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備課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師對教材的分析和對教學內容的定位。如果對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把握不準,教學設計再精彩,課堂氣氛再活躍,這節課也不能稱為高效的課堂。精彩的課堂生成來自教師對所教的教材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教師要樹立課程目標意識,搞清楚這一課你要讓學生學習的是什么內容,課文內容指向的語文知識有哪些,學生的哪些語文能力可以得到發展。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以課程標準所限定的范圍和教材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不能由教材一個要素決定,還要考慮學生認知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備課核心 研讀教材 目標意識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196-02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在備一節課時,一般偏重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設計,努力把課上得生動、有趣,為了研究教法費盡心思。通過多年的語文實踐,我發現,對教材的分析,對教學內容的定位是備課的前提和關鍵。如果對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把握不準,教學設計再精彩,課堂氣氛再活躍,這節課也不能稱為高效的課堂。
一、吃透教材內容
教材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的依據,精彩的課堂生成來自教師對所教的教材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課文的結構,小到一句話,一個詞,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否則就不能教。我們在備課時要靜下心來,認真研讀教材,梳理教學內容。
于永正老師說過:我是把力氣花在鉆研教材上的。拿到課文,首先讀,哪怕教過好幾遍了。朗讀課文是備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讀的同時查字典、詞典,把拿不準字的讀音,一一落實,決不想當然,每個新詞都查查詞典,不能有半點含糊。課文的“味兒”是讀出來的,是“煮書”“煮”出來的。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幾乎都來自讀。年輕的時候,我備課總是先看教參的,現在也看,但是是在我思考過之后看,或者遇到問題時,才去請教教參的。只看教參,沒有自己的思考,我是從來沒上過滿意的課的。過去,我拿到一篇課文,讀了一遍兩遍就去考慮教法,想來想去想不出來。現在悟出來了――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透教材就沒法兒。一個人讀不懂,主和同事們一起讀。人多力量大,好多高明的方法我是和同事們一起“讀出來的”。
在研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于永正老師注意到魯迅先生送給侄女的兩本書:《表》和《小約翰》。送書,說明了魯迅先生對侄女的關心,但這兩本書是誰翻譯的呢?如果是魯迅的話,那么他關心的就不僅僅是侄女周曄一個人了。于永正特意托人到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去查,這兩本書果然是魯迅先生翻譯的!上課時,于永正把這一點告訴了學生。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對課文中關于給魯迅“送挽聯,送花圈的何以有學生”一句的理解,就跟不講大不一樣了。
二、樹立課程目標意識
首先要搞清楚這一課你要讓學生學習的是什么內容,課文內容指向的語文知識有哪些,學生的哪些語文能力可以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設計。比如《凡卡》一課,如果不能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去拓寬學生閱讀視野,引導閱讀適合他們的外國名篇名著,不能通過教學使學生積累一定的閱讀和自學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優秀作品的意識和能力,不能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細節描寫對人物塑造的重要價值,卻將全部精力投放到對“沙皇俄國統治的黑暗”的批評中,對于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再精彩,也還是耕了品德學科的田,為別人做了嫁衣裳。
三、把握課程的整體設計
研讀教材,還要結合《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進行全面通讀。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以課程標準所限定的范圍和教材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對教學目標的把握還應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一是課程總的目標,二是學段目標,三是學期目標,四是單元目標,五是課時教學目標。教師要通讀學段教材,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我們教師不能通讀教材,對學段教學內容沒有能夠整體把握的話,那么對教材的理解和駕馭就很難到位。
比如閱讀教學,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讀課文的數量逐步減少,略讀課文的數量則逐漸增加。三年級教材中略讀課文數量占到全冊課文的四分之一,到了五、六年級,略讀課文占了一半。教師要全面把握閱讀教學的要求,理清每學期的教學重點,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及語文能力,引導學生將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的學習中,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做到心中有人
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不能由教材一個要素決定,還要考慮學生認知發展的問題。只有當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文化、及心靈緊密相關時,才能與學生產生強烈共鳴,發揮課堂教學最高效。教師備課時要根據學生情況確定教學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1)學生已經懂了的;(2)學生不懂但自己讀教材可以懂的;(3)學生讀教材也搞不懂但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弄懂的;(4)老師必須講授、非講授不知的;(5)老師講了也弄不懂、需要通過活動才能掌握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的問題。會的不教,重點難點要著重教。
比如《狐假虎威》一文,閱讀理解的三要素一是課文內容,即狐假虎威這個故事;二是中心思想,即故事所蘊含的寓意;三是課文表達,即故事是如何表達的。前兩個要素借助工具書,理解、把握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要素三才是重點,也是難點。《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對文本的閱讀過程,從中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要回答這篇課文是如何表達其寓意,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需要一定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做基礎才能完成的。這一點,對于教師,對于學生都是難點,是一種挑戰。也正是因為這種挑戰,才能更加彰顯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價值所在。如本文的主要手法-擬人。表面講動物之事,實際上是說人世間的道理,從而充分體現了寓言這種體裁的基本特征。再如本文的語言表達:狐貍對老虎說的兩段話,運用了多種句式,反問、陳述,感嘆。變化的句式使人物的神態和語氣活靈活現。這段話還運用了“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增加了話語的可信度,更鮮明地表現了狐貍的性格。這樣的教學內容源于文本,又立足于兒童的視角,激起了學生們表達的欲望,他們想象的翅膀,訴說著心中的感觸,與文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深入地鉆研教材是備好一節課的前提。不管課程怎樣改革,教師都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這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僅僅是品某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還要品課程標準,品教學目標,品重點難點,品學生情況,進而設計教學策略與手段。
參考文獻:
[1]于永正.《教海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