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74-01
關于社會性的定義,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有兩點已達成共識,第一,社會性是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產物,人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了社會性。第二,社會性是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和結果。社會性是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產物,是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和結果。培養幼兒的社會性,應建立寬松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伙伴關系,并讓幼兒更多的接觸社會,學習社會經驗,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
社會領域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社會領域教育對幼兒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幼兒園的課程分為五大領域,但是這五個領域是相互滲透的。當然社會領域與其他課程領域更是緊密相關、相互滲透。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學是目前幼兒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對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以促進社會型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教育局有廣泛的內容,多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為了日常生活而進行。我想在教學中我們幼兒學的知識還不是很全面。這就必須來自于幼兒真實的生活。反思幼兒園社會領域的教育,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選擇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內容?以何種形式呈現內容更加適合幼兒的學習?
首先,要選擇適宜貼切的內容。其一,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必須刪除;其二,所選內容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既以幼兒的心理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性;其三,所選內容要有啟發性,能鍛煉幼兒的思維、啟迪幼兒的心靈。筆者認為,在組織內容時要把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相結合。邏輯順序即知識系統的內在邏輯體系,心理順序即學生學習活動內在的認知規律。因此,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課程內容應當以幼兒為中心,以幼兒的特點和需要為出發點來制定。"有效教學始于學習者的現有知識,他們的文化實踐、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對學科內容的掌握程度。"
社會領域的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滲透性的特點,它是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并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里。是通過實際生活和活動積累有關的境遇和體驗學習而學習,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
社會領域的教學實施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幼兒常規。特別對剛入園的幼兒,教師要制定好各種常規,以滿足幼兒的需要。其次,注重活動實踐,只有通過幼兒自主的活動,自己動手去實踐了才能讓幼兒有所發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實踐機會。
最后,做好家園共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對孩子的社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園與家長之間攜手共育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李玉琳.幼兒各階段繪畫能力的培養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22期
[2] 吳寶玲.對幼兒新生交往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