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加快,在教育界提出了很多創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近些年來,“學情分析”這一教學理念逐漸被中小學教師關注和研究,成為語文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學情”是什么,簡單理解就是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各種情況。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和特點,才能“對癥下藥”選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所以,學情分析是優化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和首要前提,只有透徹地分析出學生的學情,才能方便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以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的相關內容為例,簡單探討在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中如何應用學情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情分析;應用
新課改理念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教師在日常的課程準備中,不僅要準備教材、教案、教學方法還要進行“備學生”的工作,而這個“備學生”其實就是“學情分析”?!皩W情分析”大體說來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學生學習起點狀態的分析和學生潛在狀態的分析。學生起點狀態的分析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著手的:知識層面,指學生的認知基礎;技能層面,指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素質層面,指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而學生潛在狀態的分析,主要是指學生可能發生的狀況與可能的發展。接下來,文章將重點講述一下如何根據學生的起點狀態進行學情分析:
一、學生的知識層面
學生的知識層面,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擁有的知識結構。在課前清晰地分辨學生的知識水平對初中教師進行課前的教學設計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授課,做到因材施教。因為教學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當前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體系,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起點、能力水平和接受水平,力求使準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水平適合當前學生整體的知識構建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還應該根據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合理安排相關的教學任務及目標,運用適合當前學生水平的教學方法及策略。
如,教師在講解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十三歲的際遇》時,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層面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才能保證學生學懂此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作者田曉菲在北大九十周年校慶時寫的抒情性散文,通篇文章內容較多、思維跳躍分散、語言抒情性強且充滿詩意。但是根據學情分析可以發現,此時七年級的學生對于散文的閱讀量整體并不大,大部分學生還是閱讀故事情節較強的文章比較多,對于生動形象的故事、傳記類文章比較好理解,但是對需要較長閱讀時間且充分思考的這種散文類文章就比較困難了。所以通過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教師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針對這篇文章應該如何教授學生,即,在教學時不宜花較多時間用在文章結構分析、寫作特點賞析的方面,而是應該著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體會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的技能層面
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初中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逐漸養成的,所以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應該首要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此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并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越強,其相應的自主學習的效率也就越高,這是初中生所要掌握的必備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意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教學內容和進度,避免出現一堂課下來接受快的學生不但聽懂還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而接受能力差的學生一節課下來一頭霧水且跟不上進度,進而導致厭學、兩極分化的情況出現。
像在開展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愚公移山》的教學時,教師就要根據學情分析,明確九年級的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古代文言詞語和句式,并具有獨立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式的討論學習,爭取在自己的接受范圍內研究出這篇文章的大部分知識和內容,進而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
訓練。
三、學生的素質層面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風格。不同的學生對待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辦法,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安靜地獨自學習,有的學生則喜歡小組討論式的學習方式,還有的學生則喜歡邊思考邊請教的方式。所以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也要將這一點納入考慮。
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學生會學習到朱自清的《春》。這是一篇寫景的抒情性散文,整體學習難度不大,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小組、分個人地朗誦課本,然后可以小組討論、亦可以獨自思考,方式不限,最終引導學生學會本篇文章寫景的方法。
“學情分析”是近些年新出現的一種教學理念或者說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學情分析”還有很多值得人們學習和研究的地方,但不可否認它對于教師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使教師的教學設計更有針對性。本文只是淺顯地闡述了一下“學情分析”的相關內容,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研究和分析出更深層次的內容供大家學習。
參考文獻:
陳建華.論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J].語文學刊,2008(1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