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婷婷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68-01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老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與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所以,讓幼兒從小學會人際交往的智慧,將幫助幼兒快樂的成長,而且這種體驗將使孩子受益一生。
良好的人際社會智能并非天然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學會與人交往的智慧,角色游戲正為幼兒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在角色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想象,創造性地模仿現實生活,給予了幼兒再現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機會,為他們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打下基礎。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角色游戲中的各種游戲資源,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1.創設游戲情境,培養幼兒的與人交談的交往能力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征的綜合心理能力,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是培養兒童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積極創設多彩的游戲環境及豐富的游戲情境,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對話環境,以此來培養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如:開設角色游戲《娃娃家》,也許幼兒剛剛開始游戲時,由于受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跟其他角色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動作交往上。如:娃娃家的媽媽總是一味地給孩子做飯,喂飯,哄他入睡,一系列動作發生后,卻沒有與幼兒進行言語上的交往,這樣,社會角色之間產生的各種關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我們可以在里面添設客廳、廚房、衛生間等,引導主人去邀請客人來做客:"請你來我家做客,好嗎?"在這基礎上添置果盤、飲水機、小吃、電視機等生活用具,并教給幼兒一些怎樣招呼客人的禮貌用語:"請喝茶!""看電視嗎?""客人,吃點水果吧!"在游戲中,他們根據娃娃家里的各種用品模仿成人,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與人交談。為幼兒提供了交往的機會,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其他游戲也是如此,如:理發店為幼兒創造了服務員和顧客之間的交往機會;超市為幼兒創造了經理和顧客之間的交往機會;小吃店為幼兒創造了廚師、服務員與顧客之間的交往機會……雖然,開始時,他們只能用詞和短句與同一主題的角色進行零星的交談,隨著游戲的開展,環境的豐富,游戲情節的增設……他們會慢慢學會用較完整的句子與其他角色進行較頻繁的交往。其次,鼓勵他們走出自己的游戲角,與其他游戲中的角色進行交往。如:去買東西時,學習討價還價,娃娃家的爸爸出去找工作,理發店生意冷清時想辦法招攬生意,小吃店的經理除了引導他主動地與顧客和服務交談外,還可以去銀行存款或者取款給服務員發放工資……在這些游戲中,幼兒之間不斷進行交流,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社會性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同時,語言的表達、應變、協調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也大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共同制定游戲規則,培養幼兒平等融洽的交往能力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遇事有些霸道,很難與其他幼兒平等融洽相處。他們缺少與同伴的交往。但是同伴的交往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非常重要的。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在參與游戲時,每一個環節都要面臨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從分配角色到進入角色最后結束游戲,這些都需要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只要其中一個環節中有問題,都會影響游戲的發展。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范圍和游戲的需要,為他們設定相應的游戲規則,孩子是游戲的主人,我們要讓他們自由地、自主地參與到游戲中去,所以也可以讓幼兒自己來商定游戲規則,以此來激發游戲的欲望,引導他們能夠平等融洽地交往。
