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付道鎮東師莊村,一樁殺人案打破了村子的寧靜,洞房花燭之夜,新郎竟然用錘子砸向新娘的頭部致其喪命,事后了解到,雙方爭執的竟是已支付的11萬元彩禮,令人不禁扼腕嘆息。(2017年2月13日《鄭州晚報》)
“洞房之夜新郎錘殺新娘”的新聞,無疑有著極強的沖擊力。對于這樣的人間慘劇,人們顯然不愿看到。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洞房之夜新郎殺害新娘,是因高額彩禮引發爭執,不得不讓人們重新審視“彩禮”這個具有傳統色彩的習俗。
作為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一項婚姻禮儀,彩禮被視為男女雙方關系確認的象征,對于維持婚姻關系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彩禮卻越來越變味,天價彩禮屢見不鮮,出現了“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5元鈔票、一千張100元鈔票和若干張50元鈔票)、“一動不動”(一輛汽車、一套樓房)、“三斤三兩”(三斤三兩重的100元鈔票)、“一二三四五”(一個院落、二層小樓、三斤重的100元人民幣、四輪汽車、50歲以下雙親)等“新詞新說”。在甘肅省的一些農村,娶媳婦彩禮動輒就是10萬元,個別情況甚至高達二三十萬元。有人算了一筆賬,說“這意味著一個當地青年農民,不吃不喝需要23年才能夠攢夠昂貴的彩禮”。天價彩禮掏空了不少貧困家庭多年的積蓄,嚴重超出群眾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經濟范圍,寧夏西海固的一首打油詩頗能反映問題,“好不容易攢點錢,娶個媳婦全抖完。一次花了幾十萬,酸甜苦辣真難言,外債不知何時還。”惡性循環之下的天價彩禮異化了鄉風民俗,腐蝕了村民原本質樸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如果在鄉間進行田野調查,就會發現很多農民都有改變這一惡風惡俗的強烈愿望,給婚事減壓,早已成為群眾的普遍心聲。
對于天價彩禮,有人說,高門嫁女,這是人之常情;有人說,娶親納征,這是傳統習俗。但事實是:天價彩禮對家風、村風、民風的破壞遠超想象。《朱子家訓》中說,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也就是俗稱的“家和萬事興”。然而因為天價彩禮,許多農村家庭拿出多年積蓄甚至舉債結婚,另一方面,“份子錢”水漲船高,親戚朋友也苦不堪言,有些貧困戶甚至要借錢“隨份子”。為了“撈回本”,一些農民在孩子結婚時也大操大辦、廣邀親朋,造成惡性循環。同村的姑娘一起嫁人,哪家彩禮少,哪家就抬不起頭,甚至有女孩因此想不開喝藥尋短見。因天價彩禮離婚、逃婚,甚至騙婚的案例也不少見。
可以看出,很多群眾都是無奈地被惡風惡俗推著走,他們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方,陷入了惡性循環無法自拔。因此,在根治天價彩禮的問題上,地方黨委政府要理直氣壯地管起來,有關方面要負起主體責任,要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多建立紅白理事會,以鄉規民約進行約束,遏制天價彩禮頻發勢頭。
農村基層的黨員干部,也要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發揮表率作用,不能成為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帶頭大哥”,要身先士卒對天價彩禮說不,對于違規大操大辦的黨員領導干部,要從黨紀政紀上給予批評教育乃至處分。
婚姻是否幸福美滿,并不取決于彩禮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情投意合、真心相愛。因而,青年男女更要自覺拒絕“彩禮”,讓婚姻回歸本真,愛情才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