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元宵節一過,全國各地的農民工紛紛返城,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各類“春風行動”招聘會也陸續啟動。現如今,隨著代際更迭,“新”民工就業“短工化”趨勢愈演愈烈。在企業、地區間“跳來跳去”似乎成為農民工找工作的一種新現象。
不同年齡的“短工”
近幾日,在北京一些人才流動市場,年度人才招聘大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我出來找工作,就是希望找有發展空間的企業學習一門技術。”
“其實我出來打工是想出來開開眼界,今年到北京打工。明年到上海打工,再去廣東。以后到更遠地方打工。”
“我就是希望先找一個工作先干著再說,力所能及的,以后再換。”
……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如今新生代農民工正逐步成為農民工主體。通過對話,新生代與父輩相比,沒有后顧之憂,沒有養家壓力;吃苦耐勞精神也比不上父輩,總想找到更舒適、收入更高的工作;新生代更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職業地位的要求水漲船高。
“新生代農民工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等稍不滿意,就辭職跳槽。去年以來,‘短工化已經成為潮流,尤其是普工和服務一線的崗位員工,半年一跳槽的情況很普遍。”一家企業的負責招聘的主管人員對記者說。
然而,對于“短工化”一詞,老一輩民工也有自己的無奈。
來自山西運城的老李今年40歲,是一名電焊工人,從去年開始來北京打工,主要是以打短工為主。他告訴記者,其實近兩年像他這樣的短工一族越來越多,“現如今向我們這個歲數,大多是通過工友或者熟人朋友介紹包工頭認識,接活兒,打散工。”
被問及打散工的原因,老李表示出一臉的無奈,“我們也想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干活,但是沒辦法,現在這種機會太難找了,而且人家往往招聘的是年輕小伙子,和年輕人沒法比,我們的學習能力太差了,只能找那些包工頭。”老李說,由于自己學歷不高,整不明白那些招聘網站的流程手續,而且之前還有工友被騙的前例,所以他們招聘信息的的流動方式大多是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比如QQ或者微信交流群。
“短工化”的成因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近年來一直在關注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報告課題組在跟蹤調查中發現,“短工化”正在成為東南沿海企業一種普遍的用工方式。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務工渠道多樣化,農民工打短工現象與日俱增,“短工化”逐漸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趨勢。而以老李為典型代表的老一輩農民工的“短工”境遇,則反映了受結構調整影響,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新趨勢。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企業不再走勞動密集的路線,而是往精生產和品牌化發展,重在提高生產效率。在這種趨勢下,企業用工將順應制造企業小型化、專業發展新特征,優化用工,減少勞動型員工,向智能化道路發展。
另一方面,制造業的低端代工及服務業的低質化使農民工較易獲得新工作,沒有多少培訓甚至無需培訓就匆匆上崗。不少企業不愿意簽訂更長的勞動合同,農民工缺乏保障和歸屬感,使得流動率增高,人為帶來短工化。因為一旦簽訂勞動合同,就需要為員工繳納社保,但社保福利的成本過高,東南沿海很多企業采用“一日工”的方式招聘工人,這樣既招到了工人,又合法的規避了勞動法規在社保方面的要求。
據國家統計局大同調查隊近日對中青年農民工調查,農民工工作時長偏短,工作更換頻繁。對薪酬待遇不滿意是更換工作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月收入2000元以下占半數。
從行業看,從事建筑業和倉儲物流業的收入較高。技能低、學歷低是影響農民工就業的主要因素。就業崗位的低服務、低技能化使農民工轉換工作更容易;農民工的兩大就業崗位,一個是制造業,另外一個是服務業。
“短工化”令人擔憂
“打短工雖然靈活,但是也苦著呢!因為有些工程不簽合同也就增加了不少風險。去年有三個月我就白干了,因為包工頭跑路了,項目工程做到一半就不做了,我們也就白干了。”來自河南的老劉對記者談起自己的血淚教訓,至今仍心有余悸。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認為,“短工化”非常不利于勞動技能的培養,本應作為技能培訓主體的企業擔憂培訓完之后員工就跳槽了,都不愿意在這方面付出成本。而且如果沒有合同保證,勞動者更是承擔著不小風險。中國如此龐大的勞動力市場若難以通過職業群體來進行穩定的話,后果是令人擔憂的。
“對企業而言,提高工資、優化勞動環境已經成為必然。”一家公司招聘負責人李女士說,實際上,從長遠來看,“短工化”對用人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十分不利。如果缺乏一支穩定、熟練并有歸屬感的勞動者隊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企業可能陷入困境。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民工“短工化”的背后,是企業的“短命化”。
而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明確提出要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
有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5年。即便是大公司,平均壽命也只有7~9年。至于“百年老店”,更是寥寥無幾。
無論是勞動者培養“工匠精神”,還是企業打造“百年老店”,這似乎都與“短工化”格格不入。
對此,李強指出,我國打破“鐵飯碗”之后,始終沒有找到一種新的就業體制,如今企業用工就走向了勞動力的過度自由流動。《勞動合同法》出臺時曾想限制這種流動提高企業用工的穩定性,但在執行中卻被企業以各種方式來規避。
國家統計局大同調查隊調查人員建議用工單位為農民工提供足夠的勞動者權益保障,當農民工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保障時,才可能較長時間停留在一個企業,才能成為企業的長期員工,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用工荒。同時應暢通晉升渠道,構建科學的職業晉升渠道和薪資上漲機制,調動農民工的工作積極性;注重農民工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打好感情牌;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讓農民工有怨可訴、有地發泄,利于其心理壓力的排解。
在“短工者”勞動權益的保障方面,應加大《勞動合同法》的執法力度,增強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相關政策還需制定并完善,盡快建立農民工權益保障長效機制,在培訓、就業、社保、維權等方面作出具體安排,以保護“短工者”能得到和長期員工一樣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