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蓮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42-01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已經整整27個年頭了。在這過去的27年中,我作為一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整整摸索了27年,從最初憑著一腔熱情的亂撞,到漸入門徑,再到后來的迷茫悵然,到今天有點感悟。其間感受是百味雜陳。如今回首過去27年走過的語文教育路徑,雖是歪歪斜斜的足跡,但是也總算一路走來,有收獲,有失去,有喜悅,也有辛酸。
回顧我的語文教育之路,分為二個階段,下面分述之。
1.激情的錯亂
在最初走進語文課堂時,我對語文教育是完全陌生的。雖然說經歷師范專業的比較系統的教育和訓練,而且在上崗前教育局還安排了集訓,備起課來也算是有條理。但是,一走進課堂,就發現了我的軟肋所在: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對學生,管理他們,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之前的備課好像全無用處。可能是我的角色定位還沒轉換過來,在潛意識中還認為自己是個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師角色,應該用教師的身份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盡到自己作為教師的職責。這個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學期,在這三個學期內,我竭力走進學生,和他們談心,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以便針對性地安排自己的教學。我和學生成了真正的朋友,在思想上,生活上無話不談,關系十分融洽。撇開課堂教學不談,這是我教學之路最愉快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是嚴重受了理論主義的影響,在我的想法中,有兩個觀念在支配著我,一是大語文的觀念。語文的內涵是豐富的,從"語文"這個術語出現以來,對它的定義就不斷,有人說"語"是口語,"文"是書面語,"語文"就是書面語和口語的合稱,也有人認為語文指的是語言和文學的合稱,在我的意識中,是不分這些的,把這些全部包含其中,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是語文生存的土壤,生活中人的行為的點滴無不滲透了語文的痕跡。因此,在我的語文教育觀念中,生活即是課堂,課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語文課堂不應該是僅僅授課,教授學生必需的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引導他們充實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同時,應該把生活引進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把學生的生活引進來,注重學生的表達訴求,擴大他們的語文關注視野,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存在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引導中注重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引領和培養。二是激情化的傾向,教育是一種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心靈的溝通與交流,師生在情感的交流中產生靈魂的碰撞和體悟,從而促進學生內在素養的提升。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情感是引線,是導火索,是催化劑, 沒有它,教育的功用就無法達成,課堂就成了一潭死水,刻板的說教。教育的目的和功用的達成就無從談起了。
因此在這兩個觀念的影響下,我這個時期的課堂教學呈現了多樣化的局面。首先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表現上,我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其實,這種正常完成現在看來也是膚淺的,只是教學目標的一種形式達成,和真正的完成教學任務相距甚遠。)的同時,更多的讓學生參與進來,引進了許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遺憾的是對這些話題還不會選擇,不懂得教學功用上的取舍,我就學生的話題談開來,常常把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原原本本地講給了學生,至于學生能否明白接收就無從知道了。這是一個錯誤,我在引導中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等實際情況,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實際訴求,而是一股腦兒地將自己所知傳授給了他們,就像我給他們的奉獻的一份精神大餐,當能夠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時,就會成為他們豐富的精神影響,他們從中得到愉悅和享受。但是,當這份精神大餐不適合他們時,就是成為他們胃囊中的難以消化的飯食,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更可能會留下病患,成為他們精神背囊中的負擔。其實,就是在規定的教學任務中也常常存在這一問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常常就文本中的某一片段,大加闡釋,罔顧學生,把課堂變成了自己的觀念的講場,有時所講知識可能過于深入,可能是高中或者大學時才應該學習的東西,就傳授給了學生。因此,有的教師說,我搶了學生高中時期教師的飯碗,而且造成了學生的消化不良。其次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形式。形式過于散亂,常常隨著學生問題的提出而自由地轉換,內容看似豐富,但缺乏條理;形式看似靈活,卻缺乏銜接過渡。課堂常常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內容的選擇和形式的變換,以學生的愛好為準則,這樣就淡化了課堂教學主題的明晰性和教學效果。
2.錯亂,常規;刻板,激情
經過三個學期錯亂的摸索,我的語文教學之路逐漸步入了正軌。轉換的契機是第二年的期中考試的進行。由于要期中考試,要帶領學生做系統全面的復習。在復習過程中,我突然發現,我的教學過程沒有條理,重點不夠突出,學生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但是他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卻不知道如何下手。我開始反思我以往的教學過程,同時向同事請教,逐漸摸清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的幾個主要問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形式的采用,教學效果的檢測等問題。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從規范教學常規做起。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剪裁,做到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既對學生的知識素養有一定的提升,又不至于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理解和消化吸收上的困擾。其次是教學手段的采用,過去,常常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的手段很多,只為求得教學方式的多樣和靈活,以求豐富課堂,活躍課堂,卻沒有注意到這些教學手段的采用是否對教學效果的達成起到促進作用。如在多媒體的采用上,我著重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時教學情境的創設。創設教學情境,其目的是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都文質兼美,富有詩情畫意,尤其是詩詞,簡短的語言創造的優美的意境有時卻是語言難以描述出來的。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形,做到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情兼備,以此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這樣,直觀形象與聯想、想象相結合,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體驗作品中所創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確地把握文章的內涵,從而給他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其次,是在教學時間的利用上,板書,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時課堂板演既費時又費力。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來進行"板演",則省時又省力,且更具觀賞性。教學流程以及作業的布置都力求簡潔高效。通過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指點,以及自己的不懈的探索,教學逐漸走上了正軌。
教育,是充滿激情的藝術。情感,貫穿教育過程的始終。正是情感,創造了教學情境,正是情感,教師,學生,文本,作者,在現在的時空中交匯,碰撞,引起心靈深處的震動和共鳴。狄德羅指出:"只有情感,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最偉大的成就。教師的激勵作用,鞭策作用,依賴于教師深厚的情感。"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感動不了自己便不能感動學生,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傾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現在,我正在這一問題上苦苦的探索。
最后是生命價值的提升。這個是和上面階段有機聯系一起的。我們在引導學生走進美,欣賞美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靈魂的洗禮,切實地提升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點化,潤澤生命",教育的最終價值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升,讓人性獲得最大的解放,讓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讓人的機體和靈魂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展和延伸,讓人生更豐富,更滿足,更有成就感。
我的語文教學之路已經走過了27年的探索,不斷鍛煉自己的教學技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切實走進學生的靈魂,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靈魂的愉悅和洗禮,不僅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更能夠豐富,滋潤自己的生命,讓人生更充實,更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