例如,我們開設了游戲"東北餅屋",在游戲中孩子們都喜歡到"東北餅屋"去買各種各樣的餅干蛋糕吃,在"東北餅屋"店門口孩子們經常擁擠成堆,有的爭著要買"蛋糕",有的要買"餅干"等,擁擠的"柜臺"都移動了位置。店內的服務員手里舉著"蛋糕"喊著:"排隊,排隊",而急著要"蛋糕"的顧客直接從服務員的手里去拿"蛋糕",兩個人就開始爭執起來并動手打了起來,吃虧的孩子就哭了,其他孩子開始報告老師。針對這一現象,游戲結束后,組織孩子們一起討論:先請孩子說說今天游戲時發生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再請大家說說玩的不開心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致認為是買東西不排隊使大家不開心。最后請孩子們討論有什么辦法讓大家買東西時能自己排隊?有的說用繩子圍成長方形的路,大家就知道排隊了;有的說在地上貼個腳印,就知道排隊了等等。當再問如果還是有人不排隊怎么辦?孩子們都說不排隊就不賣東西給他。在后來的游戲中孩子們在"東北餅屋"買東西時排起了隊,當有的孩子不排隊時,就不賣東西給他。
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表現,在角色游戲中常會發生爭搶角色等現象,而他們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我們可以根據游戲中出現的角色爭搶現象,以尊重幼兒游戲意愿為原則,以滿足幼兒角色需求為目的,引導幼兒生成新的游戲規則。如,"醫院"游戲中,孩子們都喜歡當"醫生"。游戲剛開始,很多人都爭著要做"醫生"和"護士",爭搶著"醫生帽子"和器具。誰都不肯讓別人,最后大家在教師的協調下一致商定用猜拳的方法來決定誰先上班,并且實行輪班制。游戲結束后,請他們把好辦法介紹給大家,他們都顯得非常高興。在后來的游戲中,不管是"公共汽車"的"司機"還是"理發店"的"理發師","披薩屋"的"披薩大師"他們都用輪換著"上班"的方法來滿足對游戲意愿和需求。由于游戲規則是孩子想辦法產生的,因此,他們會在游戲自覺遵守并遷移、推廣,也幫助了其他孩子在游戲中樹立了規則意識,滿足了游戲欲望。
總的來說,以解決問題、滿足需求、遷移經驗來確立、生成和提升了角色游戲中的規則,增強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規則意識,使得他們在遵守角色游戲規則時學會了調節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行為的不穩定性和隨意性,發展了他們自身行為的自覺性和自制力,也發展了他們在游戲中平等融洽的人際交往能力。
3.鼓勵幼兒相互協商、相互幫助,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交往能力
有個著名心理學家曾說過: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定會走孤僻之途,并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所以讓幼兒學會合作是很重要的。小班幼兒剛開始游戲時,總是一個人圍著一堆玩具,獨自擺弄和操作,很少發生交往活動。這時,教師可以鼓勵能力強的孩子擔任游戲的主要角色,引導他與其他角色互相交往,共同合作,完成游戲任務,豐富游戲情節。到了中大班,隨著幼兒游戲的發展和需要,不僅要求他們與同伴共同游戲,而且,還鼓勵他們協商、計劃游戲情節,然后,再進行游戲。這里,他們想辦法出主意,采納別人的建議,才能使游戲情節更加豐富,發展游戲情節,從而體驗到合作的愉快。如:小吃店的生意不好,老師說:"你們可以推銷"。經老師這么一提醒,經理馬上和服務員們協商起來了,說:"要不我來喊買一送一吧!你們出去讓大家品嘗一下我們的小吃"。服務員們也紛紛說好!談論完后經理就大聲吆喝起來了,服務員們則紛紛在外面發放試吃的食物。在大家團結合作的情況下,小吃店的生意又紅火起來了。
這里,我們看到孩子們在協商過程中,學會了聯合起來游戲,能夠共同合作,進行游戲,交往的內容和范圍擴大了,不僅能與同主題的進行交往,同時,也能與各主題的角色充分聯系,交往,感受到集體游戲的愉快,進而推動游戲情節的發展。有了這種最初的合作經驗,在其他游戲活動中,幼兒同樣能夠把這一經驗遷移過去,使其活動順利開展。如:一起有組織的編排舞蹈,娃娃家里分工合作,共同擁有一種工具或玩具……這樣,避免了幼兒我行我素,唯我獨尊,不懂與人合作的不良行為。養成虛心向別人學習,能采納他人建議,尊重他人意見的好習慣,使社會交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交往能力是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我們通過角色游戲讓幼兒想象模仿,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世應有的態度,提高了其交往能力,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了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未來的活動家,首先是在游戲中培養起來的。"可見,角色游戲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應引起我們的共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