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珍
(1.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2.中共安徽利辛縣委黨校 教研部,安徽 亳州 236700)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科學倫理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
周銀珍1,2
(1.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2.中共安徽利辛縣委黨校 教研部,安徽 亳州 236700)
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通過對自然科學革命進行分析,批判了馬赫主義的科學倫理思想,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科學倫理觀。科學倫理觀主要涉及真、善、自由與必然的科學價值理念,堅持人類利益與局部利益相結合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科學評價倫理維度。列寧的科學倫理思想具有尖銳的批判性、鮮明的實踐性、獨特的創新性和深刻的辯證性等理性品格,對于當今中國科學發展的道德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列寧;唯物主義;科學倫理
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簡稱《唯批》)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文本。學術界主要探討《唯批》對唯物主義的理論貢獻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集中于3個議題:一是對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貢獻,主要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真理及其標準、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哲學的黨派性以及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捍衛與發展等問題。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問題,不僅涉及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問題,還涉及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自然科學發展的關系問題以及對當代科學發展的啟示意義。三是科學方法論研究,主要包括對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歷史法和文本解讀等方法的分析。
總體上,現有研究成果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學術界對《唯批》中的科學發展的價值理念、評價的原則以及特征等研究得很少,難以真正揭示《唯批》的理論精髓和思想本質。鑒于此,本文從科學倫理角度研究《唯批》,并試圖把它置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進行詮釋。
從一般的學理層面而言,科學倫理主要是指社會科學主體在科學活動中所追求的科學價值理念、科學評價的道德規范準則以及科學工作者的道德建設。運用列寧倫理思想分析自然科學革命內在的規定,其科學思想的倫理性具體表現在科學理念、科學情感、科學評價的倫理性等幾個方面,形成了列寧科學思想的倫理品質。列寧的科學倫理思想與科學的發展規律、價值理念、維護人類整體利益相聯系,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為目的。
科學價值理念是科學的指導系統,反映了科學發展、應用的精神內核。科學價值理念是人類科學活動的靈魂,為人們的科學行為規定終極目標,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列寧對自然科學革命的分析蘊涵著真、善、自由和必然性的價值理念。
列寧通過分析馬赫主觀主義的唯心主義的哲學基礎,徹底地揭示出馬赫唯心主義科學倫理觀點的荒謬性,并強調科學求真思想貫穿于整個科學研究過程的始終,科學是其主體對客觀真理的領悟和不懈追求的結果,科學的任務就是不斷地發現和追求真理。
列寧對馬赫唯心主義科學倫理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馬赫認為:“科學的任務只能是:1.研究表象之間的聯系的規律(物理學);2.揭示感覺之間的聯系的規律(心理學);3.闡明感覺和表象之間的聯系的規律(心理物理學)。”[1]35科學的任務不是別的東西,而只能是研究感覺及其之間的聯系。在《力學》中,馬赫明確地解釋了“感覺”與物質的關系,即“感覺不是‘物的符號’,而‘物’倒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感覺的思想符號”[1]35-36。對此,列寧指出,馬赫直截了當地承認了“物”是感覺的符號,已經公開地宣揚主觀唯心主義的科學倫理思想,把自然科學引進“感覺”的死胡同。“感覺”是一個中性詞,可以理解為來源于精神,作唯心主義解釋;也可以理解為來源于客觀物質,作唯物主義解釋。而馬赫選擇的是第一種解釋,進而必然得出結論:科學依賴于“我”的感覺而存在和發展。這樣就違背了科學的發展精神,即求真、求實和求真知。因此,列寧指出:“盡管馬赫使用了混亂的、似乎是新的術語,但是他的唯心主義表象是非常明顯的。”[1]42
從整個自然科學發展史來看,精神思想是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元素。科學發展是對已經形成的理論框架和思想觀念的超越,必然會面臨舊理論、舊思想、舊習慣的束縛,甚至是排斥和反對。同樣,使科學真理被世界人民接受也很難,因為涉及到人們思維轉變的問題,必然需要經歷長期的實踐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科學工作者的恒心、毅力和獻身科學的無畏精神以及探索真理的信念對科學發展和評價十分重要,它們是科學發展和評價的內在動力。但是,不能因此確定科學是心理要素的產物,更不能把科學的精神動力和科學研究的對象(客觀規律)等同起來。列寧指出:“‘新物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想就是用唯心主義精神解釋現代物理學新發現,其基本精神就是否定我們通過感覺感知并為我們的理論所反映的客觀存在,或者懷疑這種實在的存在。”[1]206這就是說,科學不是揭示感覺之間的聯系,而是關于物質運動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物質的物理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它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在人類實踐對象的活動中具有反映基礎,是每次理論活動具體地歷史地規定的結果。科學是對已經存在事物的追尋,科學的任務是盡可能地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盡可能地同對象相符合,盡可能地與對象接近、相似。就反映的角度而言,對象是什么樣,科學認識的內容就應該是什么樣,這就是求真。
