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應用,信息化手段與語文教學的逐漸融合,使我們對語文信息化教學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古詩吟誦的信息化教學使晦澀的古文語句變成有聲的語言和形象的動畫,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現了詩歌的魅力。
【關鍵詞】古詩吟誦 信息化教學 個性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01-02
現階段,隨著互聯網、計算機、智能手機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再加上職業學校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信息化教學手段在現代化教學模式下不斷的深入展開。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完成了由建設驅動向應用驅動的轉變,圍繞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有效教學以及以人為本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展開。教育信息化要全面深化應用,以應用為核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使教育信息化引領中國教育現代化。 信息化手段與語文教學的逐漸融合,使我們對語文信息化教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在古詩吟誦方面,信息化教學使晦澀的古文語句變成有聲的語言和形象的動畫,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促使更多的學生開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傳統的吟誦作為欣賞和講授古典美文的一種教學方法,再輔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現了詩歌的魅力。
首先,“數字故事”——“因聲入境”,激發學生對古詩吟誦的興趣。數字故事,就是把講故事的藝術與多種媒體工具(圖片、聲音、視頻、動畫和網頁)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新的講故事的方式。數字故事應用于古詩吟誦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將感情融入教育傳播之中,使課堂教學更注重實效性與應用性,促進師生思想深度互動,將知識技能教育與情感態度教育融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設計、策劃、語言、音樂、藝術、邏輯等綜合素養。
總所周知,吟誦是我國傳統的美讀古詩的方法,是歷代文人師生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的一種獨特手段。古時的“吟”,就是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地誦讀;古時的“誦”,即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誦讀。吟誦能激發想象、聯想和情緒,讓吟誦者自己和聽賞者“因聲入境”,即隨著吟誦時聲音之抑揚頓挫、語速之疾徐變化、腔調之婉轉曲折走進作品的意境中,從而充分領略古詩的意境之美。 例如明代的吳擴,是昆山小有名氣的布衣詩人,他“吐音如鐘,對客多自言游覽武夷、匡廬、臺宕諸勝地,朗誦其詩歌,聽之者如在目中,故多樂于之游”[1]。吳擴能通過縱聲朗讀再現自己在游覽詩文中創造的意境,讓聽者展開想象,“因聲入境”,形成諸多名山勝景“如在目中”的感覺,從而獲得極大的審美滿足,“故多樂于之游”。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切的體會到吟誦時聲音的奇妙作用。例如杜牧的《山行》,這是首游覽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時,要突出韻腳“斜”字,用“一音三韻”的方法吟唱,音調從輕細低吟轉為響亮悅耳,再配以舉頭遠眺的神態,就能使學生的耳目產生聯覺,仿佛真地看到了山上的那條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顛的石徑。教吟次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時,“深處”的“處”是去聲,落音比較重,讀時略作一頓,好像提示聽者注意即將出現的畫面,引導大家想象“白云深處”的景色,接著以明快而清晰的音調吟出“有人家”三字,由此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露出驚嘆、欣喜、向往的神色。把這些細節用數字故事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教者通過吟聲和肢體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聯覺、視覺、想象等功能,使學生既領略詩句所描繪的圖畫美又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緒的感染,心曠神怡,如置身和陶醉于詩境之中。古代作家創作時非常重視“刻鏤聲律”[2],即善于推敲作品的音節,所謂作品的音節是表現作家情感、刻畫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古詩音節的安排有特殊的規律。通過數字故事實現“教學內容情景化、教學重點問題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注意力和興趣,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其次,“微課”——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作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3]。微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的需求。這種教學模式,既可以查缺補漏又能夠強化鞏固知識,實乃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用微課展示古詩吟誦內容,使古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古詩吟誦,本身是一種美——古詩音樂美的享受。穿越千年的時空,還原文學語言獨特的藝術美。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用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作品內容的,但其作為形式,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齊東野語》記載:“昔有以詩投東坡者,朗誦之,而請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詩,七分讀耳。”[4]其常被人們用作缺乏詩意的典型代表。假設換一個角度,將朗讀和詩意分別打分,說明蘇軾已發現有聲語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讀打七分,正是肯定這位青年出色的吟誦顯示了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古詩的語言非常講究聲音的高下、疾徐、抑揚、長短、頓挫及其變化,即原本就有一定的音樂性。傳統方法吟誦是根據作品音節安排的特點來行腔使調的。例如七言律絕,要區分平起和仄起,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來劃分句子節奏,節奏點上的字音則接“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這就充分地表達出詩文原有的音樂性。如果是優美動聽的調子,就更能顯示出鏗鏘悅耳的音樂美。后人稱吟誦為“美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吟誦的詩文語言表現出鏗鏘悅耳的音樂美,這音樂美又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因此吟誦本身就變成一種“美的享受”。古人對此深有感悟:“唐人詩一家有一家聲調,高下疾徐皆為律呂,吟而繹之,令人有聞《韶》忘味之意。”[5]正因吟誦本身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致使出現如下情況:吟誦者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在意蘊,但只要行腔得法,仍然能得到美的享受。朱自清說過:“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意義的關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兒,全篇的意義并不清楚也不要緊的。”[6]反之,感覺到的不能一下理解,而理解了的卻能更深刻地感覺到。語言作為文學作品的形式,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越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在意蘊,吟誦起來就越能準確而充分地再現作品語言音節的美妙。以微課的形式展示古詩吟誦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感,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追問、思考、發現、變革,由學習者變為開發者和創造者,在簡單、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長,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標。
最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面對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要求,教師的工作已經不是簡單的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容交會給學生,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中間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是為了達到最后的目的——教會學生學習[7]。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活動,促進信息技術更好地整合于教與學,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立足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組織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交流合作,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用傳統的方法吟誦詩歌,與其平仄密切相關。吟誦者應該掌握一些有關近體詩的格律知識,會辨平仄,熟練掌握基本的平仄格式。掌握近體詩吟誦的一般方法,還是不夠的,因為不同的腔調在調式、節奏和旋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吟誦者必須把握所用腔調的特點,才能會用這種腔調來吟誦。古詩吟誦腔調豐富多彩,要從選學一種優美的腔調開始。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多種吟誦腔調。用具體的、有聲的教學手段穿越時空再現古詩腔調,使學生真正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形式的加以學習,才能全面掌握古詩教學內容,達到熟讀成誦。例如吟誦具有幫助我們神奇地記住古典美文的功能。徐城北在《說“背誦”》中提到舊時私塾里蒙童背書的情景:“背誦,是中國古代一種普遍應用的學習方法。大約從《百家姓》、《千字文》開始,蒙童就要高揚起稚嫩噪音去背誦了,理解了的要背,不理解的依然要背”。如果運用信息化教學,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吟誦,在反復吟誦中記憶,釋放內心的熱情,從而促進教與學效率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吳山人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華書局,2012年.
[3]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14年第2期.
[4]周密:《齊東野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劉績:《四庫全書·霏雪錄》.
[6]朱自清:《論百讀不厭》,《文訊》,1947年第5卷.
[7]王竹立:《新建構主義教學法初探》,《現代教育技術》,2014年第5期.
作者簡介:宋楠(1978- ),遼寧大連人,大連市經濟貿易學校 語文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