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玲希
摘 要:桂林市第五中學在新課改理念和創建普通高中藝術特色學校辦學思想指導下,通過校本特色課程的有效構建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一個“環境文化、社團活動文化、課程文化、精神文化”和諧發展的良好校園文化生態。學校求發展、求突破,以“地方戲曲進校園”為特色,用課程打開特色發展之門,用研究性學習鋪設特色發展之路,用社團搭建特色展示的舞臺,用活動拓展特色發展的空間。
關鍵詞:戲曲;校園;特色課程;特色學校
桂林市第五中學坐落在交通便利的環城北一路旁,背靠清秀的觀音山,學校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占地面積達80畝。學校是教育教學設備齊全、師資雄厚、教育教學成績顯著、特色鮮明的全市直屬第一所普高獨立高中。
一、學校的辦學特色定位
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桂林市第五中學正式成為一所獨立高中,從此邁開了全面獨立高中建設的新步伐。近幾年,桂林市第五中學按照“立德樹人,多元發展”的辦學思路,學生文化學習與個性化發展培養并舉,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自2012年,五中被廣西教育廳批準為廣西特色普通高中立項建設試點學校之后,我校更是加快步伐成為廣西美術、音樂樣本學校,為創建普通高中藝術特色學校打下良好基礎。
學校本著以特色課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為特色發展思路,更將弘揚傳統文化引進課堂,把“地方戲曲進校園”作為特色課程,開發戲曲校本教材,以點帶面,勇于創新,敢于突破,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多彩個性,豐富學校的內涵。
二、措施與成效
桂林市第五中學“地方戲曲進校園”的活動遵循“一年普及、兩年提高、三年見效”的目標,傳承地方戲曲精粹,推動學校學生學唱、愛唱、會唱、唱響家鄉戲曲,打造地方戲曲特色課程。近幾年在桂林市教育局和文化局的聯合推動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市戲劇創作研究院的專家們組織中小學音樂老師培訓、走進學校展示展演、指導學校排演劇目和交流演出等形式,系統地指導和推動地方戲曲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我校師生受益匪淺,對我校戲曲特色課程的開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用課程打開特色發展之門
有特色課程做支撐,學校特色就有生命力。通過認真分析校情,把握學校亮點,發揮學校自身優勢,開發“地方戲曲進校園”的校本課程,以課程為鑰匙打開特色發展之門。
學校首先營造戲曲藝術濃郁氛圍,戲曲元素的文化墻及宣傳欄的戲曲知識的普及,在校園廣播系統里增加地方戲曲音樂的設置,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學校更是注重對音樂教師的培訓,聘請桂林市曲藝團專家到校講座,鼓勵音樂教師邊學邊教,邊教邊學,形式多樣且有效地推進學校特色建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學校的校本課程的開設層次分明、循序漸進,“普及課”“拓展課”“培尖課”三課結合。“普及課”是讓音樂教師把地方戲曲與音樂鑒賞課相結合,戲曲音樂鑒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聽覺上對戲曲有一個感官的認識,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對戲曲作品的審美認知,讓學生初識戲曲的魅力;“拓展課”是定期邀請專家舉辦和戲曲課程相關的講座,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及教學,通過專業教師講解戲曲作品以及與戲曲作品有關的知識,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戲曲知識;“培尖課”是挑選優秀的學生參加相關的藝術活動,并邀請校外的知名專家、著名演員、民間藝人進行排練指導,擴大學生的戲曲知識面,并結合學校特點,讓學生參與到戲曲的創作和編排中。正是讓地方戲曲進課堂的形式,使得五中特色課程的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用研究性學習鋪設特色發展之路
在“地方戲曲進校園”特色課程實踐中,為了提升特色辦學的層次,從基礎的實踐走向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它不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桂林地方戲曲本就是民間藝術,而民間藝術的精華大多在民間,所以傳統的民間藝術教育,更宜實施校外教學的模式。在學校的課堂上只是學到理論方面的知識,教師帶領學生去參加地方的民間節日盛會,帶領學生深入鄉間田野去觀看民間藝人的演出,學生實地采風對戲曲的傳承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使學生對民間戲曲有更深入的認識,對于民間戲曲文化的功能、內涵、種類、風格和作品資源,有真切和客觀的感知與理解,將教學與傳承更好地結合起來。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
(三)用社團搭建特色展示的舞臺
