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保護之間存在天然的沖突,目前我國的主要表現為視頻偵查對隱私權的侵犯,例如在視頻監控探頭設置,視頻監控資料提取、保存和使用等方面對隱私權的侵犯。要解決此沖突,需要從兩者的價值位階和比例原則等方面進行分析。具體而言,我國應從完善相關法規,明確視頻監控探頭設置范圍,規范視頻偵查程序,保障公民隱私權被侵犯后的救濟途徑等方面進行規范。
關鍵詞:視頻監控;偵查;公民隱私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98-02
在“科技強警”戰略思想指導下,視頻偵查在公安偵查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視頻偵查這一技術手段在預防犯罪和打擊犯罪活動時發揮了他獨特的優勢,且這種作用將越發明顯。然而,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因偵查人員主客觀等原因造成對公民隱私權造成的侵犯等問題也日益增多。因此,規范視頻偵查權的運用、合理界定公民隱私權的邊界等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尤為緊迫。
一、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的概念界定
(一)視頻偵查的概念
視頻偵查是指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運用視頻圖像中記錄的信息,通過抓取、比對、分析、碰撞等多種手段,主動追蹤與犯罪有關的線索和證據,查獲犯罪事實,抓獲犯罪嫌疑人的一種技術偵查手段,運用廣泛,是一種新興的偵查技術。視頻偵查的載體是視頻監控圖像,其特點是:客觀性、連續性、全面性。視頻偵查正是利用了這一載體,對特定時間內的視頻監控圖像進行篩選、排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和傳統偵查措施,構建集防范、威懾、打擊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體系。
(二)隱私權的概念和法律淵源
關于隱私權,不同學者從不同學科視角對其進行過研究和界定,尚無一個統一的學理概念。目前法學界通說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人格權。其肯定了隱私權是排除在公共利益之外的,個人不愿意公開或者披露的私人生活秘密?!?/p>
隱私權的保護在我國還處于立法空白,主要集中在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中。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專門針對名譽權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按問題的解答》,其中就有: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二、視頻偵查手段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
在隱私權立法保護不當的大背景下,基于平衡私權利的現實需要,各省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由于這些地方性法規位階高度有限,適用的范圍有限,缺乏對公民隱私權的明確保護,導致實踐中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問題時有出現。
(一)濫設視頻監控探頭
視頻監控作為視頻偵查的基礎,已經廣泛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近年來,中國視頻監控設備應用從以往的集中在政府部門和金融、公安、交通、電力等特殊行業,逐步向私人領域,即私人住宅、私營企業領域發展。監控探頭的增加無疑能有效轉移犯罪的發生地,但是監控探頭的設置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設立后的備案登記和后續監管程序的丟失,都將導致侵犯公民隱私權等潛在問題的發生。盡管有些地方的政府要求受到視頻探頭監控的領域設立警示標志,提前告知公民進入了視頻監控范圍。但作用有限,公民隱私權受到侵犯的事件仍時有發生。
(二)視頻監控資料的調閱和使用程序不規范
在視頻偵查中,監控視頻在調閱和使用過程中遭到泄露已經不是個例,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比如,2013年,湛江市金葉公司總經理洪某和副總經理張某,因與湛江市國資委副主任馮某有隙,便合謀跟蹤馮某,后發現馮某帶一名女青年在湛江市赤坎區金海別墅開房,隨后張某聯系時任湛江市公安局赤坎分局海田派出所副所長的謝某,以幫助自家親戚為由請求幫忙調查。隨后,謝某獨自來到別墅,找到別墅管理人,在沒有出示任何法律手續的前提下,查看并用移動硬盤拷貝了馮某及女青年出入酒店215房的視頻監控資料。后洪某和張某讓人將該視頻上傳至網絡,各大網絡、媒體均轉載了該視頻,瀏覽量達到數百萬次,造成極壞的影響。
(三)公民隱私權救濟渠道缺失
當公民的隱私受到侵犯,公民的名譽受到影響甚至連私人正常的生活都受到干擾時,受害者如何利用救濟途徑獲得應有的賠償?盡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規定了對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在遭受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的損害時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但現實生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并未規定當公民隱私權受到侵犯,私人正常生活受到干擾時如何取得賠償。在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下,公民可能出現“報官無門”的情況。因為,隱私權屬于民事法律范疇,隱私權遭受侵犯應該提起民事訴訟,但是被告可能是行使了公權力的偵查機關,依此又應該提起行政訴訟??傊?,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處于弱勢地位的公民很可能因為無法提起訴訟而造成自身權益的減損。
三、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沖突的處理原則
(一)視頻偵查權與公民隱私權的價值位階分析
