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宇
(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院,長春 13001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廣泛的內容和多方面的任務。既要對學生進行政治、法律教育,又要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道德標準教育,既要使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和法律觀念,又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行為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形成涉及到以下3個方面:(1)高校教育者通過研究學生的人群特征、性格形成因素、價值轉變因素,揭示學生自身思想、行為導向的發展規律;(2)從學生一生發展的角度,研究復雜的社會因素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系,探索如何利用現有條件對高校學生進行交叉立體的思想教育,以及教育對象在受此種教育環境的影響下表現出來的特征;(3)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主體,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系和教育者的職能,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素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社會具體領域中去,以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者合力教育的問題[1]。
“微時代”包含的內容很多,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方式,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改變了以往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甚至包含了心理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內容[2]。
然而到目前為止,“微時代”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微時代”指將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以后,通過圖像、視頻、音頻等方式,借助一些智能的終端,展開一些信息傳播活動;從參與者的角度看,“微時代”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網民,每一個人都可參與其中,千千萬萬的網民每日提供著數以萬計的信息,這個數量是極大的;另外,“微時代”它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例如,我們平常經常使用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這些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全面、完整的新型傳播方式,共同推動了信息時代的新發展。
“微時代”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信息的大眾化。參與人數眾多,截止到2016年5月,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9億,一年之內增加網民數量高達2000萬人,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將近1個百分點。手機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配置,通過微信、微博等產品互相聯系或者是發表個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這些操作可以是個人的事情也可以是社會群體性事件。(2)傳播速度快。由于手機的普及,各類事件可以通過“微”媒體快速傳播,網絡成為信息交匯和傳遞的重要平臺,再加上wifi、4G網絡的出現,讓信息傳播在硬件方面得到了基本保證,大大縮短了信息完成傳輸的時間。人們不再需要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來完成信息的傳輸,使用手機通過各類“微媒體”的軟件就可以隨時隨地互換彼此的信息。(3)信息具有實時性。這是第二個特點的延伸,快速的傳播保證了信息能夠在瞬間發布出去。(4)開放性和互動性。“微時代”背景下的傳播活動不再是單向性的,如今的傳播方式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多向性和互動性,通過“微媒體”可以實現從一向多的傳播,信息接受者也可以分享和評論信息,還可以發布信息,民眾之間這種互相交流和溝通,加強了彼此之間的互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師圍繞學生這一群體開展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通過教育主體與受教者之間的互動,保證高校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良性發展,加強學生與教師、輔導員、學校的溝通和交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在于:(1)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要研究高校的教學過程中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2)探索如何利用現有條件對高校學生進行交叉立體的思想教育,以及研究學生在教育環境的影響下所表現出來的特征; (3)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社會具體領域中去,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往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講究對學生進行面對面地施教,往往需要利用開展課堂教育的方法向學生傳授思想教育知識,在學生腦海中樹立學習的榜樣,使學生對自己的觀點產生共鳴,以此來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此種方法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并不能將教育理念充分傳授,達不到將教育及思想信息有機結合的目的,不能有效地激勵學習者的興趣并促進他們主動溝通的動力,更有甚者會產生抵觸情緒。
(一)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在“微時代”背景下,將社會各行各業的知識帶到高校課堂,涉及面不只是以前固定的幾個方面,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高校的教育本身即是一個過濾網,它篩掉了負面黑暗的內容,把積極陽光的世界帶給青年學子。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網絡技術日益發展,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能夠共同分享全社會的信息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某一區域,有效地將眾多信息資源傳遞到各高校,高校間可以互相溝通、傳遞各類思想教育信息,有效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這使高校的教育工作具備了多樣性,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二)教學互動性增強。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把抽象的理論作為教學內容,老師講課、學生聽課,但這樣不能實現“理論結合實際”的教育原則,教學效果也就不見得會有多好[3]。“微時代”的到來為這一窘境打開了一扇窗,學生們通過這扇窗與外面的世界往來、與師長進行交流,在這里老師起到的是一個轉發信息的作用,學生在第一時間產生好奇心,并且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就使得學生感覺到自己不僅僅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參與者和傳播者,這種歸屬感使得學生在思想政治交流中更加主動,靈魂的交織更加頻繁。
(三)知識快速更新,思想更加靈活。知識是沒有盡頭的,傳統的課堂老師可能幾年內只講一本書,知識儲備量受到局限,知識更新周期長,這也不利于教師隊伍本身的素質提高。如今,微博、微信等都是“微時代”的產物,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大量信息的及時獲取使教育隊伍素質快速提高,知識儲備量急劇增加,也使高校大學生不斷反思和總結,思維更加靈活。
(四)節約教學成本。傳統思想政治教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微時代”的背景下,知識是在實時交互的信息微平臺上傳播的,教學的方式不僅僅局限在教室里,形式不僅僅局限在老師的說教,這使得教育學經費消耗大大降低,減少高校的負擔。
大學生群體普遍對新興事物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熟練掌握新興交流媒介,高校學生利用手機相互交流,發表各自看法,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幾乎可以暢所欲言,這為開發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便利的環境。但是,微平臺、微媒介也給學生帶來了形形色色的信息,其中有很多負面的、欺騙性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和污染了高校的教育環境,在各種各樣不良的信息沖擊之下,很多學生由于思想意志不堅定,使自己的學習生涯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
