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惠
對于學生來說,一旦進入校園學習,大部分時間和活動的場所都是在校園這個環境中進行的。所以,學校應該努力加強自身的建設和管理,力爭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并切實提高教師處理校園暴力事件、輔導學生心理及行為的能力。于是這個平衡點筆者認為非校方莫屬。
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責任。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校園霸凌問題的嚴重性,采取零容忍的態度。教育部要積極出臺相關行政指導,各個學校要制定嚴格清晰的學生守則。為預防校園霸凌、激勵學生正當行為,校長應通過各種形式組織教職工、學生及監護人學習包括學生守則在內的學校規章制度。此外,通過調研取證,觀察防治校園霸凌的成效,局部調整細則。學校要成立扎實運行的教育心理部門,配備專業心理教師,對學生和老師都要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輔導,并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對于有不良暴力傾向或心理有特殊問題的學生,學校要建立起定期的談心制度。通過明確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從而預防暴力事件發生。現有經驗表明,青少年學生多數處于青春期,是身體與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低齡人群的江湖習氣和“暴力崇拜”現象日趨明顯,以暴力解決問題或許是他們“獨立性”的一種表現,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反映出許多青少年心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不僅定期開展全校反霸凌心理公共輔導非常重要,還要針對個人開展一對一心理幫扶,為學生家長提供咨詢、糾正學生偏差行為、援助學校完成各種輔導方案,努力創造“接受、包容和尊敬”的學校文化。
其次是教職工的責任。教師有責任組織本班或本年級學生學習預防校園霸凌的方法,關注學生偏差行為,對霸凌者予以管教,并將知曉的嚴重校園霸凌事件上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