科學的探索和發展是歷史的產物,是在繼承先輩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必然受到客觀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包括客觀對象發展狀況、主觀認識水平和經濟關系等)。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不可以也不能隨意地選擇和改變。科學發展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受到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如列寧指出:“在我們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我們什么時候和在什么條件下發現煤焦油中的茜素或發現原子中的電子,這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1]96但是,人在科學發展面前是具有能動性的,科學的發展絕對是人們認識向客觀真理的接近,絕對是不斷地突破以往認識的界限,超越以往的科學思想,更進一步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任何科學的思想體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體系)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這是無條件的。”[1]96
科學以發現真理為旨趣、以推動社會發展為目的、以改善生活為歸宿,這本身就是一種善的行為,蘊含著善的理念。科學善的價值理念的實現以科學真理為前提和基礎。沒有真理的存在,也就無所謂善的理念。真理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且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阻止科學變成為惡劣的教條,變為某種僵死的凝固不變的東西;但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最堅決果斷地同信仰主義和不可知論劃清界限”[1]96。這就是科學善的特性。它反對機械地、僵化地看待科學理論,反對把科學理論看成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堅持科學理論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并不斷地接近客觀現實,正確地揭示客觀規律,以便同盲目主義和不可知論劃清界限。在這里必須明確一點:科學發展不是取消原有的科學成果,也不總是重復前人的科學勞動,而是在繼承前人科學成果和科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物理學的新發現就證明了這一點。經典物理學認為原子是物質的最小單位。后來,科學進一步從原子中分化出原子核和電子,實現物理學的創新發展。這種創新發展突破了經典物理學對物質認識的機械性和僵化性思維模式的限制,促使人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并引導人們把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向,所以科學真理本身就含有善的目的。
科學求真的過程中蘊含求善的思想。也可以說,科學就是一種求善的學說。這里的善具有4層含義:第一,科學的人類價值,科學如實地反映客觀實在,合理地揭示客觀規律,否定宗教迷信,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第二,科學的社會價值,即科學發展正確地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有利于人們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有利于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第三,科學的主體價值,科學的發展不僅給科學工作者帶來感情滿足和內心的喜悅,引導和激勵科學工作者形成良好的科學修養和道德素養,而且推進人們的思想進步和發展,敢于同迷信思想作斗爭,敢于促使合理評價和利用科學成果為人們帶來利益。
科學倫理行為不是一種脫離現實、純粹的理想行為,而是在自由與必然統一基礎上的認識真理的行為,即科學工作者把握科學發展規律,并有意識、有目的地、自由地促使這一科學規律的發展和實現的行為。列寧運用恩格斯的話進一步論證了上述觀點,即“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只是在它沒有被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并且根據這種認識能夠有計劃地使用自然規律為一定目的服務。……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認識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因此,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愈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Naturnotwendigkeiten)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1]150。在這里,科學發展蘊含三重價值理念:
一是科學發展尊重意志自由。自由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目的,也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條件。沒有意志自由,一切實踐活動都將停滯不前。科學活動也不例外,科學活動是科學工作者的自主性活動。在科學活動中,科學工作者只有擺脫各種習俗和主觀偏見的束縛,自由地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真正地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規律。如列寧強調:“發明家是些特殊人物,他們有自己的怪脾氣,我們往往不了解他們,我們應當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2],并尊重他們的意志自由。自由是一切科學活動的活的靈魂。沒有自由,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必然受到嚴格的限制,科學將停滯不前。二是科學發展以遵循必然性為前提。科學發展就是科學主體借助科學規律,促進科學進一步發展。科學發展是科學規律性、必然性的發展,自由只是認識科學規律的自由,只是擺脫一些舊思想觀念的束縛,而不是擺脫規律的約束。科學發展是遵循科學發展規律與發揮科學工作者意志自由相統一的結果。自由以尊重規律為前提。科學發展必須以遵循必然性為倫理前提。三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在于實踐。馬赫主義認為在道德、社會等領域,一切都是由“主觀的”評定決定,科學新發現只不過是尚未被認識的主觀性殘余。列寧認為馬赫主義的這種觀點是蒙昧主義。科學發展來源于社會實踐,是科學工作者立足于實踐,發揮意志自由,對科學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的結果。科學實踐是自由與必然統一的基礎,也只有把兩者統一起來,才能獲得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這里,列寧明確地指出:“決定論思想確認人的行為的必然性,摒棄所謂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話,但絲毫不消滅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對人的行動的評價。恰恰相反,只有根據決定論的觀點,才能作出嚴格正確的評價,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3]129說明列寧科學倫理思想致力于解決科學發展中人們的道德選擇依據和標準問題。既承認科學發展的必然性規律,又堅持人的自由理性對科學發展和評價的積極作用,即堅持自由與必然相統一的原則,為科學發展提供倫理思想的指導。
