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剛 龔紅月
[摘要]暨南大學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課已有30年的課程建設史。通過對該課程的課時設置、內容設定、教法定位等歷史沿革的梳理,可以為當下中國傳統文化進大學課堂提供一種通識教育類(而非專門史)的“暨大模式”。課程組認為要在有限的課時里演繹出無限的中國傳統文化,即要在當代社會問題之視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為核心,以文化諸要素、諸案例為材料,構建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系。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文化精神,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6)04-0057-04
暨南大學所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課,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年通過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審核并上線教育部愛課程網。本課程自1985年始開,作為面向境外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至今已有30年課程建設史。通過對該課程的課時設置、內容設定、教法定位等歷史沿革的梳理,可以為當下中國傳統文化進高校課堂提供一種通識教育類(而非專門史)的“暨大模式”。
一、立基傳統:中國傳統文化
進大學課堂的歷史必然性分析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優秀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認為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并要求在各階段的教學要點和教學任務中做到三個“全覆蓋”,即學科課程全覆蓋、教學環節全覆蓋、教育人群全覆蓋。可見,中國傳統文化進高校課堂必是未來大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來看,先進的中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公允地對待自身文化。自鴉片戰爭始,中國經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以為清政府只是“技”不如人經歷了因甲午慘敗而主張君主立憲的維新變法,先進的中國人又認為中國文化中的“政”不如人經歷了辛亥革命后反思中國為何還積貧積弱的新文化運動,先進的中國人還是認為我們文化中的“道”不如人。從“技”變到“政”變再至“道”變,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心不斷受到打擊,以至于西化論在學界占據上風,其極端言論甚囂塵上,甚至有人主張廢除漢字,全盤西化。這種對自身文化的批判態度直至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后,伴隨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才開始改變。自21世紀初,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潮不斷涌現。以大學教育為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暨南大學等先后成立或恢復國學研究機構。民間各種研究、講習傳統文化的教育機構如啟蒙學堂等也在許多城市建立。雖然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依然是學術探討的熱點話題,但學習傳統、了解傳統,進而立基傳統,熱愛傳統,已經成為當下的共識。對“文化軟實力”的解讀中,“傳統文化”在建立民族價值觀、民族凝聚力、信仰認同、國家意志、國際互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支撐意義。更何況中國傳統文化延續數千年,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智慧體系和群體關系認知協調功能,并以這種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立足于世界文化體系之中,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建功立業。可見,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已不能再停留在原來“要不要教”(以批評為主)的認識上,而應轉到“如何教,教什么”(以繼承、揚棄和發展為主)的認識上。
在大學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中國文化的發展只有立基于傳統才能更有民族生命力和文化感召力。大學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歷史觀是中國文化發展成敗關鍵之所在。因此,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研究工作應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課堂中的教學定位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及其價值,是中國文化發展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大學課程之教改思路和進程是與中國社會當代思想之進程緊密相連。可以說,傳統文化教育理念的發展史即是當代中國社會思想發展史的縮影。
以暨南大學為例,該校于1978年復校后就致力于探索一條有特色的港、澳、臺學生和華僑學生(統稱外招生)培養模式,其中如何增強學生的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是暨南大學作為僑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然而,中國傳統文化進大學課堂,面臨的是我們應該教什么的問題,亦即在大學課堂上,中國傳統文化應該設定在“揚”還是“棄”的位置上。
五四運動以來,國內學界對中外文化比較的討論,多聚焦于是否應該“師夷技之長”和如何實現“洋為中用”方面,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則多采取批評和否定的態度。在中國尚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認清中國傳統中的糟粕,引進西方先進文化,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近百年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也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莫大的困擾。
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作業中,我們注意到,境外學生多存在這樣的刻板印象:西方文化代表科學、民主和進步,中國文化則代表封建、保守和落后。以至于在聽完暨南大學老師講授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以后,他們的普遍感受是驚訝和驚嘆:
老師的課可以算是我們的第二次思想啟蒙,聽了老師的課之后發現中國跟我們以前想象的很不一樣,上了大學才發現不一樣的中國,不一樣的世界觀,受益匪淺。
