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經濟被房地產“綁架”了。實際上,中國經濟對房地產業的依存度確實比較高,但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其一,我們正處于城市化的特殊階段,這決定了現階段經濟與房地產的關系相對緊密。在這一階段,我國每年有1000萬到2000萬人在空間移動,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中國每年的城鄉建筑量有20億平方米,相當于世界的一半。所以,中國在30多年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水泥的消耗量占世界的46%,鋼鐵的消耗量占世界的39%。
其二,房地產行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房地產能夠涉及到70多個其他行業,這意味著房地產的投資會影響到70多個工業品的投資,一業衰百業衰,一業榮百業榮。特殊的階段、特殊的產業,就使得中國的經濟被房地產“綁架”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居者有其屋”。目前,資產性的泡沫過度膨脹是不合理因素,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怎樣遏制投機性需求以及怎樣解決大量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上。從這兩方面合理解決房地產問題,才能保證房地產平穩直落,保證經濟不受損。
2016年第三季度房價上漲得特別快,中央也相繼出臺了很多調控措施。與之前相比,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化中央調為地方調。地方政府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實行調控措施,把單次調變成多級調,不斷加碼,這說明政府更加掌握了房地產內在變化的規律。
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邊是暴漲,一邊是越來越冰冷,所以房價調控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由當地政府自主地作出決定。但同時,一定要給出目標,即房價不能再上漲了,房價上漲的速度應該低于當地老百姓收入的增長速度。即使房地產有泡沫,通過人均收入的增長使得房價 平穩,這兩方面疊加起來,將房地產資產泡沫逐步壓低,整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才能夠軟著陸。
我認為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有一定的難度。它需要上下統一思想,特別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再加上特有的土地財政,某種意義上中國的經濟被房地產“綁架”,房地產又被土地財政“綁架”,有其合理性,也有危害性。怎樣把合理性進一步升高,把危害性控制到最小,這需要上下的聯動。政府的各項政策要更加符合老百姓長久的福祉,而不是過分追求任內的土地財政收益,如果能做到這點,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文系根據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新華網思客“預見2017·頂級智庫專家的研判與展望”活動中的采訪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