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堅持了人類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和實事求是的原則。
一般情況下,科學評價是人們對科學發展和應用現實作出的評價,主要包括事實評價和價值評價。科學的事實評價主要是對科學的發展和應用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而價值評價主要是針對科學的發展和應用滿足人的需要的評價。科學評價必須立足于現實的社會關系,不管是事實評價還是價值評價,歸根結底都會受到利益影響,部分人為了利益甚至會對科學作出歪曲的評價。
馬赫主義批判自然科學新發現,用“事實”作為評價科學正確與否的標準,與“事實”相符合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列寧批判地指出:“西尼耳所謂資本家的全部利潤是由工人的‘最后一小時’的勞動創造的理論和馬克思的理論同樣都是事實,至于哪一種理論表現資產階級的偏見和資產階級教授們的賣身求榮的問題,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是毫無意義的。”[1]99也就是說,不管是正確的理論還是錯誤的理論都是“事實”存在著。而“事實”存在,不等于真理存在。其實,在這里,馬赫運用了“事實”掩蓋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為資產階級利益辯護。列寧批判地指出馬赫主義在狹隘的局部利益內評價科學發展,“始終沒有超出狹隘的小學派的圈子”[1]235。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或者小集團的利益,以及消除科學革命給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不利影響,他們千方百計地利用“迷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立的“術語”,甚至虛構科學及其使用價值,以便從每一次的迷戀中獲取利益,這從根本上歪曲了科學評價的原則,違背了人類整體利益原則。
追求利益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4]這里的利益絕對不是個人的名利或小集團的私益,而是符合人類整體利益需要的利益,亦即人類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統一的利益。利益的需求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動力。自然科學本身沒有階級性,但科學發展和運用與人密切相關,科學活動和運用科學成果被不同階級的人們掌控,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所以,列寧指出:“必須到生產關系中間去探求社會現象的根源,必須把這些現象歸結為一定階級的利益。”[3]480針對馬赫主義在狹隘的階級利益范圍內主觀地歪曲自然科學革命的事實,列寧站在人類整體利益與無產階級利益相結合的立場,批判經驗主義科學觀,正確地概括了最新科學成果。進而,他正確地評價科學應用,促使科學為全人類服務,維護人類的整體利益。正如列寧特別強調的:“讓機器工廠、優化的現代技術和人類優異的成就不為剝削服務,而為改善和便利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服務。”[5]也就是說,科學的應用是以服務人們、維護人類整體利益為宗旨,這就徹底地把人類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統一的原則貫徹到科學運用中,指明了科學運用的正確方向。
實事求是是科技創新和科學發展的倫理要求,也是評價科學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恩格斯說:“不論在自然科學或者歷史科學的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6]不僅科學創新要以實事求是為前提,而且科學評價也要以實事求是為標準。只有這樣,才能遵循客觀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保證一切基本材料的真實性,才能確保科學不斷地發展。
首先,實事求是地評價科學的客觀價值,即科學探索事物發展的真理價值,亦即“本有的實在價值”。馬赫主義認為科學是人們為了方便而作的符號,不是對客觀存在的真理性認識。列寧引用了實證主義者萊伊的批判話語,“……依據這種看法,科學不過是符號的公式,是作記號(標記,reperage,創造記、標志、符號)的方法。……只要不曲解科學二字的意義,那么,科學若是純粹人造的作用于自然的手段,若是單純的功利主義的技術,它就沒有權利被稱為科學。說科學只是人造的作用手段,而不能是任何別的東西,這就是否定真正的科學”[7]16-17。列寧強調,馬赫主義認為科學只能提供實用的處方和手段,而不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的觀點,主觀地否定了科學的客觀價值。科學是人類高級的求“真理”的形式,具有真理價值,其根本任務在于正確地探索未知、發現事物發展規律。馬赫主義者把科學僅當作使用手段,不僅違背了科學探索真理的本性,也沒有實事求是地評價科學“本有的實在價值”。
其次,實事求是地評價科學創造的客觀價值,即科學發展本身創造出的科學成果,亦即“應有的實在”。在列寧看來,馬赫主義鼓吹“物理學危機”的地方,其實就是科學發展進步和創造客觀價值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是最能體現科學革新精神的地方。他引用了萊伊的觀點進行分析,“…… 在若干年后觀察事件的歷史家,會很容易地在現代人只看到沖突、矛盾、分裂成各種學派的地方,看到一種不斷的進化。看來,物理學近年來所經歷的危機也是屬于這類情況的……不容爭辯,危機會引起物理學的改革(沒有這點就不會有進化和進步),可是這種改革不會改變科學精神”[1]186-187。列寧不因為萊伊是馬赫主義者,就完全否定他的觀點,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萊伊對“現代物理學的危機”的看法,即科學暫時“危機”的地方就是科學發展進步的地方。列寧認為科學新發現是在繼承以往科學理論基礎上而產生新的理論或真理。新理論的產生,意味著舊理論危機的到來。因此,我們必須敢于直面科學暫時“危機”,挖掘“危機”背后的本質,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科學創造的客觀價值(即新理論或真理)。否則,機械地、僵化地迷戀于根本不存在的舊理論的永恒,必然阻礙科學發展。
實事求是的重點在于“求是”。馬赫主義主觀地否定自然科學發展的事實,甚至把科學發展的最根本的根基否定掉了,這是他們堅持唯心主義世界觀和機械的方法論的必然結果。在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他們百般狡辯地修正馬克思主義,企圖掩蓋他們背叛馬克思主義的實際行為。但是,“在事實上,他們完全背棄了辯證唯物主義,即背棄了馬克思主義”[1]13。列寧稱之為“跪著造反”。列寧不僅以嚴格的證明和確鑿的證據作為批判馬赫主義的依據,而且從科學發展的內在本質規律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關系的本身出發,不局限于物質存在的具體結構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自然革命的新成果,為促進自然科學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因此,科學發展及其評價必須以堅持事實為準原則,只有從客觀事物內在本身及其一切相互關系的現實情況出發,力求“是”,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科學發展,才能引導科學創新工作順利進行。
