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娟
【摘要】如今,雖然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九年一貫制”已經讓我們中小學教師達成了共識。但是,很多六年級的老師,對于孩子的宏觀規劃,學習習慣,能力的要求仍然缺少了解和重視。本文以小升初的轉型期孩子為例,重點從宏觀規劃、定型學習習慣、轉變教學模式、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四個方面,闡述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重要性。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銜接 銜接 轉變觀念 鞏固良好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90-02
一位名人曾說:“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充分說明了習慣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我們鎮的語文教學將會是一個質的飛躍。看看我們每年從小學升入初中的語文成績,一百分的試卷,全鎮語文的平均分都能在78分左右,而上來初一之后,120分的試卷,全級的平均分也只能在75分左右,究其的原因:拼音讀漢字都不懂得;書寫字跡潦草;答題技巧不到位;審題不清楚。這些想象究其根源,都是沒有培養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的。
小學的語文教學,由于內容比較簡單,一節課的容量也比較少,所以老師更注重趣味性和模式化;而中學的語文由于一節課含量大,所以老師的教學更注重方法性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中小學語文銜接的關鍵。我覺得,作為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好中小學語文的銜接工作。
一、轉變觀念,宏觀規劃,是做好中小學語文銜接的奠基石
如果無論是小學老師,還是中學老師,都要有為學生將來讀中學、高中、乃至大學的宏觀教學規劃,那么,我們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才不會讓學生出現脫節、不連貫的現象。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細小的教學不好的習慣,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甚至是學習的榜樣。特別是我們小學的語文老師,雖然小學注重的是模仿,特別是小學的低年級的作文教學,重在模仿、甚至是摘抄課文的語句,但是,如果我們的老師一味的強調某一句話的作用,而小學低年級孩子的那種不能融會貫通的理解,就誤以為只要是摘抄課文的某句話,就能在作文中得到好評。,從而導致了每篇作文必出現此句話。這樣就會無形中影響了孩子,讓孩子形成了一種套用的壞習慣,扼殺了孩子的創新的天性。我曾看過我鄰居小孩一年級的作文,因為第一次看圖作文時,寫了一句,大家滿意地笑了。老師給了他一個大大的紅花。從此之后,這個孩子的作文,每次必用這個句子作文結尾,現在這個小孩已經是二年級下半學期了,可是他的作文還是每逢結尾都是那句千年不變的“大家滿意地笑了”。如果孩子的老師,能夠在孩子出現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大家滿意地笑了”的時候,就及時糾正他,讓他明白,不是次次作文都要這句才能高分的,那么孩子就不會有這個惡性循環的壞習慣。這要是上了初中,孩子的作文還是如此地話,那么這個孩子的作文還有提高的空間嗎?
所以,本人認為,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心中有宏觀的規劃,心中有好的習慣,才能給孩子好的榜樣。特別是小孩低年級的老師,更是孩子心目中的神,如果我們的神那天打瞌睡了,那么我們的孩子也會跟著打呵欠。當然,只要我們的神,心里時時裝著為孩子的將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宏觀的思想,并把這個思想“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實化于行”的話,那么我們的教學銜接才能走向正軌。
二、把良好習慣達到固化于制的效果,是做好中小學語文銜接的護航燈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于童年晚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展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逐漸成熟的變動時期,而且也是學生各種發育慢慢轉向高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使學生一生受益。為了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一線教師可以形成一個制度化,每天必須派學生檢查學生的筆記和書本,并且老師要定時檢查,能完成的可以口頭表揚。
1.訂好計劃。要求學生制訂每周學習計劃和每月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自發轉為自覺。
2.養成課前圈點預習,課后口頭復習和書面復習相結合的學習習慣。 特別是口頭復習,背書、背一些重點的筆記,看課文這些也要強調這也是作業。不然上到中學,就變成沒有作業這一說了。甚至搞到學生家長也認為中學比小學更輕松了,基本上沒有作業了,因為中學的作業,多數是以口頭作業為主的,強調的是自主性。
3.養成上課主動作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并且要求學生把筆記記在本段或者是本句上。比如一些句子的重點詞語的用法,句子的修辭手法和句子在本段的作用,都要求學生就在那句話下面做筆記。
4.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這個可以制作簡單的讀書卡給全班的學生,比如只要有書名,看書的頁數,看書的日期,家長簽名這些,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監管相結合的習慣,更能讓看課外書變成制度,把制度慢慢潛移默化成習慣。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閱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
三、轉換課堂教學方式,逐年適當增加課堂知識含量,這是做好中小學語文銜接的轉折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欲特別旺盛。他們不滿足于課堂上拖沓的節奏和單一的信息刺激。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為進入中學打好基礎。例如,三年級開始,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詞語搭配,四年級開始增加修辭的運用,五年增加實詞的詞性,六年級適當增加一些短小文言文的閱讀,以及簡單的仿寫訓練,這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知道一些簡單的語文語法、簡單的文言文的翻譯的知識,以及簡單的仿寫技巧,上到中學,就不會感覺得到太難。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做好中小孩語文教學銜接的動力源
學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學生到中學后能否很快適應的主要因素。所以,作為第一線教師的我們,在小學高年級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教師要改變那種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首先在觀念上要為學生灌輸獨立意識。教師先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教師一樣是獨立的個體,學習是自己的職責,自己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分勤勞一分收獲。每天布置的作業,要自己獨立完成,并且要獨立檢察,并養成課前先預習的習慣。
2.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俗話說的好,授子之魚,不如授子以漁。所以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自學語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教給孩子一些預習課文的方法,例如散文的閱讀:可以先看標題,找線索,概括文章的內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做了什么事情,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找文章的關鍵句來理解文章的中心。這些基本的預習方法,要經常訓練,才能養成習慣。
3.利用教材,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教育的觸覺深入到學生的心靈。如教材中的正能量的東西,要學生學習完后就該讓他們對照檢查自己,并從中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的價值觀,增強自信心,積極地面對困難,去爭取一次比一次做到更好。
誠然,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不是單靠某個老師,或者某一年級就可以完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每個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的職責,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一環,更是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最首要的任務。所以,只有從小播下習慣的種子,才能在長大開出思想之花,成績之果。
參考文獻:
[1] 顏丹.淺論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06) .
[2] 張建麗.初小銜接:從探尋銜接向實現銜接邁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09).
[3] 于麗娜.中小語文教學銜接之我見[J].成功(教育),2011(01) .
[4] 張寶蘭.小升初語文教學銜接問題與應對措施的探討[J]. 文理導航(上旬),2010(10) .
[5] 楊長恩.淺談六七年級語文教學的銜接[J].語文建設, 20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