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城鄉居民的需求會從“吃飽”轉向“吃好”,從“肚子”和“舌尖”的需求轉向“養眼”和“養生”的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供給體系仍停留在提供農產品大路貨的發展階段,與需求變化很不適應,導致我國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較為嚴重。農產品供需失衡,造成庫存與短缺并存;農業供需失衡,造成產品功能強與休閑觀光功能弱并存。我們要通過這輪調整,著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著力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切實增強農業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敏感性。
第二,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對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力。2013年以來,我國大宗農產品國內市場價格普遍超過國外農產品進口到岸稅后價格,出現所謂“價格倒掛”和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面對這種局面,必須通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攤薄農業生產成本,以增強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必須通過提高質量安全標準、倒逼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品、賦予地域文化元素,以增強我國農業品質競爭力。
第三,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經過多年奮斗,我國農業已達到較高綜合生產能力,但其中有相當部分是不可持續的。促進這些邊際產能有序退出,必須找準支點,特別是要把外部負效應內部化,讓采取這種生產方式的人付出代價,讓其有壓力退出;實行輪作休耕補貼,讓其有動力退出。同時,要讓綠色、健康產能的增長跑贏邊際產能的退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提高這“三個能力”,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