列寧科學倫理思想是在與馬赫主義斗爭中形成和發展的,具有自身獨特的基本特征。
馬赫主義借助“自然科學革命引起新舊理論沖突”的契機,大肆宣傳唯心主義科學觀。列寧則肩負起引領先進的無產階級前行的重任,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駁斥了馬赫主義的錯誤思想,并從自然科學革命中提煉出唯物辯證法思想,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倫理思想。在特定的時代和理論背景中產生的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必然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征。
首先,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具有尖銳的批判性。列寧科學倫理思想是在與馬赫主義錯誤思潮的斗爭中形成的,必然具有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特征。自然科學的新發現打破了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機械觀。馬赫主義為了資產階級統治,利用自然科學革命引起人們思維震蕩的時機,公開地宣傳資產階級的科學倫理觀點,錯誤地解釋自然科學革命的新成果,提出“物質消失”的謬論,并產生了誤導國際工人運動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嚴重后果。列寧指出“物理學危機”的實質是,“至今我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那個界限正在消失,我們的知識正在深化,那些從前以為是絕對的、不變的、原本的物質特性(不可入性、慣性、質量等等)正在消失,現在它們顯現出是相對的,僅為物質的某些狀態所特有的。因為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我們意識之外。哲學的唯物主義同承認這個特性是不可分的。”[1]191-192這說明科學認識的客觀對象永遠不會消失,消失的是原本的、僵化的認識結構和不正確的認識論斷[7]。
為了徹底地批判馬赫主義的錯誤思潮,揭開資產階級科學倫理思想的假面具和消除資產階級偽科學的思想根基,揭示馬赫主義唯心主義的實質,列寧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倫理思想和俄國的優秀道德傳統,又對俄國政治生活和無產階級革命現狀進行了批判反思,并提出任務。他指出:“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注意自然科學領域里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種種問題,并吸收自然科學家參加哲學雜志所進行的這一工作。如果不解決這個任務,戰斗唯物主義根本就既沒有戰斗性,也不是唯物主義。”[8]可以看出,列寧始終以堅持唯物主義為基本原則,捍衛馬克思主義科學倫理思想的純潔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倫理思想。
其次,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列寧堅決反對馬赫主義以“感覺”為基礎的唯心主義科學觀。他認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1]103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科學評價都與實踐緊密相連。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如下3點:
一是科學發展是實踐活動的結果。科學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完善。列寧強調,“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9],科學與實踐辯證統一。二是科學評價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緊密相關。針對馬赫主義科學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攻擊以及對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造成的不良影響,列寧實事求是地評價科學發展。他從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總結和評價了自然科學革命的倫理思想,并且又把這種科學倫理思想提高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這就從根基上揭露出馬赫主義的本質,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并轉化為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倫理思想。三是堅持把科學成果運用于實踐。科學成果只有運用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其自身的價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只有積極地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高效地開展。科學發展與社會主義實踐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再次,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創新”的概念最先由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列寧沒有對“創新”進行專門的論述,但是列寧著作中蘊含大量的創新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方面,堅持科學本身是不斷創新的結果。自然科學革命、創新、真理是辯證統一的,創新預示著新的真理的產生、新的真理的出現,預示著科學革命的到來。科學革命是科學創新的必然結果,是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辯證統一。如列寧所說:“人類思維按其本性是能夠給我們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對真理的總和所構成的絕對真理。科學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在給這個絕對真理的總和增添新的一粟。”[1]95另一方面,堅持科學創新思維。在列寧看來,自然科學革命是科學主體創新的結果。在科學創造活動中,科學主體的創新思維非常重要。如果缺乏創新思維,科學活動很難有創新結果;即使有,科學主體由于缺乏創新思維,而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創新的結果。針對馬赫主義機械地解釋和歪曲自然科學革命的成果,列寧強調:“不要以為我們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而要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1]77說明我們需要用創新的思維認識和評價科學的發展,否則必然會阻礙科學的發展。
