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6)03-0021-06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課程目標。由教育部新近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歷史課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同時,在“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兩部分中,都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并把其作為宗旨和出發點。
那么,什么是歷史素養?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
何謂“歷史素養”?吳偉教授在《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一文中從四個方面解釋“素養”一詞。一是修習涵養,即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平時所供養;三是指素質與教養,即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四是指平時所養成的良好習慣。文中指出“素”不僅僅是“平素”那樣的時間、過程概念,而是指一種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內在品質或者素質,它包括知識、能力、品德、思想觀念和方法等。“養”則包含后天的教化、培育、修習、陶冶等。從這些解釋中我們看到:素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引導、教育和訓練的結果。在中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素養,特別是人文學科的素養,不是“額外負擔”或“多此一舉”,而是分內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職責。
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朱漢國教授在《淺議2l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一文中談到: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內的,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綜合性品質和相關能力。是學生學習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
一、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及其實現的基本途徑
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是它的不可復制性。它把人類過去的經歷作為研究對象,人類的過往經歷留下了很多痕跡,有歷史遺跡、遺存、圖畫、文字、神話、傳說等,其中大部分是有著主觀意識的人記載下來的文字資料。
如何認識和研究這些“記錄”,探求其發展規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何理解朱漢國教授所說的“關鍵成就”呢?
同樣是朱漢國教授的《淺議2l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轉引了臺灣地區《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用了“核心能力”來表述歷史課程目標:
1.表述歷史時序的能力;
2.理解歷史的能力;
3.解釋歷史的能力;
4.運用史料的能力。
綜上,我們嘗試探究了歷史學科的獨特性所決定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實現的基本途徑,見表1。
二、以時空觀念的培養為例
說明我們的探索
工業革命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與法國大革命一起被稱為“雙元革命”。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中寫道:“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幾個西方國(特別是英國)建立了對全球的統治。在西方商人蒸汽機和堅船利炮以及思想面前,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和帝國都投降、崩潰了。”
倘若對工業革命這個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時空觀念的培養,各個層次重點分別應是:
第一層次:知道工業革命起止時間的不同表達方式,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開展工業革命國家的地理位置。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此后,法、美等國也相繼完成工業革命。
關于工業革命起止時間,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可以表述為:18世紀60年代、18世紀中后期、18世紀下半期等。歐美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也可以表達為:19世紀40年代、19世紀中后期等。
同時學生能夠對照地圖,準確說出開展工業革命國家的地理位置。從大洲的角度來說,這些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東亞的日本;從大洋的角度來說,這些國家主要位于大西洋兩岸、太平洋西岸。
第二層次:以時間為依據,梳理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并說明各階段特征;以空間為基礎。分析英國首先開展工業革命的原因。
1.以時間為依據,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梳理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參見下圖。
2.以空間為基礎,分析英國首先開展工業革命的原因。
關于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學者馬克垚指出:“就某一方面條件來說,在歐洲有比英國更好的國家——如荷蘭和法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具有英國這樣好的綜合條件……這些有利條件合在一起,卻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星座。”
究竟是哪些“有利條件合在一起”,促成了英國首先開展工業革命呢?教師提供材料:
錢乘旦認為:“根本的一個因素卻是: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保證社會有寬松、平和的環境,讓人們追求個人的目標,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杰里·本特里提出:“煤炭在英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有著地理上的優勢,西歐大量的煤炭資源都儲藏在英國……”(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伯特·艾倫揭示這場發端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根源在于英國民眾收入水平普遍較高,同時英國能源(煤炭)價格很便宜。這種奇特行情引發各行各業絞盡腦汁開發可能多消耗煤炭,少雇傭工人的新技術新工藝。(羅伯特·艾倫:《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浙江大學出版社)
