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冬和,李 適,李 娟
(湖南農業大學 教育部茶學重點實驗室,湖南農業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在科技及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的創新已成為競爭的核心和關鍵。某個單一主體的創新產生不了效應,必須是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的協同創新,才能成為提升一個國家、地區、行業或者是單位創新能力的核心。協同創新可整合不同范圍內有利的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全社會都在提倡協同創新。當前,國家的發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為此頒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鼓勵高校與各類創新力量深度合作,促進優質創新資源充分共享,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同步提升[1]。高校擁有豐富人才和文化資源,成為知識傳承、生產、創新、轉化的重要支撐,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及為創新性國家建設提供和儲備人才資源的重要使命[2]。在協同創新環境下,我國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是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
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近年來茶產業發展迅速,為提升茶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品質是關鍵,但提升茶行業人才能力更是關鍵。茶學專業是中國的特色專業,社會對茶學人才的需求及其能力的要求均不斷提高,在協同創新的環境下如何培養茶學專業人才,更是值得探討。
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學科是由我國著名茶樹育種學家陳興琰教授、茶葉審評專家陸松侯教授和制茶專家朱先明教授于1958年創辦的。自從1978年恢復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制度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82年被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08年茶學專業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特色專業,2010年茶學學科被評為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該學科團隊先后入選“湖南省科技創新優秀集體”、“湖南省高校優秀教學團隊”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等多個優秀集體榮譽[3]。
隨著高等教育的推廣和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招生跨學科、跨專業現象普遍,我校的茶學研究生招生也不例外。由于我校茶學學科在全國綜合排名名列前茅,也是我校的優勢學科,影響力很大,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熟悉,吸引了大批全國各地考生報考我校茶學專業,每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5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學生是外?;蛲鈱I的考生。近年的招生規模穩中有升,通過初試復試階段的篩選,20多人被錄取。半數的學生是跨專業考研錄取的,其中有農學學科的,如植物保護、農學、園藝;有工學的,如工程、植物資源工程;有食品科學的,如食品加工;有生物學的,如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有化學的;也有文科類學生,如經濟管理、教育學和英語等多學科的生源。茶學研究生的生源相對較廣,且是不同學科的交叉,專業背景不同,專業特長不同,不能用同一固定方案或模式來培養。
盡管跨學科的人才具有交叉的知識背景,知識面更寬,但對于跨本科專業考入的研究生對于茶學的知識體系的掌握還是相對薄弱些。目前絕大多數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及體系并未考慮到這些因素,仍按本學科生源的專業背景制訂培養計劃及方案,導致培養的部分畢業生不能完全符合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要求。我校茶學學科針對目前本專業碩士研究的生源情況,為更好地貫徹《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的精神,立足于“國家工程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圍繞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茶學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生源,為在協同創新環境下更好地培養創新型茶學人才,茶學學位點充分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平臺的作用,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建立了多學科的導師隊伍,發揮多導師的作用,對所有研究生實行導師負責制與導師指導小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養,其中一位老師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指導教師,而其他則是合作導師或指導小組導師。合作導師有本校本專業的老師,有本校其他專業的老師,也有國內其他大學或科研院所的專家,甚至是海外大學的教授。學位點聘請了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院士、清華大學藥物研究所羅國安教授、云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焦家良研究員、廣東省農科院陳棟研究員、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王克勤研究員等不同研究領域或不同研究方向的專家作為導師,他們為茶學研究生新的培養方案的建立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有利于研究生培養中博采眾長、改善知識結構、克服“師承一人”的弊端。
茶學研究生的課程設置符合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并能充分考慮社會對茶學人才的需要。其課程按學位課與選修課開設,學位課包括公共學位課與專業學位課,選修課包括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專業學位課主要為專業外語、專業基礎課程和學科研究進展專題、研究方法論、學術能力提升類課程。為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學習和借鑒其他學科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開設了多門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主要包括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科技應用文寫作、知識產權、研究倫理、信息檢索與利用、跨文化交流等全校范圍內公選的課程,以加強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生的課程教學要求課程設置少而精、教學內容新而精、適應性強而廣,從而達到專業知識博而厚。研究生班討論課由研究生主講,所有研究生參與討論,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需完成三次以上的報告,導師指導小組全程參與討論和點評。這些課程的開設拓寬和加深了基礎理論,填補了專業知識的不足,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茶學學科擁有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不同級別的科研平臺,如“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茶產業技術體系深加工研究室”、“湖南省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和“湖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等。學位點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這些科研平臺優勢,為研究生提供最先進的儀器設備、科學的管理模式和更濃的學術氛圍。