各種大眾化的信息通過“微時代”的媒介進行傳播,這就使得信息的篩選工作變得困難,大學生自主接收的各類信息就會存在許多消極內容,比如互聯網暴力、色情、欺詐、搞怪等不良信息的影響[4]。此外,還有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的價值觀,長此以往就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高度,甚至出現了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這些消極的、反動的思想可以通過“關注”迅速在學生群體擴散開來,如果教師或學校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就會受到不良的沖擊,甚至形成巨大的反動號召力,使得主流思想面臨嚴峻的挑戰,加大了高校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微信息”傳播方式的平民化、大眾化使大量網民和學生言論更加自由,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實現短時間內發布更多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造成無節制的消息發布。這會對容易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的大學生,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思政教學人員難以實時掌控學生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變化,也難以發現高校學生的思維動向,使教學陷入了困境。因此,海量的信息和快速的傳播方式影響了大學生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增加了高校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教育者的權威性面臨嚴峻挑戰。“微時代”中,受教育者的信息不僅僅只能通過教育者來獲得,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是郵件、電子書、微博和微信等,有時候這些信息會與主流教育思想產生沖突與矛盾,容易給大學生帶來思想上的混亂,教育者的信息權威性和信服度也就可能大大地被削弱了。
我國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大“微時代”教育改革力度,迎難而上、緊抓機遇,全面開發利用新型的教學手段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文就如何在“微時代”背景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量,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地迎合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積極參加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活動,并充分利用網絡和手機等工具及時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類信息,這樣才能有效利用“微時代”所帶來的便利,將“微文化”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部分高校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古板,其主要原因是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脫軌、與學生生活脫鉤。另外,傳統的教學大多依據現成的教材來進行,而教材在時間上通常具有滯后性的缺點,與現在大學生接受的即時性信息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利用“微工具”獲取最新的知識,把課堂與熱門話題有機結合起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這不僅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動態。
高校以往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其中很多內容背離學生生活實際,這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教學要求。所以,高校教學要立足學生生活實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將“微文化”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育者一定要及時地搭建“微媒體”網絡平臺,這種網絡平臺應該與教學工作者和家長相結合,改變以往傳統灌輸的教育方式,營造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播氛圍,把課堂教學與時下熱門話題有機結合起來,及時更新教育信息,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靈活、生動,這樣才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要擴大教學信息傳播的途徑,高校除了安排思想政治課之外,還要開辟更多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既能讓學生受到純正先進思想的熏陶,同時又能夠為學生帶來新鮮輕松的學習感受,可以通過開展微電影、微公益等方式,對學生的校園生活進行不斷的熏染和滲透,讓正能量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并且內容和方式更加接地氣,這種教育形式對于學生以后的整個人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上不良的信息對在校生的侵蝕不容小視,高校如果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一方面應凈化信息傳播途徑,加強校園網絡管理,營造綠色上網環境,使學生獲取符合校園生活實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信息,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牢牢地吸引和感染學生;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增強自律意識,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網絡安全周、網絡安全案例分析會等活動,與公安機關合作,定期為學生普及、預防網絡詐騙的相關知識,幫助同學形成良好的媒介信息辨別能力,從媒介中獲取正確的知識與觀點。
當代大學生思維更為活躍,價值觀念也不盡相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教育者要積極拓寬教學渠道,更有效地利用“微網絡”這一平臺,設立“微課堂”,進行“微網教學”,把學習材料公布到網上,讓學生在線學習思想政治。由于老師是實時在線的,這就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與老師進行充分交流。同時,老師要主動地去與學生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體會和思想變化。我們希望學校對于“微網教學”加大投入力度,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實踐活動加以體現,學校要積極通過微平臺來號召開展實踐活動,這樣方便廣大學生通過網絡報名參與進來,比如走進社區活動、組織思想教育茶話會、利用電子閱覽室舉辦愛國影視展播等,也可以利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讓更多的學生走出象牙塔,進入企業中進行實踐,把教材中的理論同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綜合能力[5]。這些措施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微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收集活動創意、開展活動宣傳和收集活動反饋等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借助“微平臺”迅速、有效地擴散開來,推動了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供了機會。
[1] 劉君.“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淺議[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55-157.
[2] 童衛豐.“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3):121-124.
[3] 武小清.“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2(2):16-19.
[4] 張明明.微博、微信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104-106.
[5] 趙欣.“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漢文版), 2014(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