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好的標題有畫龍點睛、化腐朽為神奇之效,猶如古人作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不過,若一味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就舍本逐末、背離初衷了。信息爆炸時代,如何讓網友從海量信息中選擇點擊自己的文章?起個博人眼球的標題便成了終南捷徑。于是,在網絡“讀題時代”,“標題黨”愈演愈烈,為換取點擊量,許多網站、新媒體不擇手段,不顧新聞倫理道德,底線丟失,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
為此,北京市網信辦1月5日對網上“標題黨”亂象開展執法檢查,向新浪、搜狐、網易、鳳凰、焦點等網站下達行政執法檢查通知書。“標題黨”是一種網絡霧霾,其危害不言而喻,筆者為其梳理了如下“七宗罪”:
罪一:題文不符、表里不一。好的標題對一篇文章來說至關重要,若不能忠實于內容,標題再吸引眼球,也稱不上是好標題。而“標題黨”的標題往往與文章內容基本無關,甚至完全不相干。如“人神共憤,女子當街被拖走城管無視”,被拖走的其實是假人;“慘絕人寰,一夜之間殺了一家34口”,被殺的其實是一窩老鼠。
罪二:“愚”樂受眾、麻痹精神。西方學者尼爾·波茲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娛樂至死,在以電視傳媒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人們的一切成為娛樂的附庸。越是對感官的刺激,人們越是趨之若鶩,最終毀掉的便是我們曾喜愛的東西。網絡標題黨把“娛樂至死”往前推進了一步,“愚”樂至死。
罪三:厚顏無恥、恬不知羞。“無羞恥之心,非人也”,中國自古注重恥感教育,“標題黨”卻丟掉了羞恥心。如“白嫩少婦竟然這么干”,其實是講十個做飯小技巧;“學會了這幾招,床上功夫不得了”,其實是講快速疊被子。以情色低級趣味誘導網民,一味追求三俗,是“標題黨”的慣用手法。
罪四:極力煽情、蠱惑人心。利用人們仇官、仇富、獵奇等不正常心理,“標題黨”隨意貼標簽,不惜挑唆激化社會矛盾,以取得轟動效應,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罪五:造謠惑眾,以訛傳訛。網絡是滋生、傳播謠言的溫床,“標題黨”為其推波助瀾,喪失了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如“別再吃了,好多中國人吃完中毒了”“你喝的牛奶竟然是這樣,國內的別買了”……
罪六:添油加醋、捕風捉影。看熱鬧的不怕事大,“標題黨”通過斷章取義,放大文章中某個信息,不惜扭曲文章本意,甚至憑空捏造事實,以達到危言聳聽的效果。
罪七:泯滅良知、污染環境。“標題黨”猶如一顆新聞毒瘤,不僅破壞新聞輿論生態,也破壞社會價值觀,致使人們的思想一片烏煙瘴氣。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信息壟斷被打破,人們獲取信息更便捷、更多元,然而“標題黨”的出現,為這種多元信息蒙上一層陰影,成為一種網絡霧霾,必須多管齊下,下大力氣進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