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蓉
(成都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摘要】針對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認為可持續發展方式是深入推進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的必選項,并圍繞環境與碳排放、交通建設、住宅與就業、服務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水資源與廢物處理等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內容方面提出可持續發展方式的具體要求。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綠色生態 建設 必選項
我們知道,美國的城市低密度發展,城市化與機動化同步進行,是一種車輪上的城市化,這種低密度發展帶來高油耗,城市堵塞和身體肥胖癥??紤]中國城市化進行,改革開發三十多年,尤其近十年來,城市建設和城市規模突飛猛進,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同時,城鎮化也面臨諸多問題:機動化和燃煤引起城市空氣污染日漸嚴重、城市郊區化及其城市發展蔓延、水污染引發的水資源短缺尚未解決、能源危機與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城市交通擁堵加劇,等等。雖然歐美國家在綠色生態城市建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創新點,但其放任自由的發展模型值得我們思考,我們要有一個均衡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要發展,二是要減排,三是要改善??沙掷m發展方式是深入推進綠色生態城市建設的必選項,是正確的發展觀和城市應對之道。
1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理念
1.1可持續能源。使用目標是減少化學能源、多用可再生能源、以一種環境友好、社會友好的方式使用能源;減少減低碳排放的直接方式是減少碳補償化石燃料的燃放,間接方式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在能源定價應該進行高效的管理。
1.2可持續用水。可持續用水的目標為提高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做到減少設施從當地資源獲取水的數量,盡可能循環利用設施用水,可持續用水應通過實施一系列措施,提高設施和家用電器的效率;采取節水景觀改良土壤、減少蒸發、除去雜草、選擇當地植物、選擇性運用草皮、考慮灌溉種植;提高鍋爐操作,改良操作和保養、減少循環來降低水消耗、翻新獲得更好的水與能源效率。
1.3材料和資源??沙掷m使用不要耗盡有限資源、降低現有的有限資源的壓力、不要增加污染或對居住者的健康安全冒險。
1.4工作場所管理。一是提高空間的彈性應用,空間設計經深思熟慮、設計靈活的IT結構、使用模塊化家具。二是支持辦公空間的轉換,安裝實時網絡裝置、給所有辦公桌配置筆記本電腦對接站和手機充電器、支持無線網絡、支持桌面和會議室視頻會議。三是創建高效的工作環境。四是成功的可持續工作空間管理,如彈性高效的工作空間設計、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等。
1.5可接受的室內空氣質量。可接受的室內空氣質量指的是能保證每個人的舒適度,當80%的使用者沒有表明不滿意的程度時,我們稱之為可接受狀態。室內空氣質量的威脅包括外因和內因。外因包括了外界的污染,二手尾氣,外面的濕度,土壤污染物。內因包括了空調通風設備,設備運行和材料,人員,建筑構件和家具。
1.6廢棄物處理。廢棄物處理方法包括土地填埋、焚燒、資源回收、循環使用、堆制肥料、熱處理(熱解氣化)。新建/翻新項目種類須包括廢棄物管理?;厥?循環使用修建和拆除的建筑材料,減少回收,運輸和原材料加工對環境的影響。施工的廢棄物流程管理活動包括重復使用和回收利用?;厥赵倮媚軌蚬澕s自然資源、防止進行廢棄物的土地填埋、節能、節約資金、增加就業機會、有助于減少污染和全球變暖。
1.7可持續發展建筑場地?;緶蕜t是調節全球及當地氣候、凈化空氣及用水、可不斷再生的居住環境、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提供可觀賞性。場地影響舉措包括改善雨洪管理;保留完整的雨水控制機制;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增加可滲透性表面。盡可能的少用化肥和殺蟲劑;為過濾和清潔雨水添加景觀功能。鋪地區域可持續選擇使用淺色的瀝青;使用混凝土而不是瀝青來鋪設人行道;采用不同厚度的混凝土覆蓋現有的瀝青區域。
2 可持續發展方式是綠色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必選項
2.1環境與碳排放。在環境與碳排放問題上,通過采用創新的、覆蓋全城鎮范圍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全面實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家庭、學校、商店、辦公室和社區設施納入系統中,實現全面的低碳排放控制。所有建筑必須是綠色建筑或高性能節能建筑,所有的公園或公共空間都應進行高水平的城市設計,而且必須滿足節能減排要求。這些設計和控制內容必須納入生態城鎮社區遠期規劃管治的范疇,能夠長期監控和指導生態城鎮的發展和建設。
2.2交通建設。在交通問題上,應編制覆蓋整個地區的交通規劃,將提高步行、騎車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作為生態城市的整體發展目標,盡量減少小汽車出行。每個住宅的規劃和區位設置應在10分鐘以內的步行距離抵達發車間距較密的公共交通或地鐵車站;設置鄰里社區服務設施,包括衛生健康、社區中心、小商店等。在生態城市各種設施的整體布局規劃上,不能出現依賴小汽車的規劃模式和空間布局,即美國南部的郊區化模式。
2.3住宅與就業。在住宅問題上,首先依據建筑節能標準進行建筑設計與施工;要求在房屋內配置實時的能源監控系統、實時的通信、高速度的寬帶。在建筑材料上必須體現高標準的節能。通過綜合節能,在當地產生低或零碳排放的能源;通過開發和使用過程中低和零碳排放的供暖系統和供熱計量等措施,實現再進一步減低碳排放。在就業問題上,要求生態城市內部實現混合的商務和居住功能,盡可能減少非可持續的、鐘擺式的通勤出行的生成。
2.4服務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在服務設施上,要求建設可持續的社區,提供為居民的富裕、健康和愉快地生活有所幫助的設施。在綠色基礎設施上,要有公共的、管理良好的、高質量的綠色開放空間網絡。綠色空間要求具有多功能和多樣化,可以用于游玩和娛樂,可以安全地步行和騎車,能夠提供野生憩息功能,可以是城市納涼之處,也可以是雨水蓄積與排散之地。
2.5水資源和廢物處理。在水資源問題上,要求生態城鎮在節水方面需要具備更為長遠和實效的目標,特別是在那些嚴重缺水的地區。開發建設應當在考慮未來發展的同時解決和改善供水的質量;明確水循環戰略;要求生態城鎮的開發建設不會對地表和地下水造成沖擊,不會惡化水源質量;要求生態城鎮必須實施“可持續的排水系統”。在廢棄物處理上,要求實施市政垃圾的處理程度和高回收水平率,在處理本地區的垃圾廢棄物時,應當考慮如何將其作為燃料,獲取生態城鎮的熱能和電能資源。
參考文獻:[1]仇保興.C模式之五:弘揚傳承與超越—中國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