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江埠鄉中心小學 李曉敏
小學生識字教學中想象力的訓練
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江埠鄉中心小學 李曉敏
識字教學也是小學語文的基礎,也是小學生思維訓練的關鍵期。而在所有的思維訓練中,想象力的訓練可以被看作是思維的根基。本文簡要介紹了想象力與識字教學的關系,并結合識字教學實踐提出一些具體的訓練策略。
識字教學 想象力訓練 策略
在語文的學習中,識字是最為基礎和關鍵的環節。漢字是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這六種方法制造出來的,從最初的結繩記事到甲骨文再通過線條與形狀的演變與結合,成為我們今天所學習和使用的漢字。其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人類想象力的具體體現。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九年義務制教育中,學生需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而其中有1600~1800個漢字是要求在小學低年級完成的,可見,低年級學段的教學中,識字教學任務既核心又繁重,依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完成識字教學任務。
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少,知識水平有限,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需要運用大量的想象力來完成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所謂書畫同源,又恰恰符合了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這一切都說明了想象力和識字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
1.運用字形特點,激發想象力思維
漢字在最初被發明出來時,主要是依靠形狀實現其功能的。因此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教師要有意識的運用漢字最初的起源,把漢字的字形特點融入到教學中,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一個新的生字出示后,先引導學生觀察它的特點,獲得感性的經驗,為想象力的發展積累素材。比如,在講授“母”字時,出示母字和女字的甲骨文,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學生很快就會發現,母字的甲骨文比女字多出兩點。教師可以就這兩點讓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并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由于學生的思維存在差異性,因此每一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在最后孩子們明白了母字的兩點代表的是媽媽的乳房,是媽媽哺育了我們。但是在互相的激發下,孩子們的思維從發散逐漸走向集中,已經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想象力的訓練過程,同時還達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2.給漢字配畫,讓想象力流動起來
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他們的思維處在一種動態的、具象的階段,利用這一個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漢字符號變成一幅幅畫面,這對于想象力的正向和逆向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在學習鼻字時,因為它是上中下結構,筆畫也比較多,很多孩子在識記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困難,教師可以把鼻字中的自分解出來,讓學生們思考如何把它變成一個大鼻子的模樣,并親自動手畫一畫,不一會兒,自變成了一個帶著兩個鼻孔的鼻子,這時,教師再做出一個指著自己鼻子的動作,說:“這是我的”。學生的想象力一下就被激活起來,在鼻、自的字和畫中間流動并連接起來。不僅有助于漢字的識記,還將這樣的方法推廣到了其他漢字的學習中,比如“身”字、“茶”字等等。
學界的多項研究已經證明,小學低年級段孩子運用想象力進行學習的能力是最強的,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這樣的能力。根據漢字的特點,讓學生充分的發揮想象力,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成一段段小歌謠,這也是幫助學生學習漢字的一個好方法。
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丁老頭,欠我兩雞蛋,我說三天還,他說四天還”的歌謠,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漢字歌謠,它將漢字的學習與圖畫、歌謠進行了巧妙地結合。在進行獨體字的教學時,歌謠的作用更為明顯,比如:“左一撇,右一捺,寫個人自兩腳跨。木字一豎長葉子,生出兩根牢牢扎。大山立起三座峰,三條小河水嘩嘩”。一首短短的歌謠里面包含了好幾個漢字,學生們一下子就記住了一串漢字,還喜歡上了這種識記漢字的方法,在不知不覺的模仿過程中,訓練了想象力,也牢牢記住了這些漢字。
識字教學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呈現出兩種不好的現象,一種是呆板枯燥激發不起學生的識字興趣,另一種是很多孩子在上學前已經認識了大量的漢字,實際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針對這兩種情況,想象力的訓練也不能半途而廢。猜字謎是我國由來已久的學習漢字的方法,可以說是針對上述情況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直接出示漢字,而是給學生出示一個謎面,讓學生嘗試猜出謎底。比如一口吃掉牛尾巴、一家十一口。學生們開動腦筋,比比劃劃,在老師的引導下猜出了告字和吉字。一下解決了兩個字的識記,還將這兩個形近字進行了有效的區分,這其中的收獲讓學生的想象力有了一定的軌跡,也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很多學生在成就感的鼓舞下,自編字謎。比如“十張口一顆心”(思)、“一人在內”(肉)等等。學生的程度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在自己的基礎上使想象力更加完善了一步。
小學生的注意力持久性差,低年級的學生更是不穩定,一節課里面如果只安排識字一項內容,學生們很快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不時地穿插一些小的游戲,活躍課堂氣氛,鞏固所學的知識。比如將偏旁部首和獨體字做成一個個小卡片,發到學生們的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合,看誰組合出來的漢字多,這種在《新課程標準》中被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可以幫助小學生積極開發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在復習鞏固漢字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通過上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語文的學習不是“單打獨斗”的,而是科學系統的,要想獲得識字教學的效果,要想讓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展,絕不應該只是把目光集中在單純的識字上,而是要將識字的學習有效的融入到語文教學的所有環節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達成識字教學的過程中,使各種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讓學生不僅體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還能獲得想象思維的訓練,并為未來的句段篇章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綜合的語文素養。
【1】張艷婷.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9)
【2】王艷.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6(09)
【3】鞏巖偉.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的幾點經驗【J】.新課程(中),2016(09)
【4】張正紅.提升小學生識字量,強化識字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