來理解“花開”、“魚搖尾巴”等句子,學習兒歌里的其他句子時,分別用不同的圖畫來感知不同的場景。運用多媒體軟件的互動性來進行孩子口語交際訓練,孩子的學習興趣高,參與性強,對訓練內容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孩子詞匯的積累,促進了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語言來源于生活,口語交際訓練要回歸到孩子的生活世界,回歸到孩子的語言世界,才能收到切實的效果。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既是語言的學習者又是語言的參與者,平時生活中孩子多使用禮貌用語,從而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在實際的生活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如:每天踏進校園,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孩子打招呼:“××,早上好!”、“××,下午好嗎?”或“你好!”等,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跟老師打招呼,也自然會把這種口語交際中的禮貌用語延伸到校園里同學以及家里周圍的鄰居那里。必須讓孩子學會跟他人相見時、分別時使用禮貌用語,如:“你好!”、“再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學習到禮貌的口語交際語言。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樂趣,是好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應付了事。對于智障孩子多重復,多強調,多實踐,才能比較容易達到要求,才能讓他比較自覺地與人相見時,道別時使用禮貌用語。
三、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是孩子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的主陣地,口語交際訓練應該貫穿于生活語文課教學的始終。如:教學“門”的時候,我指著門問孩子:“這是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到:“門”,我意識到孩子們回答問題不是一句完整的話,我指著門示范說:“這是門。”并且強調:說話要說一句完整的話。通過反復訓練以后,我每次提問:“這是什么?”的時候,孩子們都能用一句完整的話回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孩子的生活中的口語交際內容聯系起來,共同教學。在課堂交流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提高孩子的參與度,創設機會,讓孩子多說話,多交流,多表達自己的意愿,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每一個話題的表述進而做到流利、準確。在孩子說話的時候,教師留心聽,耐心聽,并隨時隨地做好適當的指點。如果教師能夠做有心人,那么,處處都能訓練孩子說話,久而久之,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提高智障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鼓勵孩子多說話,多交流,多積累口語詞匯,提高孩子學習口語的興趣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從而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促進孩子的社會適應性。
參考文獻
[1].鄒建益.構建社會化主體課堂引導弱智生回歸主流.現代特殊教育.2004.10
[2].鄭靜、馬紅英.弱智兒童語言障礙特征研究綜述.中國特殊教育.2003.3
[3].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