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物不同。如今在中國各大城市習以為常的“互聯網+過年”方式,正在漸漸進入中國鄉村。新春期間,記者回到老家——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農村消費新氣象。
消費方式:網購成新時尚
隨著電商的普及,農村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也在悄然發生改變,網購已不再是“城里人”的專享體驗。在不少農村,這一新的購物方式已成為新時尚。
多年前,鄰里間互通有無、分享年貨采購信息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如今,依靠互聯網,這個年味兒情景卻以充滿高科技和趣味性的方式重現。
當村民們的“網購服務員”,代下單,代收貨,代送貨上門,聯絡商家售后,這是農村淘寶服務站的日常工作內容。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線上趕集”,“宅”在家里置辦年貨——網上下單,坐等收貨。
記者走進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一家農村淘寶服務站,正取包裹的村民陳志東剛為孩子買了時髦的新衣服。“縣里的品牌有限而且還貴,在網上買既便宜又方便。”他說,以前過年前得拿出幾天的時間特地開車去縣城給老人孩子買新衣,現在孩子們空閑時間在網上挑好,直接送到村兒里,省時又省錢。
和陳志東不同,常郭鎮中泊莊村32歲的王女士,同樣是網購新衣服,她更喜歡去縣城里實體店逛上幾圈,通過試穿,對比,有了切實的感受之后,記下品牌再去網上找相應的門店進行下單。“我這是理性消費的同時,也沒有丟失逛街的樂趣。”王女士告訴記者,如今縣城里的大型購物商場都開通了網上購物業務,比如黃驊信譽樓的網上商城就非常火爆。
實體店加電商,如今多了選擇,老百姓多了實惠,也多了一種別樣的購物享受。互聯網改變了農村的消費方式,也點燃了農村的消費需求,在網上買個“大件兒”過年成為一些農民辦年貨的新選擇。
鄧拓在農歷新年來臨前下了一個“大單”,他網購了一輛長安汽車,“我是村里網購大件的第一人,我是覺得我們真是趕上好時代了,像我們這些對車不太懂的人最怕被忽悠,現在網購有投訴機制,放心多了。”鄧拓說,自從他網購了汽車之后,開始有老鄉來咨詢怎么網購空調、冰箱。“其實農村人最為樸實,只要貨真價實,老鄉們自然買賬,農村的消費早該升級了。”
“村淘”興起,說明有兩個不同的網絡已經覆蓋廣大農村。一是互聯網,二是快遞業。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拉近了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如今,在很多農村院落里,也可以接上WiFi,點擊購物。消費方式的變化消除了農民在商品認知上與城市之間的地域差別,這種消費認知的改變將為城鄉協調發展帶來新動力。
從趕大集買年貨,到開車去縣城逛購物中心置辦年貨,再到動動手指網上下單,如今鄉村的年味兒散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年貨消費:更注重健康和環保
年貨是消費能力的集中釋放。中國年節消費的現象歷來相對集中,與日常生活的消費相比,年貨呈現質量更高、選擇性和導向性更強的特點。它預示著當前乃至下一輪的消費時尚與趨勢。
春節期間,記者走在鎮上唯一一家大型超市里,很多年貨都已陸續擺上貨架,鉚足了勁兒吸引消費者。雖然有網購的競爭,農村超市的生意似乎也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老鄉們網購的大都是衣服或者電子產品,平時日常所用還是會來超市。超市入口的福字、春聯、中國結擺滿了長長的貨架,金元寶、錢袋子、生肖雞玩偶等掛件讓人應接不暇,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記者發現,琳瑯滿目的年貨為鄉親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大家除了看顏值,更注重健康、實用。周先生的購物車里放著幾桶橄欖油和幾袋東北大米,他說:“鄉里鄉親送禮物還是得選實在的,才有親戚味兒。不過現在咱富裕了,要選好的健康的油和米。”超市服務員告訴記者,如今人們選購年貨更注重品質和健康,低糖、低鹽的年貨銷量明顯增加,油米面這類實用商品銷量特別好。
雖然節前置辦年貨、掃塵已經讓人忙得團團轉,但“面子工程”絲毫含糊不得。在黃驊小縣城里,美發,美容、美甲等行業生意異常火爆。張女士幾天前就想燙發,“我預約了好幾次,發型師都沒時間。”一美發店的老板告訴記者,年前來做頭發的顧客很多,每天都會有二十多位客人,忙得團團轉。“而今年與往年的不同就是,做造型染燙時尚的人越來越多,老百姓越來越愛美了。”
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是國人歷來的傳統,在農村這一風俗更為隆重。但是隨著河北地區空氣質量的惡化,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起來,煙花爆竹放得少了。
“以前過年時,我們一群‘熊孩子兜里裝著各種鞭炮,跑到馬路上撒野。可現在自己當了爹,卻害怕鞭炮傷了孩子,而且現在空氣質量這么差,孩子也知道放鞭炮對環境不好。”小劉說,過年時,經常能收到兒子的老師發來的提醒信息,讓家長監督孩子不要燃放煙花爆竹。
文娛消費:大多還停留在“打牌”
近年來經濟發展了,父老鄉親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吃穿住用都不成問題,但文化消費仍然比較貧乏。春節期間,記者通過在家鄉鄰里間串門,走親訪友。詢問鄉親們過年有什么娛樂活動,大家的回答驚人的一致——打牌。
“這么多年了,時代已經變了。大城市都在討論大電影,全民閱讀,但是我們在農村老家走親訪友,娛樂活動還是組織牌局。”即將大學畢業的小明告訴記者,他并不喜歡打麻將或者斗地主,但是在農村他好像有點被孤立了。“過年回家找發小玩兒,或者走親戚,我不會打牌好像還是一種不合群的表現。”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農村居民在閑暇之余,要么看電視,要么打麻將,而看電影、聽戲曲、逛書店對于大多數農村居民來說就是奢望。
在常郭鎮的商業街上,記者看到商家大多集中在吃、喝、用上。“鎮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書店或者圖書館,頂多有一兩家網吧,環境也不好。”在天津打工的小王告訴記者,自從回老家之后,他和朋友們最多的娛樂活動還是打牌,“其實我特想看電影,但縣城里才有一家電影院,而且得坐一個多小時的汽車過去,也就懶得跑了。如果鎮上建立電影院、劇院就好了,我多想和父母過年去看一場電影或者話劇啊,我也問過父母,他們也不愿意打牌,但是沒有別的選擇。”
文化消費,顧名思義就是一切與文化產業有關聯的消費活動。應該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消費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在農村,農村文化消費市場仍處于萌芽階段。
如今,農民富起來了,一些地區不再差錢。有許多新型農民有著非常強烈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但苦于沒有能夠滿足其消費需求的市場,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阻礙了農村文化市場的發展。因此,要想激活農村市場,就要大力拓展農村文化市場消費空間,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多建一些圖書城、農村院線、農村劇院、農村文化廣場、電子書屋等,為農村文化消費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加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