最后,列寧科學倫理思想具有深刻的辯證性。馬赫主義巧妙地運用自然科學革命的新成果,得出唯心主義認識論的結論——“物質消失了”。列寧指出:“新的物理學陷入唯心主義,主要就是因為物理學家不懂得辯證法。他們反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反對它的片面的‘機械性’,可是同時把小孩和水一起從浴盆里潑出去了。他們在否定了迄今已知的元素和物質特性的不變性時,竟否定了物質,即否定了物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1]193
列寧以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辯證關系為依據,重點闡述了科學發展是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規律性過程。列寧從客體尺度和主體尺度、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的辯證統一的角度分析了科學的發展與運用的關系,如他所說:“認識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真理時,才能成為生物學上有用的認識,成為對人的實踐、生命的保存、種的保存有用的認識。”[1]100人們既要尊重科學成果,又要合理地、正確地評價科學發展的價值。列寧堅持了理論和實踐辨證統一的方法,揭示了科學通向真理的辯證路徑;堅持了歷史和現實辯證統一的方法,解釋了科學認識論的根本宗旨:如實地認識客觀世界和指導人們合理地改造客觀世界。同時,列寧較為系統地回答了科學倫理思想的社會性和階級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的問題,分析了科學評價的人類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相結合的問題,既反對科學道德問題上的唯心主義,又堅決排斥機械主義,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既豐富了科學倫理思想的內容,又為革命提供了科學的倫理指導。
列寧緊緊把握自然科學發展與科學倫理思想之間的唯物主義精神實質,實現了科學倫理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不僅堅持了科學倫理的正確方向,而且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倫理思想;不僅探索了科學發展的倫理精神,而且闡釋了科學評價的倫理理念,對于促進當代科學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和啟示價值。
首先,堅持事實求是的精神。科學發展是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辯證統一的過程。實事求是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正確地評價自然科學革命的倫理準則。列寧指出:“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勝于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片斷的和隨便挑選出來的,那么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10]這就是說,必須從全部中把握科學發展的事實情況,否則必然歪曲科學發展的本來面貌。它啟示我們在認識和評價中國科技發展的價值、現狀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原則,制定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維護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和平發展的科學方針、政策;要客觀地分析科學技術的利弊,科學技術的運用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不是科學技術本身具有的,而是由于人的不合理運用造成的,不應該把一切的弊端都歸結于科學技術本身。我們只有實事求是地認識、分析、解決科學發展和運用的問題,才能取得科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豐碩成績。
其次,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科學發展和與時俱進密不可分。沒有與時俱進的理念,不可能有科學發展和科學革命的產生。同樣,沒有與時俱進的理念,也無法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然科學的發展。馬赫主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赫主義在自然科學革命到來之時,沒有認識到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創新,而是機械地、唯心地認識科學革命。列寧運用唯物辯證法觀點批評了各種錯誤思潮,特別是馬赫主義的錯誤思想,正確地評價了科學發展,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理論引導。這啟示我們,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要與時俱進地認識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社會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這個歷史是新舊理論不斷更替的歷史,是科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和不斷豐富的歷史。特別是在當今時代,科學日新月異,世界發展突飛猛進。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善于接受科學革命成果,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并激發科技創新;善于總結經驗,形成中國特色的科學倫理思想,開拓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新境界。
再次,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是一切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歸宿。列寧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評價要超越狹隘的階級立場約束,堅持人類整體利益的原則。這就啟示我們:制定科技戰略、政策以及具體實施科技工作必須樹立“以人為本”“服務于全人類”的理念。“以人為本”作為科學技術活動的原則,貫穿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運用的各個方面,突出了人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將人的發展確定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目標和最高原則。科學技術發展和運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凸顯人民的主體地位,以維護人民整體利益為根本。為此,我們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地解決科學技術發展和運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深刻揭示科學發展和運用的客觀規律,探索促進科學發展和運用的合理路徑,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升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利益。
