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清
摘要: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制定強調從以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可以說,促進學生的終生可持續發展是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所以,課堂教學中運用什么樣的策略指導并開展課堂教學,對教學價值的體現,學生成長的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02-01
1.讓每一位同學參與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沒有學習的疑點,就缺乏突破。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活動常常是由問題開始的。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善于圍繞知識關鍵設置疑問,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疑難問題產生研究、探討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幽默風趣,讓學生感覺不到是在沉重的學習中,而是在輕松的游戲當中提出問題,問題提出后,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即便是學習不怎么優秀的學生也沒有絲毫的壓力感。
2.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的思維的問題性,即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究中我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只在課堂教學中,課后同樣要保護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如當學生在課外自學遇到困難時,主動向教師(或同伴)請教提問,即使有些問題過于簡單,教師也要認真傾聽,樂于給予啟發解答,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也促使他們主動向教師(或同伴)提出問題,逐漸能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學習問題。
3.重視學生年齡小的特點,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消除代溝,俯下身走進孩子的世界,打開孩子們的心扉,讓多媒體課件"管住"孩子們的心。教師要真正了解和感受學生的想法,正確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素質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多媒體鮮活生動,能夠"管住"學生貪玩厭學的心,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讓課堂自然、生動,讓學習內容變得多姿多彩而逼真,就能夠喚醒學生學習的渴望,激勵學生學習的意趣,鼓舞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適應現代化、信息化教學的要求,讓原本艱難的教學活動生機勃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注意加強練習,鞏固所學成果
4.1 練習設計應與教材習題緊密結合。我個人認為,練習課的練習設計要做到"課本習題為主,課外習題為輔"。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可將教材習題進行適當的組合和練習形式的改編。在綜合性練習當中,可以適當提高教材習題的難度,進行綜合訓練。當教材習題太少,或者已經處理完了,但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與教學實際需要加大練習量,這時可適當補充習題。
4.2 練習設計要與學生的反饋相結合。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必須實行控制,以免行為偏離目標。為此,我在練習設計上,注意了針對新課后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組織反饋練習,同時加強課堂巡視,搜集信息,及時"調節"。
4.3 練習設計要注意形式新穎,循序漸進,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在以往練習課的教學中,我體會到,形式多樣、靈活新穎的習題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練習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學生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練習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從班級學生實際出發,設計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習題,以中等學生為著眼點,面向全體學生,配備好"必做"題和自選練習題,力求使好、中、差學生都有所獲。
5.充分暴露,引導思辨
"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我們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在實際中,教師往往抱著對學生的擔心進入課堂,尤其是一些公開課教學,教師的這種現象尤為明顯,怕學生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讓自己的教學處于被動。其實,這些所謂的"擔心",正是學生認知的盲點,是教學中寶貴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垂直與平行"時,在學生自學之后,我直接出示了有代表性的六組圖形(兩組平行,兩組垂直,兩組相交但不成直角),讓學生根據自學的成果"選一選",分別選出相交的和不相交的,互相垂直的和互相的平行的。學生如預料的那樣出錯了,我以此契機讓學生"議一議",使他們在辯論中思考問題的癥結,在辯論中理解知識的內涵。正是這種大膽的嘗試,正是這種直視問題的勇氣,真正地讓學生經歷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模糊到清晰的全過程,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自我發現、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獲成功的快樂。
6.在操作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看、涂、想、說"進行。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引導學生觀察①多種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幾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樣?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通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可以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小學生的數學語言得到強化。
7.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課程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從學生的游戲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例題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新的教學手段去感化學生,去激發他們勇于探索數學的精神,贊美優秀,激勵落后,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質都得到充分挖掘,讓學生不再感覺到數學的枯燥,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