境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是社會思潮中對于中西文化的比較評價,長期以來都是放在一個不對等的位置上:拿西方文化的“上馬”——近代科學方法,來比較中國文化的“下馬”乃至“病馬”“劣馬”——“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封建殘余”等等,而對中國文化的“上馬”卻缺乏必要的關注。這樣的“比較”重復多了,學生越來越沒有民族自信心,而民族自卑感卻越來越強烈。外語系的港、澳、臺學生說外國人問起中國傳統文化有什么特點和好處,我們或者是說不出來,或者是羞于啟齒,只好回避。
暨南大學教學一線的老師敏銳地意識到,國家歸屬、民族精神的形成必定不能建立在否定自身文化的基礎之上,而應以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燦爛文明吸引學生,要把課程的講授建立在“中國文化自信”基礎之上,并以此構建出全新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課程組認為,應該從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發,以分析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化因素為主,將傳統精神與現代文明相接洽,給學生提供一個簡潔清晰的脈絡,并在教學中引導他們進行跨文化比較,以便于他們洞悉真相,思考問題。1985年,暨南大學正式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課程名稱為《中國古代文化概論》(含全英授課),后改名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為境外學生公共必修課,屬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但伴隨通識教育理念的實踐及國家文化強國理論的提出,該課程亦受到內招(內地)學生的喜愛和重視,所以現在亦面向內招學生開課,成為暨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及人文精神培養的主要實踐課程。
三、返本立新:中國傳統文化大學課程的教改思路與進程
從暨南大學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歷史背景分析,該課程設立之初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即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之主旨,是希望通過《中國古代文化概論》的設置幫助學生(主要是港、澳、臺以及華僑學生)了解古代中國,并通過近代中國及當代中國等課程的建構,使學生形成對中國社會的整體歷史把握,了解中國的歷史及現在。而愛國主義則是希望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從而了解傳統,培育出民族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自信心,形成情理交織的愛國精神。
但是,這兩個課程目標在之前的實踐情況不太盡如人意。隨著開放的深入,現代西方社會思潮涌入,西學成為評議傳統的主要標桿。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普遍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課堂講授也變成了做“說服”工作,暨南大學課程組希望盡力客觀地去講解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事實,從而轉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錯誤認知和悲觀態度。但在開設課程的初期,由于客觀需要,在有限的課時里講授無限的中國傳統文化,難以突出重點,教學流于知識傳授,達不到大學教學教育的目標。
20世紀90年代,暨南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組重新調整并細化了教學目標,將愛國主義教育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元素列為該課程的兩大支柱,將教學目標厘定為三點:
1.深入認識中國文化的主要精神,以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社會文化行為。譬如,更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并能有意識地繼承與傳播。
2.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優秀要素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從而掌握多種認識方法,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價值及現代元素,了解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構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特征,幫助學生在國際貿易、現代管理、涉外文化交流和多元社會活動中找到立足點。從文化多元性角度,思考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溝通。因為,正是多元文化的互補同存、和而不同,才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課程組充分認識到,該課程教學目標之實現,不能僅從歷史的維度回顧過去,只講清楚“過去是什么”,還應從文化變遷的向度回應過去對現代的影響,講清楚“現在是什么”“為何如此”“未來怎樣”。因此,課程組將課程之名稱由《中國古代文化概論》更名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以凸顯文化的傳承及其現代性。
1985年至今,暨南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建設可以大略概括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文化學習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前。課程內容重在介紹古代文化是什么,按照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講解中國古代文明,內容設置以史為主,是“闡舊邦”,可稱之“返本”。
第二個時期,文化傳承時期Q0世紀90年代至2005年)。課程內容重在以愛國主義詮釋傳統,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發展之背景(地理功能、社會結構、思維方式、語言文字)、中國傳統文化諸要素(哲學、宗教、文學、史學、藝術、科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三個方面建構課程結構,并將對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精神的考查貫通于其中。課程組在《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新論》中提到: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也是中國傳統的系統論,它包含在傳統文化的諸要素里,也體現在文化整體結構中,使中國文化具有一種內在的融合機制(圓)和獨立個性(方)。
課程組明確將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精神理解為“和”,可見課程內容雖依然為“傳統是什么”,即研究并說明古代社會問題,但已自覺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以“和”文化、“和”精神作為課程內容的內在脈絡,希望以此實現利用傳統內在之精神來統領課程內容之建構。