最后,堅持和諧世界的理想。資產階級時髦哲學家馬赫主義者,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反動派統治及其利益,主觀地得出錯誤的結論,歪曲和修正馬克思主義,引起了無產階級革命陣營的分化。列寧批判地指出這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把科學發展與人類整體利益相結合。它啟示我們要超越階級斗爭和國家間斗爭的狹隘性思維,走出科學發展、和諧世界之路,展現人類社會的光明與和平的發展前景。一是促使國家間和諧發展。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日益密切、關系錯綜復雜,發動戰爭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好處,特別是高科技戰爭,對任何國家及其人民來講,都是災難。只有和諧發展,才能合作共贏。二是尊重文化多樣性。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世界豐富多彩的基本特征,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和源泉。人為地制造任何文化矛盾和沖突,都不利于科學發展、引進和利用,都違背了國家之間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規律。只有尊重文化多樣性,堅持平等對話和交流、共同發展,才能讓科技更加進步,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人類社會更加和睦美滿。
[1] 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回憶列寧: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8.
[3] 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5] 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16:436.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9.
[7] 張鴻奇.探索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存在方式——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視角[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29(5):88-93.
[8]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9.
[9] 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2.
[10] 列寧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9.
ResearchonThoughtofLenin’sScientificEthicsandContemporaryValueinMaterialismandEmpiriocriticisms
ZHOU Yinzhen1,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2.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Leysin County Party School of CPC of Anhui Province, Bozhou 236700, China)
InMaterialismandEmpiriocriticisms,Lenin criticized the scientific ethic thought of Machism, and forms a systematic theory of scientific ethics, by analyzing the natural science revolution. Lenin’s scientific ethics mainly relates to the scientific value concept of the true, the good, freedom and necessity, insists on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 human interests with the local interests and the scientific ethic dimension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Lenin’s scientific ethic thought has the reasonal qualities of the sharp criticism, vivid practicality, unique innovation and profound dialectics, which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moral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oday.
Lenin; materialism; scientific ethics
2017-07-22
安徽省黨校系統重點課題項目“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科學倫理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QS2017077);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基礎理論研究”(14JJD71003)階段性成果
周銀珍(1978—),女,安徽宿州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倫理學。
周銀珍.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科學倫理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2):109-116.
formatZHOU Yinzhen.Research on Thought of Lenin’s Scientific Eth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inMaterialismandEmpiriocriticism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12):109-116.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12.015
B82
A
1674-8425(2017)12-0109-08
(責任編輯馮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