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72-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如何在教學中創設良好、輕松、愉快、和諧的又與學生生活相適應的學習情境,是教師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數學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
例如:我在教學“功效×時間=工作總量”的乘法數量關系時,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
師:請問同學們,在你周圍的人當中誰最辛苦,他是干什么事的?
生1:我認為我媽媽最辛苦,她是個體打字店的打字員,每天要打很多很多的材料。
生2:我認為我的小舅最辛苦,他是玩具廠的工人,每天要生產30個玩具,每天加班很晚才能回家。
生3:我認為宋老師最辛苦,每天要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
生4:我認為我自己最辛苦,每天除了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還要完成媽媽布置的課外作業,每天沒有一點玩的時間。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必要的辛苦是應該的,只有好好工作,生活才能充實,勞動者是最光榮的人。同學們,能根據你所說的“辛苦人”的工作情況編一道乘法應用題并解答它嗎?
生1:我媽媽每分鐘要打字130個,她幫助宋老師打一份論文稿用了20分鐘,宋老師的這篇論文一共有多少個字?列式為:130×20=2600(個)
生2:我小舅每天生產30個玩具,他生產了25天,他一共生產了多少個玩具?列式:30×25=750(個)
生3:宋老師每小時能批改40本作業,2小時能批改多少本作業?列式為40×2=80(本)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我們把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所完成的工作量叫功效,把一共完成的工作量叫工作總量。所以有“功效×時間=工作總量”
創設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數學充滿了樂趣。
二、在生活情境中“玩”數學
依據新課標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課程設計為“給出知識引起活動”。喜好活動,是兒童的天性,而孩子們的成長也時刻與活動相伴。因此,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的選擇適合兒童認知的活動情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主動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這兩個除法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創設了這樣的活動情境:
師:下面,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活動前,我們在班里開設一個模擬超市,同學們請從口袋里拿出自己帶好的2元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吧!
(學生興趣盎然地購買各自喜歡的商品)
師:現在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剛才的活動情況。
生1:鉛筆4角錢一枝,我用2元錢買了5枝鉛筆。
生2:面包1元錢1個,我用2元錢買了2個面包,
生3:我用2元錢買了2斤蘋果,那么蘋果就是1元錢1斤?!?/p>
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自然得出“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這兩個數量關系。
生動活潑的購物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讓數學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綻放出教育的藝術與魅力。
三、在問題情境中“思”數學
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貼近的問題情境,有效地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活動中,主動地探究,發現新的數學知識。
例如:我在講三角形的特性—穩定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師:我們班教室有一把搖晃的椅子,老師手里還有幾根板條和一些工具,現在,誰能想辦法,用這些工具把這把椅子釘得牢固一些?
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垂直釘成一個長方形;一是斜釘成一個三角形。
接下來讓學生分析判斷:這兩種釘法哪種更穩固,為什么?學生通過驗證很快就知道,三角形的釘法更牢固,但其中的奧妙卻不得而知。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無能之時,我又拿出一個三角形框和一個長方形框,然后讓學生動手拉一拉,同時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結論。最后讓學生舉幾個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特性。
一個恰當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同時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情境教學在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已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實際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內容相適應的情境,促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習數學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要努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