第三個時期,文化研究時期(2005年至今)。可以說,從1985年課程設立之初開始,暨南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組就在不斷地進行課程教改:一方面,通過學術研究,將其成果用于教學,提高教學內容的思考和批判層次,同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力爭將學術界最前沿的觀念以及我們的研究貫串于課程之中;另一方面,通過教學研究,確定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立教學情境,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中國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成為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自覺。2005年本課程開始申報各級“精品課程”,在申報過程中,學習其他高校相關課程的建設經驗,令我們更加看重學術研究引領教學的重要性,同時,重新定位文化研究的核心和目標。
在文化傳承和文化研究兩個時期里,暨南大學課程組的教學思路越來越清晰和成熟,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課程內容上均形成獨有的體系特色。
在教學中,課程組完成了“知識教學”向“方法教學”的過渡。所謂方法教學,包含兩個層次:從老師的層次來看,指的是通過跨文化比較、跨民族思維方式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文化比較方法,以此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他們對人和事的批判性和鑒別性,幫助他們在各種錯綜復雜的事物中,通過比較、篩選,發現實質,找到規律,從學生的層次來看,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給學生傳授社會方法和科學方法,以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為線索,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串起來。
在課程內容上,側重于當代社會核心價值及挖掘傳統文化之現代意義,是“輔新命”,可稱之為“立新”。課程組充分認識到,如果以中國傳統文化諸要素如文、史、哲等作為課程內容的主體,課堂講授很容易演變成相關學科的專業課,同時,如果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課堂上將以上內容全部講授,課時設置也無法滿足。課程組在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認識到無論是從文、史、哲,還是從宗教、科技等方面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授課教師有一些內容是一定皆會涉及的,即文化精神與思維方式。有鑒于此,課程組通過構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體系,將課程內容設定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建立歷史中國與現代中國的認識關系。通過講解文化的含義、構成,以及傳統的精神和對現實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因素,使他們明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從正確區分社會傳統的精華和劣質成分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第一講),建立人與生態環境的認識關系。綜合講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背景,從生態自然、社會結構、行為與文化三層維度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發展的內外原因,通過分析人及其文化與自然的關系,幫助學生對中國文明產生的源頭和形成的過程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夠正確地分析中國遼闊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其實質;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辯證(“中和”)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及其歷史影響。
第三部分(第二講),建立文化行為與文化認識之間的關系。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這樣一個新銳話題,從文化載體中獨立出來,專章講授;從經驗思維、整體思維、序變思維三個角度解析中國式思維的特征,并將之與其他文明相互比較。通過剖析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和心理特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中國人,正確認識世界中的中國。
第四部分(第三講),建立人與文化規律之間的認識關系。利用哲學方法,高度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實質,并將其作為貫串全課程的主線,從人文精神、自然主義、工夫與境界三個方向,比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特點:通過分析儒家的人文主義精神、道家的自然觀、莊子的齊物論、佛學中的覺悟與慈悲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中和”文化的實質、內涵和現代價值。
第五部分(第四講),引導學生關注案例教學,即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踐智慧。以傳統文化中的實踐智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多個角度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應用,主要集中于具備現代價值的傳統文化的實踐智慧方面,如歷法數術、文學藝術、中醫武術、飲食養生、建筑風水、民俗節日等。
至此,該課課程內容已完成了由對歷史之探索轉到對當下問題的回應,即由對中國歷史“是什么”而轉到中國現代文化“為何如此”的思考;從問題,尤其是當代討論的“熱點問題”入手,增強了課程的時代感和歷史感。
綜上而言,要在有限的課時里演繹出無限的中國傳統文化,即是要在當代社會問題之視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為核心,以文化諸要素、諸案例為材料,構建起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系。暨南大學課程組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認識到,一學期36學時基本無法承載如此厚重的內容,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為基礎,反思過去和面向未來,尋求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之精神脈絡,而非面面俱到地講解中國傳統文化諸要素。
[責任編輯:全驁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