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波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廣泛應用,為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把語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給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張揚了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講究趣味 運用直觀 把握啟發 張揚拓展 突出創新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一直是語文教師們思考、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采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征,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于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戰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并不理解。如文中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于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否則就會使得其反。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于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后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然而,多媒體并非適用于所有教學課程的萬能“鑰匙”,粉筆與黑板也不能完全拋棄。有時大量展示性的課件實際上會剝奪學生寶貴的自主閱讀時間。教學中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因文而異,因課而異,別千篇一律,否則,會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啟發性原則
在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那奇特壯美景觀赫然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巨大的瀑布從陡峭的峰頂噴瀉而下,水流湍急,如滾滾長河般奔騰不息,猶如一條巨大、耀眼的白練懸掛于蒼翠青山之間,它以千軍萬馬之勢飛瀉而下,咆哮著,怒吼著,發出震耳欲聾的轟然巨響。這樣,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進行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進而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
最后讓學生在這壯美的奇景前吟誦詩文,體會詩的音韻美,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會到了古詩意境之美。學生在情緒飽滿、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但發揮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但教師進行多媒體語文教學,需要有力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一步步牽著學生走。那種簡單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鼠標,完成教學步驟,費盡心機引導學生朝著課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容易讓學生滋生及養成惰性,教學中要防止狀況。
四、有意張揚拓展性原則
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比較節省時間,它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課堂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鼠標代替了板書,問題無需重復,板書通過大屏幕上顯示出來;而且借助于直觀的形象,學生已了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課程用多媒體方式上效果特別好。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體會情感后,教者又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樂,學生聽著悲涼的音樂,看著感人的畫面,個個眼含淚水,情感得到了升華。隨后抓住這一課堂契機,順勢而導:“同學們,相信你們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又會對她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請拿起筆記下你一時的感動吧!請把你對小女孩的濃濃的愛繼續下去吧!”。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語言在同學們的筆尖流淌。讓學生扎實掌握文本知識的同時,又開拓視野,發散思維,將課文內容,延伸到生活之中,做到讓教材“活”起來。
五、有心突出創新性原則
在教《秋天到了》時,我快速幫助學生弄懂了短文的內容,然后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秋天里還會有哪些景象嗎?”孩子們似乎有些茫然,這時候我出示課前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軟件:“藍天上飄浮著幾朵白云,大雁排著隊向南方飛去。高大挺拔的洋槐樹擺動著枝條,黃葉從高處盤旋著落下。池塘里還殘留著凋零的荷葉,岸邊的小草也換上了嫩黃的衣裳……”優美的畫面再配以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爭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受。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恰當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美妙的情境,提供豐富的信息素材,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從而鍛煉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由上可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確有它獨具的優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將愈來愈廣泛地被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前景,也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并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