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張俊杰+賈利娜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摘要】本文通過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經管學院校內實訓基地的調研,分析其目前國內(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為例)校內綜合實訓存在的不足及產生的消極影響,以此提出建設“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在經管類專業校內綜合實訓中發揮的巨大的功能,如推進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完善校內實訓軟、硬件設施的功能、培養校內實訓專業師資隊伍等等。
【關鍵詞】大經管生態圈 實驗實訓基地 校內綜合實訓 功能
1.“大經管生態圈”的內涵與實質
1.1“大經管生態圈”的內涵
“生態圈”一詞首先出現在生物科學領域,指的是具有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圈中應包含有若干個生物群體和與之相適應的自然環境。所謂“大經管生態圈”是在借鑒生物學“生態圈”的思想并融入經管學院的文化環境和微觀社會環境的形象比喻和內在界定。大經管“生態圈”中的“生物群體”是經管學院的全體學生、教師和職員及工人;“自然環境”喻為大社會背景下的微觀社會環境和我院本身所處的地域環境。
1.2“大經管生態圈”的實質
“大經管生態圈”的物質和實際作用體現就在于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的建設基于VR技術和jet技術,通過b/s架構網絡結構模式構建的最新的大經管類跨專業綜合虛擬實踐教學平臺。它將企業置于一個社會的生態環境之中,構建“企業經營環境仿真運營”的全景實踐教學環境。 既滿足了高校對校內實訓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高校就人才的培養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實訓基地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緊缺人才,突出培養和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2.經管類專業校內綜合實訓的現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的發展對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高校雖然在積極改變傳統教育方式及方法如加大對高校的實驗實訓的建設和使用,來迎合新世紀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好各方面。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經管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仍然存在規模小,重復建設,公用性差及實驗室專門教師人才匱乏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經管類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應發揮的作用。以下本文通過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經管學院校內實訓的研究,總結出目前我國經管類專業校內實訓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2.1無法滿足應用型大學轉型對校內實訓的迫切需要
為積極響應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號召,眾多的高校提出了向應用型大學轉變的口號,為此我校也設定“建立應用型大學,培養技術型人才”的發展目標。應用型高校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培養能快速與企業對接的應用型人才,亦或直接為企業提供成型成熟的科研成果。這些可以直接與企業對接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為其提供一個專業的實訓場地。而目前我院建立的校內實訓場地不管從規模、數量還是與企業的仿真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校內實訓是除企業之外培養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渠道,目前我校校內實訓的發展現狀遠遠滿足不了我校發展目標的要求。
2.2目前經管類專業校內實訓設施不完善的現狀
2.2.1實驗室的投入量滿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學生需求
目前我院各專業僅僅擁有4個實驗室,隨著近幾年我校招生規模的擴張,我校的學生數量尤其是我院今年的招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再加上我校在努力推進“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的訴求,現有的實驗室建設遠遠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學生規模及實驗需求。
2.2.2已經投入使用的實驗室沒有得到持續的更新
我院目前已投入使用的4個實驗室,由于資金投入等等原因沒有進行對各個實驗室的軟硬件設施及時地更新。實驗室設施的陳舊不利于我院學生對于現代不斷更新知識的掌握。如我院現在正在使用的擁有“ERP模擬沙盤”的軟件還是最初的手工軟件,而現在絕大多數的高校逐漸采用電子沙盤。手工沙盤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低于電子沙盤,不利于我院學生經營理論的掌握和經營實踐的更新。
2.2.3各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各實驗室的通用性和共用性,實驗室之間的系統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院各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基本是針對各自專業的需求,如我院的會計專業實驗室基本上就是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量身定做;國貿專業的實驗室也主要為本專業的學生服務,各個實驗室的共通性和共用性較小。并且各個實驗室主要培養學生某一專業技能很難做到與其他專業技能相結合,系統性有待提高。
2.2.4各個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仿真度不夠,企業氛圍真實體驗度不夠。
我院各個專業的實驗室建設過程中雖然以盡量保持與企業真實生產經營環境相一致,但由于軟件設計、實驗室實際建設等等導致目前我院的各專業實驗室建設雖然可以滿足教學實驗需要,但帶給同學們的企業氛圍真實體驗度相對較低。實驗室的真實體驗度較差對學生操作積極性和掌握實際的操作能力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2.3我院校內實訓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雖然我院各專業的校內實訓實驗室的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但專業從事校內實訓建設的專業教學、科研的師資隊伍還沒有形成。現在我院各專業的實驗室實訓教師多數為本專業的普通教師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實驗室教學、科研方面的培訓或培訓的時間較短,對校內實訓的教學、科研的專業技能掌握度還有待提升。沒有專業的校內實訓師資隊伍必然會影響校內實訓的教學質量和學生掌握專業技能。
