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斌
【摘要】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加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努力塑造完美的人格。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課程標準中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意義和任務,堅定的確立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這一理念。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產生,致使這樣的教育理念實施起來阻力重重。基于此,本文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研究,期望能切實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生本理念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58-02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中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理想目標的確立等都具有影響意義。生本教育理念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順應時代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原則,堅持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力求培養時代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誕生伊始就受到許多教育界有識之士的積極踐行。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實際,“滿堂灌”的閱讀教學模式還普遍存在于我國初中語文課堂當中,對學生來說生活實際與閱讀文本之間總是存在距離,這與一直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背道而馳。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一直占據著中心位置。一節課四十五分鐘,但是教師依然感覺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似乎許多要講的都沒有講,恨不得把整個參考書都搬給學生。整個課堂的主角是教師,而學生只能處于配角的位置,沒有思考,沒有反駁。課堂的所有環節全在教師的預設之中,學生的閱讀學習十分被動。即使有對話環節,教師也是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向所預設的標準答案靠近,這樣的對話本質只不過是牽著學生鼻子走,并不是為了深入地探究文本,讓學生有自己的珍貴的閱讀體驗,因此,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
2.教學模式過于傳統
很多語文教師普遍認為,所謂的閱讀教學就是指,按照考試模式和教學大綱去組織閱讀課的課后習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在字、詞、句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的大都是考法而非學法,為了“節約”時間,考試考什么就做什么講什么,不考的東西只字不提。省略了學生討論、分析的過程,直接給出相對應的答案,讓同學們課下自己體悟。這樣的教學絕不是貫徹生本教育理念的閱讀教學,也定然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教師把學生當作“容器”,只是希望學生能夠被動的接受。不敢放手將課堂教給學生,也不關心學生的接受情況,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沒有參與其中。這樣機械化的教學的后果只能是讓學生與語文課堂漸行漸遠,而那些希望通過改變課堂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期待便成為了空談。
二、生本理念下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應該把語文閱讀的學習者——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來看待,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內涵,指導他們與作品、與同學、與教師,與自己對話,在對話中獲得情感和個性的不斷發展。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多元而又開放的,引導學生在多元的對話當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木蘭詩》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然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讓學生閱讀文本,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故事情節,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通過學生能否用自己的話概括人物形象特點及說明人物為什么受人喜愛的原因,評價學生對花木蘭這一人物有沒有產生個性化的理解,這是學生初步與文本的對話。接著通過學生能否具體指出作品詳寫和略寫的地方并說清楚這樣處理的匠心所在,評價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文本的結構特點,深入地走進文本,質疑文本。最后,教師再通過個人朗讀、分組朗讀等方式組織學生重溫文本,并讓學生互評,比賽背誦,依次評價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作品的語言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真正的獨特理解。
2.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
教師閱讀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并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線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對教學活動質量的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且對于語文閱讀這一課程來說,它要求教師要有專業的文學素養和廣博的見識,只有這樣才能站在理論的高度上統領全局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指導。要幫助學生上好語文閱讀課,語文教師首先就應該博學強記、博覽群書。作為一名有上進心有責任心的老師,就一定會竭盡所能的去讀與所教內容相關的書籍或者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力求融會貫通,來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課文節選來幫助學生增加的期待視野。比如講課文吳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時,可以將《西游記》中更多的天馬行空的想象世界,令人著迷的情節展現在學生面前,盡量擴大一次性進入視野的文字數量,提高學生的期待視野和閱讀能力。將課堂上的節選作品作為一個“引子”,勾起學生的閱讀欲望。
三、結語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對于傳統閱讀教學的革新。它主張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人,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而是起到引導和監管的作用。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語文閱讀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之上,教師通過閱讀教學去幫助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整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學會通過合作進行交流和探索,最終獲得新的解釋,生成個人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力平.初中語文閱讀方法新探[J]. 學周刊 2015年09期 .
[2]崔聿.生本位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06) .
[3]王麗.打造和諧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探索[J]. 課程教育研究,201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