協同創新平臺每年均會增加一些重大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還有農業部、財政部、發改委、科技部及湖南省重大科技專項或重點項目、地方政府項目、廳局級項目等各種途徑和級別的科研項目。茶學研究生全程參與項目申報、預算、答辯、攻尖研究及總結匯報等各環節的工作,充分發揮師生協同攻關的優勢,盡快取得突破性成果。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圍繞這些重大項目選題,著重于基礎研究、新產品研發、經濟發展、市場開拓、茶與人類健康的需求為目標,結合生產實際,融入茶文化和茶產業經濟,開展前瞻性研究和實用型技術研發,必須綜合運用本學科和相鄰學科的相關學術基礎理論、科學方法、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對學科中或產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見解。全方位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茶學碩士研究生必須全面地掌握茶學的基礎知識、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生產技術管理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必須具備幾方面的能力:獲取和鑒別知識的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實踐能力、進行學術創新和交流的能力。必須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茶樹栽培育種、茶葉加工學、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經濟管理與茶文化學等,了解并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知識;熟練掌握茶葉生產經營每一環節的技能并能指導生產與貿易,能在相關領域獨立從事創新性的科學研究。
碩士必須具備良好的科學創新能力、學術表達和交流能力,善于表達學術思想、展示自己的學術成果。學位點將Seminar學習模式應用到課程教學,改變學生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協同創新中心每周定期進行學術交流與研究進展匯報的學術活動,每位研究生輪流主講;每位研究生必須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議不少于12次,爭取在學術會上報告論文。學術交流是發現問題、獲取資料、獲得思路、掌握學術前沿動態的重要途徑之一,熟練進行學術交流是茶學學科碩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優秀的研究生還被派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龍頭企業進行科研合作研究,達到校校、校院(所)、校企聯盟,實現產學研的協同創新。
對于跨專業考入的研究生,沒有系統地進行過茶葉生產各環節技能的綜合訓練,新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必須補修本科階段的各門專業主干課程及實踐技能綜合訓練并要求過關考核,達到本專業考生的同等專業技能。由于茶葉生產有季節性限制,跨專業考入的茶學研究生研一階段專業課程學習及實踐技能的訓練任務相當繁重,他們必須在春季到實習基地開展兩個月的茶葉生產實踐環節的補修,每個環節必須經過考核過關才允許進入下一環節(階段)的學習。
茶學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與茶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能體現本學科領域的前沿性、創新性、系統性、科學性或實用性。研究生在廣泛調研和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了解本學科研究前沿動態,撰寫選題報告。
學位點組織全體導師作為專家組成員,在學位論文研究中期進行檢查、了解研究生論文研究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發現研究生在論文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遇到的研究瓶頸,對進一步的工作方案提出指導性意見。嚴格按照學校研究生培養文件要求進行考核,中期檢查通過者才可繼續進行論文研究與實踐工作。中期檢查未通過者,視情況責令其改進論文研究,或修正選題,延期畢業。完成的學位論文必須有一定的創新,可以是研究思路與方法的創新,或者是學科理論與規律的創新,也可以是關鍵技術與模式創新。
論文撰寫完成后必須經過答辯申請、資格審核、學位論文初審、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論文評閱、論文預答辯、論文答辯、論文修改定稿和提交等環節。學位點、學科及所在的學院在論文答辯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確保學位論文的質量。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茶學學科的學位論文質量得到保障并進一步提高,均能順利通過答辯。所有學生能在讀研期間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期刊上發表高質量論文,有的甚至被SCI或EI收錄。每年有2~3篇論文獲校優秀學位論文,1~2篇獲省優秀學位論文。
通過以上措施和手段的采用,杜絕了研究生培養嚴進寬出的現象,加上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優秀的學術團體的熏陶及啟迪,大大提高了茶學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水平。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在各類考試、競賽、面試中充分展示茶學學位點培養人才的水平和特色,都能脫穎而出。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有的學生繼續深造,有的參加工作,就業率達到100%,研究生畢業后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領域就業。茶學研究生深受就業單位的歡迎,用人單位滿意度高,評價很好。通過這種模式的培養,師生的互動性增強,學生的主動性也增強,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收到明顯的效果。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Z].2012-03-15
[2]黃正夫.基于協同創新的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3]朱 旗,沈程文,劉仲華,等.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十三五”教學改革規劃與設想[J].茶葉通訊,2016,43(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