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彩香實驗小學校 張 蕾
關注課堂的起承轉合 實施語文的有效教學
——淺談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江蘇省蘇州市彩香實驗小學校 張 蕾
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從正確把握“有效教學”的實質開始,關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承”“轉”“合”的每一個環節。
課堂教學 起承轉合 有效教學
當廣大一線教師將關注與研究的焦點都聚集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主題上時,大家談論得最多的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衡量的標準又有哪些?實際教學中如何具體操作?
就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教師只需在把握“教學有效性”實質的基礎上,堅持將其扎扎實實地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則有效的課堂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1.一個隱喻,認清“有效性”的實質內涵
關于有效性,企業界的一個隱喻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要比誰穿越得快;
第二,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看最后誰掰得多;
第三,要比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
就企業而言,以上三點即可表述為:速度、收益和安全。而對于一線教師站在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角度上來看,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演變為: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這三點構成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內涵。
2.三個關鍵,把握“有效性”的實際操作
(1)學習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節約學習時間,(本文中特指課堂教學時的學習時間),提高40分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質量,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
(2)學習結果,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所獲得的進步以及所取得的成績。具體到每一節課上,學習結果就應該細化為:學生在一節課的40分鐘時間里,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獲得了哪些情感體驗,發展了哪些思維……
(3)學習體驗,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感受。需要說明的是,任何一次教學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學生都會伴隨有不同心理體驗的感受,這種因人而異的感受雖為隱性的,但并不能被忽視,它也必須是考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向度。
3.和諧共進,保證“有效性”的具體落實
顯然,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理想的狀態下,最短的學習時間內,顯現出最佳的學習效果,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最愉悅、最積極的學習體驗,這就是課堂教學有效性最完美的體現。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應該是一篇完整的優美的散文,更應該是一首動人的詩,所以,應該講究“起”“承”“轉”“合”,并且關注到“起”“承”“轉”“合”每一環節中的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的落實,以此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起——節約時間,明確目標,情感鋪墊
對于一堂課來講,“起”就是導語。通過導語把本堂課要學的內容、要完成的目標導出來。導語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開門見山,也可以委婉含蓄;可以是記敘描寫,也可以是議論抒情;可以樸實簡潔,也可以生動形象,選擇哪一種,要根據具體的課文而定。但都必須遵守一個準則,那就是節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時間,明確課堂上學生將要完成的學習目標,并且為學生的學習體驗做好必要的鋪墊。
2.承——緊扣目標,適當展開,漸入佳境
“承”就是引導學生緊緊圍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針對重點難點適當展開,從而使得學生在情緒方面漸入佳境。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執教者在簡單的導入之后,立即口述了一段時代背景,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這種良好的情感基調讓學生漸入佳境。同時,這也是一種聽辨能力的訓練,學生從簡單的互動中感受到了特殊的時代賦予了課文中人物特殊的情感。接著,執教者再以參議員心態變化作為切入點,全面鋪開教學,實現了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的和諧共進。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提及的“承”,與詩歌創作理論中的“承”不盡相同,應該把它理解為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就是緊扣預設目標,由淺到深的,由簡單到復雜,一個環節又一個環節的推進,扎扎實實地走向目標達成。這些環節,可以預設,也可以臨時達成。其最終目的,是使預設目標成為達成目標。
3.轉——充分展開,高潮突兀,情緒激昂
這里講的“轉”,主要是指課堂教學的高潮。當然,包括高潮出現前的預備和高潮出現時最為精彩的“一剎那”。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潮,常常是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靈動地生成的。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有一篇名為《慈母情深》的課文,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作品。課文中關于母親的辛勞有一處特別動情的描寫: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課堂上,教師結合這段動情的外貌描寫展開了教學,引導學生對比、誦讀,逐步形成了高潮。課堂上,學生的情感進一步真實而飽滿起來,不斷“生成”著自己獨特的體驗,課堂教學變得十分有效。
4.合——課雖有盡,適當延伸,余音繞梁
所謂的“合”,應該是總結,應該是最終的“大團圓”,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在眾多的課堂教學的結尾中,巧妙地運用文本空白進行補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國標本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對于課文的插圖進行了深層次的延伸與再創作,最終談遷那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內化成為了學生自己的感悟。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課堂教學的“起”“承”“轉”“合”各個環節中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習體驗三要素的重視是必須的,但教師也應該視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狀態做出相應的調整,也服務于有效性教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