視頻監控因為具有隱蔽性強、可記錄、可復制的特點,在使用時可能會對公民的正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視頻偵查的開展作為一種維護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的公權力,如何與私權利平衡自古以來都是個理論難題,值得深入探討??偟膩碚f,當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相悖時,個人隱私應當讓位于公共利益,目的是建立一個規范、穩定的社會秩序。這一秩序的建立是有利于社會整體的進步與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但同時,我們又應當顧及個案的平衡。所以,這是一個價值位階相互博弈的過程,但總體上公共利益是應該優先選擇的。
(二)處理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沖突的比例原則
在優先選擇公共利益或者保護隱私權的前提下,在偵查活動中應當堅持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是《行政法》中一項重要原則,是用作于衡量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的標準,即“殺雞焉用牛刀”。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第4條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根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彼裕诠耠[私權讓位于公共利益時,公安機關應當盡可能地減小損害或者限制對公民隱私權損害的擴大,還應包括在不可避免地造成損害后設定一些救濟性措施。因此,有必要對視頻偵查實施的程序予以規范。
四、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保護沖突的應對之策
(一)完善相關法規,明確視頻監控探頭設置范圍
當前,視頻監控探頭設置還處于法律管控的“灰色地帶”,急需對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進行完善補充。明確監控探頭的安裝、日常檢查以及責任主體,要做到權責一致。在制定相關法律的前提下,應當堅持合法性、合理性、公開性的原則。合法性原則即安裝視頻監控探頭時基于公共安全的考慮,禁止個人謀求私益,同時對視頻資源采取保密措施,保護資源安全,還要明確安裝主體、責任主體并組織相關部門對此進行監管。合理性原則,即在建設規劃視頻探頭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建設的必要性,應針對重點區域布控探頭,盡量減少對周圍居民的干擾;在建立前應當與當地的建設統一規劃,避免出現資源浪費或者缺少布控的情況。公開化原則是指,應當禁止安裝存在隱秘、偽裝的攝像頭,安裝位置應當局限于公共場所,而且視頻監控探頭的覆蓋范圍僅限于公共區域,對居民房屋的室內等無關區域要避免覆蓋到。而且要用標語或者警示標志告知視頻監控探頭的位置或者提示市民已進入視頻監控覆蓋區域,警醒、防止鏡頭下的私密舉動或者其他不當舉動。
(二)規范視頻偵查程序,保護公民個人隱私
視頻偵查是一柄雙刃劍,使用得當能打擊犯罪,使用不當易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因此應當遵循合法性原則。借鑒西方國家在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經驗,比如美國,統一對電子郵件按照隱私級別進行細密分割和保密。不同級別的隱私權法益,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在程序上,嚴格管理、使用,如在調取監控資源時,明確只用于公務,禁止私自拷貝,轉存于私人移動硬盤,用在與偵破案件無關的事情上。值得我國在規范視頻偵查程序時,視國情予以合理借鑒。嚴格取證程序,在使用以及保管上面,防止外泄。此外,有權必有責,建立侵權責任制度,起到規范指引和警示的作用。加強監督管理,明確監督主體和監督任務。公安機關自身要做好對視頻圖像建設的本位作用,在方案審批、指導、檢查、驗收、備案、違法處罰等方面應當協同監督部門,嚴格把關,審慎行使權力。在投入使用過程中,應當定期抽查,檢驗使用情況。
(三)暢通侵害隱私權的救濟途徑
德國、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對于公權力侵犯隱私權的情形,應當屬于行政救濟范疇。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也有先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認為行政機關主動公開或者以他人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侵犯其個人隱私時,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因此,視頻偵查屬于行政行為,由此導致的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應當通過行政救濟渠道解決。條件成熟后,立法部門應該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由于行政機關的原因造成包括因視頻偵查導致隱私權被侵犯時公民有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孫展明.視頻圖像偵查中視頻信息內容分析初探[D].長沙:湖南警察學院,2011.
[2] 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比較法研究,2008,(6).
[3] 楊玉生.簡論德國警察法若干特征及其借鑒[EB/OL].東方法眼,2012-07-03.
[4] 2014年中國視頻監控設備行業市場需求預測[EB/OL].中國產業洞察網,2014-07-14.
[5] 董柳.湛江官員被曝與女下屬開房,警官非法調取監控獲刑[EB/OL].人民網,2014-08-06.
[6] 楊心宇.從境外圖像監控法律制度看我國該領域法制的完善[D].上海:復旦大學,2010.
[7] 井曉龍.論視頻偵查工作的困局與突破[J].甘肅政法學院院報,2015,(10).
[8] 馮欣,馬紅平.論視頻偵查監控[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2,(4).
[9] 何涵嫣.公權力侵犯隱私權研究——以侵犯信息隱私為視角[D].南京:東南大學,2014.[責任編輯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