桂林五中在2012年3月成立了戲曲社團,社團的成立不僅弘揚了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五中特色課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上的一個創新。社團從高一新生開始每年招新,并選拔優秀團員參加劇目排練,4年的時間逐漸在學校藝術教學中彰顯了它的獨特魅力,成為五中獨有的校園文化,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課堂是推廣和普及戲曲藝術的主陣地,為了保證社團活動的常態化,社團活動課也就是“培尖課”,每周二下午的兩節社團活動就是固定的教學和排練時間。
戲曲藝術是視聽的完美結合,悠揚婉轉的唱腔,色彩斑斕的服飾,秀麗多姿的臉譜,豐富多彩的道具,無不體現出戲曲藝術的魅力。學校精心選擇教材,認真備課,聽賞的教學曲目也都是桂林地方戲曲中的名段。例如,廣西文場所唱曲目內容多取自明清的傳奇小說,如《玉簪記》《白蛇傳》《西廂記》等。近年來創作了一些歌頌桂林山水風光的抒情小段,如《畫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零零落是廣西代表性的曲藝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話地區,因幫腔襯詞為“零零落”得名,多演唱民間故事如《祝英臺》《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諷刺性小段。長的可唱兩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鐘。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創曲目如《新官上任記》《車站軼聞》《紅棉似火》《臘梅花與點子多》等。桂林彈詞又名“廣西說唱”“廣西說書”。其自彈自唱的實驗性曲目《根深葉茂》首開桂林彈詞紀錄。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樂趣,指導老師經常發揮自己的演唱特長,給學生示范演唱和表演,并以欣賞與劇情介紹相結合、學唱與表演相結合等方式開創了豐富的戲曲教學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團員們從最基本的吊嗓、走臺步開始,到念白、唱腔、身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用活動拓展特色發展的空間
2012年桂林五中戲曲社團成立,當年就精心組織學生參加2012年桂林市首屆中小學地方戲劇、曲藝比賽,以原創桂林彩調劇《五中花開滿園香》獲得高中組一等獎。2016年桂林市中小學地方戲劇、相聲、小品比賽中,桂林五中再次以原創桂林漁鼓《桂林五中美名揚》獲高中組一等獎。此次原創劇目《桂林五中美名揚》,將學校辦學特色巧妙融入漁鼓唱詞中,展現了桂林說唱藝術的獨特魅力,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并被推薦參加桂林市“周末大家樂”的表演,獲得桂林市民的贊許和肯定。
通過“地方戲曲進校園”特色課程的開設,學生系統的訓練、活動的開展,他們不僅愛上了地方戲曲,還在戲曲演唱、語言表達、舞臺表演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在集體活動中,學生之間通過交流,逐漸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團隊的精神。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了、內在品質提升了,更進一步增強了對祖國、民族、家鄉音樂的喜愛。
三、特色課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思考
桂林五中特色辦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色課程的開設也使五中為創建普通高中藝術特色學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思考和解決。
1.學校沒有專業的戲曲教師,依靠外聘教師和專家對學校師生進行培訓不是長久之計,特色學校的深入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師資。
2.社會片面追求學業成績的現象,導致大部分家長忽略學生的素質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學校在特色辦學中最大的焦點、最矛盾、最突出的問題。
3.戲曲表演中,看似簡單的打碟子、舞彩扇、轉手巾花、敲漁鼓等動作,認真學起來還得花費不少功夫,高中階段學生學業緊張,排練時間不夠多,能力的提升就存在困難。此外,地方曲藝是依字行腔的,這個腔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把握總是不到位,也就是說的“桂林話”不夠正宗。而且適合學生的曲目太少,老師創編仍有困難。
4.現在學校最缺乏的是戲曲傳承藝術的創編人員。要想讓古老的戲曲藝術傳承下去,必須加入現代元素,具有觀賞性,接地氣,創作出校園喜聞樂見的劇目,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學校要有生命力,要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前行,教學質量就是學校的生命線,特色發展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桂林五中將繼續秉承“傳承曲藝創特色,多元發展育英才”的理念,讓五中的師生更具文雅的舉止、博雅的內涵、儒雅的氣質,形成五中獨特的校園文化。
注:課題名稱:普通高中特色課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3ZJJ01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