3.“大經管生態圈”在經管類專業校內綜合實訓中的功能
“大經管生態圈”覆蓋了我院大經管類的全部專業,適應了應用技術大學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它的建設也可以解決大經管類各專業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得到社會生態系統中各個工作崗位上鍛煉的機會,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大經管生態圈”在經管類專業校內綜合實訓中發揮的功能具體如下:
3.1推進我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功能
“大經管生態圈”在范圍上覆蓋了大經管類的全部專業,并在后期建設使用中欲逐漸把全校的學生納入。在知識探索上,包含了企業在“業務管控”和“戰略管控”方面延展應用,為培養高水平、創新型、復合型、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校之間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和使用,必將可以推動我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
3.2完善我院校內實訓軟、硬件設施的功能
目前我院的校內實訓是軟、硬件設施無論從規模、數量還是更新度上遠遠無法滿足我院學生教學實訓的需要。而“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室實訓基地從建設規模上和每次可容納148位學生同時進行實驗、實訓的數量,以及所使用的軟件設施是目前全國較為先進的、基于VR技術和jet技術,通過b/s架構網絡結構模式構建的最新的大經管類跨專業綜合虛擬實踐教學平臺。它將企業置于一個社會的生態環境之中,構建“企業經營環境仿真運營”的全景實踐教學環境。
“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和投入使用將大大完善我院校內實訓的設施建設,也必將提高我院校內實訓的效率和成效,為我院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3為校內實訓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功能。
為完成我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發展目標,具有應用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是關鍵。讓學生掌握最新的實用技術和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是應用型大學的教學使命和特色。要培養出掌握失業技術和創新能力的學生也必然需要具有更高實踐實驗和知識水平的師資隊伍。
為“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的順利建設,我院挑選出9名骨干教師從基地建設的前期考察、論證到后期施工到培訓進行了全程跟進學習。尤其在軟件使用的培訓方面,在校、院的支持下,9名骨干教師分批次遠赴全國各個省份參加培訓、交流學習,為大經管生態圈的建設和教學實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了師資儲備工作。被挑選的9名骨干教師不僅具備了普通教學的知識儲備,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培訓,實現了實踐能力的轉變和提高。這種既具備了普通教學的淵博且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應用的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是搞好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的關鍵,也為我院校內實訓的不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師資隊伍儲備。
3.4培養應用型人才功能。
企業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佳實訓基地,但由于受企業對在校學生的容納度的限制,無法實現高校所有學生都參加在企業實訓。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可以解決大經管類各專業學生不出校門即可得到社會生態系統中各個工作崗位上鍛煉的機會。
大經管生態圈通過建設完全仿真與企業生產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完成典型的崗位工作任務,學會基于崗位的基本業務處理,體驗基于崗位的業務決策,理解崗位績效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系;真實感受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動過程;全面認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和主要業務流程;體驗企業內部門間的協作關系及其與企業外圍相關經濟組織與管理部門之間的業務關聯等等實踐學習,在實訓基地的學習和培訓學生通過全仿真的多種實踐能力,經過培訓的學生基本完成畢業上崗的準備和訓練。
3.5技術交流、資源共享的功能。
應用型大學所實施的教育應是以企業實際需求為中心的教育,這也證明企業參與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我校及我院應做到密切學校與企業、行業的聯系。這也有利于有效地解決高校和我院是解決教學內容陳舊、教學脫離實際的問題。
我院通過大經管生態圈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教學和實訓工作,可以密切與社會、企業的聯系,發揮實訓基地的窗口作用。通過此窗口積極與各行業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一方面有利于與企業不更新的先進技術交流,另一方面也有有利于不斷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的針對性,使教學環節始終把握住行業改革和發展的脈搏。同時,大經管實驗實訓基地的適用范圍是針對全院所有專業,并在未來有可能向全校各學院各專業進行開放,基地的利用度較高,各專業設施共通性高,避免了重復建設,實現了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1]揭紅蘭,劉海濤.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圈研究[J].2016(3):147-152.
[2]吳兆奇.基于高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探討與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為例[J].2011(12):117.
[3]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75-78.
[4]黃曉全.經濟管理類高校實驗室建設問題的再探討[J].吳兆奇2010(1):149-153.
[5]郭靜.北京高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策和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 2014(1): 38-46.
作者簡介:1.朱娜.安徽省宿州人,碩士,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助教。2.張俊杰.江蘇省泗洪人,碩士,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3.賈利娜.講師,河南開封人,碩士,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