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美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92-01
很多教師都感到語文教材內容多,既要倡導合作探究,又要培養個性、健全人格,一節課的計劃教學任務總是無法按時完成。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實踐證明,語文課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讓課堂教學精簡起來這才是根本,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調配、巧妙運作、收放有度、惜時如金,才能避免無謂的課堂消耗,才能讓學生學得扎實又學得輕松愉快,真正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如何精簡?
1.精簡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血肉和骨干,在四十分鐘里,教師準備好的課堂教學要經受學生八面來風的考驗,課堂內容是一面旗幟,要隨風而動,親切自如,又始終保持鮮艷明亮,讓人明眼易接受。
如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教師在開公開課時為了顯示課堂的開放,個性的張揚,讓兩組學生排演一幕話劇,還準備了道具,課堂熱鬧非凡,掌聲陣陣。熱烈的氣氛突然讓老師想到要引到主要問題上,可這時學生卻為哪組演的好而爭論不休。這時才發現課堂的主次不清了。因此,如果不對諸多教學內容進行突破、重組、整合,只蜻蜓點水般顧及所有細節,一味的隨著學生轉,表面看似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步驟井然,講授分析面面俱到,實際上卻重點不突出,主次不分明,使看者眼花繚亂,聽者云里霧里,不得要領。這種不顧效率不求效果的課,吃力不討好,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落得個事倍功半。
2.精簡教學環節
課改實驗中,課堂教學改革是重中之重。學校、教師都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推進課改的主渠道。雖然課堂活起來了,學生主體意識增強了,教學形式日漸活躍,但我們發現,教師組織教學過程隨意性較大,沒有把握好教學環節的有機銜接。
如教學《司馬光》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如果你是司馬光,你會怎么做?"學生討論氣氛空前的熱烈,有的在表現上做文章,有的則在救人方法上搞創新,這樣,完全撕裂了課文的紋理,課堂教學環節游離不清。因而,備課時要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做到心中有數,形散而神不散,自然和諧,重點突破,不追求面面俱到,后形成"活案",教學中做到語言精煉,靈活調控,巧妙"加減",環環相扣,步步緊隨。
3.精簡教學手段
隨著教學條件的日異優化,教具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檔次也越來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科學合理的運用,效果不言而喻。如果使用不科學不合理,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教師為了導入,先展示黃河的波濤洶涌,放了一組圖片,又放了一段8分鐘的錄象片段,緊接著又放了一段艄公撐羊皮筏子的視頻。結果占用了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這一些都違背了教具使用的初衷,不僅收不到很好效果,還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更浪費了教學時間。教具的選用一定要科學、合理,依據教材的內容而定,絕不多用、濫用。如語文課文的朗讀,有時教師親自讀一讀,效果會更好,真切自然,講解指導又能中肯到位。一味用錄音,讓人的感覺是非常優美卻難以企及。語文課用錄音、錄像投影等現代教學手段,對學生接受新知識、拓展視野、產生聯想,可能有較形象生動的效果,但如果過于依賴,效果也難以深入與持久。而且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操作要準確無誤,要多設想幾套方案。萬一電腦出差錯則,課就上不下去了,這樣不僅嚴重費時,又會鬧出笑話。
4.精簡教學語言
我們的課堂,雖然提倡學生是主人、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仍不可忽視。目前的教學,則以多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為主,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也正逐漸代替教師的點評,學生獲得知識多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然而,減少教師的講解不代表教師不講,教師的語言藝術仍至關重要。教師切忌語言貧乏,生硬拉雜,語無倫次,模糊不清,造成學生視聽困難,更起不到引導效果。
如在教學《西湖》第一課時,教者在教學設計中的目的之一是背誦第一段,但由于語言過于支離,又想解決第一段出現的語法知識點又想描述第一段詩般的美景,結果兩樣都沒抓好,時間也被浪費了。老師在情急之中想起了背誦第一段的任務,于是在僅僅朗讀了一遍的基礎上說"我們把第一段背一遍",后發現有難度立刻更正"背誦是有一些難度,那我們發揮想象,閉上眼睛讀一遍",結果哄堂大笑。可見,教師準備不充分導致的語言貧乏對課堂影響頗大,使課堂效果明顯低微。由此看出,教師語言的修煉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文學修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充實自己的語言庫,使說話具有簡潔性、針對性、豐富性。備課時,更要備好教學語言,必要時寫在紙上,可自己對自己進行試講,自己請教自己的耳朵,盡量使自己的語言凈化、美化。還可巧妙使用手勢、眼神、身體活動等體態語言的特殊功能表情達意,暗示學生規范行為,集中聽講,從而達到省時高效。
我們的語文課堂,是樸實生動的,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遵循其內在的條理和規則,又注意人與人的情感、興趣、價值觀的交流和作用,體現課堂教學的藝術神韻。愿我們的課堂都充滿藝術美,讓我們的學生都享受到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