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芹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46-02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活中很基礎、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尤其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這一階段決定了學生今后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實踐能力和其他學科的學習理解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于學習有條不紊的進行,有利于知識的習得,有利于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現在有些學生往往因為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因此我們應致力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挖掘出學生的智力潛能,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習慣影響語文實踐能力的高低,語文實踐能力的高低推動學習習慣的形成。較高的語文實踐能力是很多因素推動的結果,其中學生習慣的好壞占主導作用,那么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包括哪些呢?
(1)預習的習慣。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地接受。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預習計劃或指導學生自己制定適合自己的預習計劃。
(2)敢于發問、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問詢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小孩子面對全新的知識大都是既好奇又疑惑,受限于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很難做到一點就透,一看即懂。這就需要鼓勵學生有弄不懂的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于開口,要善于發問、大膽地問。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學習,也有利于老師知道學生的學習的效果及瓶頸所在,從而有針對的解決問題。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工具書,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發現了問題是學習進步的第一步,之后的如何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工具書就是老師以外幫助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即使有老師鼓勵,依然有學生不愿意發問,向別人表露自己學習中的問題,那么工具書就會顯得更加重要,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自豪感。不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堂以外,老師需要提醒學生勤查工具書,而不要馬上說出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工具書,以逐步形成習慣。
(3)勤于動筆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即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于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有選擇的摘抄,選擇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片斷;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寫出自己對某句或某段的理解、感受和想法;可以是平時所見所聞,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有助于詞語的積累,語言的表達和素材的積累。
(4)復習整理的習慣。學習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過程,舊的知識中包涵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需要反復溫習,避免遺忘。新舊知識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要點之間的聯系。復習是目的,整理是方法,要想溫故而知新,就需要對量大而散的知識進行合理的壓縮和融合。怎樣對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難有思路的,同樣需要老師的教導。老師可以傳授給學生各種整理的方法,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或讓學生展開討論和相互學習,形成更為統一有效的知識鏈。相比量大而散的知識,微縮而精辟的知識更易被學生接受和記憶,復習整理的習慣一旦形成,不僅能使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還能在學生結束學習生涯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更好的管理自己。
除了以上各種習慣之外,還有很多的習慣也是對學習有好的幫助的,比如大量閱讀的習慣等等。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應該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良好學習習慣,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好的語文實踐能力,可以說語文實踐能力是檢驗學生進步和學習效果的最好指標。
習慣的形成要經過反復的訓練,需要鼓勵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可以以名人的學習方法和刻苦學習的故事作為借鑒,督促自己;需要經常進行自我檢查,如果發現自己在進步,說明目前所做的是有益于進步的,就應該盡力保持,逐漸形成習慣,如果未有變化,就需要做調整了。
小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大部分學生沒有意志力和思路去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需要老師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做出適當的指導,學會如何更有效率的學習、如何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們學習的動力,枯燥乏味的內容只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進而厭惡學習,抵制學習和進步。語文其實就是對語言文化深入學習的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學習素材和類型,在教學內容上做擴展是非常容易的,有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面對二十一世紀激烈的競爭,教師肩負著歷史的責任。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的建設人才。過去的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實踐少,"導致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偏低",這樣下去,學生將來是不能參與激烈競爭,挑起建設祖國重擔的。為了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生活、學習中能更加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應該鼓勵并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