艾倫·麥克法蘭認為,英格蘭具有極強的連貫性,從11或12世紀一直綿延至今,英格蘭的現代性是一道橫亙一千年的“長長的拱弧”……我們發現許多成功的現代民族最突出的表征是政治自由……一個開放的、流動的、較為賢能主義的體系必須建立;公民的首要忠誠對象必須是國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因血緣而來的團體——這有賴于個人取代集體,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將它們總稱為“公民社會”。(艾倫·麥克法蘭:《現代世界的誕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孝遠認為:沒有伊麗莎白時代的中興和輝煌,英國要成為世界上首次資產階級革命和首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是難以想象的。(朱孝遠:《后發國家如何贏得未來——從哈布斯堡王朝到伊麗莎自時代的霸權興衰》,《人民論壇》2013年第9期)
師生在總結教材內容,如政治條件、市場、資金、勞動力、原料、技術等基礎上,可觀看并記錄《大國崛起之工業革命先聲》視頻的相關內容;之后找出視頻和材料中與教材不同的觀點或內容;然后結合閱讀所學,多角度全面闡釋工業革命的動因。
越來越多的學者更認同工業革命漸進性說法,強調它的歷史連續性。如果如艾倫所言,英格蘭的現代性是一道橫亙千年的“長長的拱弧”,沒有間斷,那么要完整羅列一張英國工業革命的動因表,幾乎是徒勞的。作為近代化長子的英國,搭乘歷史快車率先奔向工業文明,機車底下不能只有一個輪子而必須有多個輪子;歷史發展是多種力量(如視頻中補充的宗教因素的影響,材料中所補充的煤炭在英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民眾收入水平普遍較高,同時英國能源煤炭價格很便宜,引發各行各業絞盡腦汁開發可能多消耗煤炭,少雇傭工人的新技術新工藝;一個開放的、流動的、較為賢能主義的體系和“公民社會”的建立,以及伊麗莎白時代的基礎和傳承;認識地緣因素也是工業革命開始和拓展的重要原因,等等)交互作用的結果,嘗試用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解釋歷史發展的動因。
第三層次:時空結合,構建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發展體系框架,梳理中外共時性大事。在“大歷史”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師生設計表格
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梳理,既看到在工業文明沖擊下中國社會開始近代化進步而艱難的歷程,也看到英國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用武力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打開了大門,包括中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在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影響下“低度發展”。
第四層次:獨立探究中外共時性等問題。用時間術語、分期方式等結合歷史背景歷程和影響等內容論述自己對歷史發展的認識。
可要求學生閱讀下列材料,自擬一個題目,寫一篇不超過400字的小論文。題目切中要旨,言簡意賅;內容包括通過材料中提供的時間,確定相應的重大歷史事件并說明它與“萬國工業博覽會”的舉辦、中西展品的不同特點之間的關系;分析論述對材料反映內容的認識。
材料:1851年英國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又稱第一屆倫敦世博會),有10個國家接受邀請,此為世界博覽會的開始,后來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盛會。為了顯示國力,英國政府耗用4000多噸鐵和400噸玻璃,建造了一座長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宮”。此次博覽會令人矚目的展品當屬引擎、印刷機和紡織機械等產品。在19世紀,原材料、機械、工業制品及雕塑作品成為世博會的主要展品,蒸汽機、混凝土、鋁制品、橡膠、縫紉機、印刷機、火車、電動馬達等相繼成為展會上的新寵。
——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宮及其經驗》
第一屆倫敦世博會上,中國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風、象牙雕刻、琺瑯彩銅器、大理石群像等,“榮記湖絲”獲得“制造業和手工業”獎牌。1876年費城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絲、茶、瓷器、綢緞、銅器、雕花器和景泰藍等。1889年巴黎世博會中國館正中可見“大清國”三字,門口對聯有“中國有圣人”“此鄉多寶玉”字樣。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中國村內的中國戲院,帶有明顯西方風格。
——馬敏等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
歷史學科素養“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表述,是分三點,還是四點還是五點?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核心素養的表述尚未完全達成共識,仍在探究之中。本文從操作層面初步探析了時空素養為代表的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權作拋磚引玉,將一線教師一以貫之的工作與學科核心素養相關聯,希望通過一點一滴的工作,靠近“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形成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的目標。
附2:第四層次示例參考內容:
按檔次賦分。一類13—15分;二類9~12分;三類8~11分;四類5-8分。
本題立意:通過梳理19世紀中外共時性問題,分析對比中西方不同發展特點的原因及影響。
一類:
題目:體現自己認識到了中西方發展的不同;
史實運用恰當:至少運用各自2~3個史實;
邏輯關系正確: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業強國,率先舉辦第一屆倫敦世博會。產品以先進科技成果、工業品為主;19.世紀中后期,中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占主導,手工業技術精湛但工業發展程度低,現代化發展滯后,產品以傳統工藝、美術、手工業品為主;伴隨工業革命開展,世界市場形成,中西文化交流增強,中國開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開始學習西方,展品開始具有西方色彩;
認識:在工業文明沖擊下,一方面中國開始了艱難的西學和近代化歷程,另一方面也保留濃厚的傳統農耕社會特色。如何實現近代化迎頭趕上,是傳統且落后民族面對的重大課題。
二類:
題目體現了中國或西方的發展;時間和重大事件對應準確;
史實運用恰當,但只運用各自1-2個史實闡釋題目主題;
邏輯關系和結論未能較好將中西方聯系說明。
三類:
題目立意有問題,闡釋了中西方的不同發展特點,但未能較好建立聯系。字數太少或太多。
四類:
僅就中國或西方單方面說明,未能較好建立聯系。
[作者簡介]賀千紅,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十一學校歷史教師,北京市歷史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