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心小學 林宏芳
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效果的幾點策略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心小學 林宏芳
在多次的聽課中,筆者發現很多小學生喜歡一字一頓,不加理解地大聲讀,句子讀得支離破碎,更無感情,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在強調“對話”的民主課堂氛圍中,“對話”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學生朗讀練習往往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小組讀了個人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讀了再找精彩之處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導致唱讀、頓讀現象。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朗讀的效果呢?筆者談幾點體會: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模仿性強。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做好朗讀的示范指導非常重要。教師要范讀好課文,首先要了解《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段提出的不同朗讀要求。其次,要在讀法研究、語音的規范、語言的感情色彩等方面多下功夫。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給學生以形象的范例。好的范讀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不但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很快入境,而且也會激發學生去試一試的欲望。有的學生模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范讀的形式可以各種各樣,可以是教師自己范讀、錄音讀。范讀的方法多樣,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課文來范讀,也可以提問后讀或在思考之前讀,有時可以讀一段,有時可以讀一句。
教者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讀好就急忙過渡到下一環節;要有效控制課堂中的“對話”,讓“對話”更好地服務于朗讀;要留有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診斷和調節功能;要留給學生學完課文后的回顧讀,匯報讀,個性讀的時間,強化朗讀的復習、鞏固功能。
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還要注意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級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昏昏欲睡。教者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的形式:適當地創設情境、注意角色轉換、配動作表演、競賽激勵等,以達到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全程參與的目的。
朗讀不但要注重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語感,還要明確要求,細致感悟課文內容。那么,如何明確要求、細致感悟課文內容呢?打開蘇教版課本,所有課文都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發音正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對多音字要能按字義確定讀音,對變音的要按規則變讀,該兒化的要自然兒化……每個字詞句都要讀得清清楚楚,千萬不能含糊不清。在朗讀正確的同時,明確朗讀中的輕重、停頓是非常重要的。重音是指在文中需要強調的字詞,是句子的重點所在,應進行強調。當然重讀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強聲音的強度,有時輕讀也可達到理想的效果。停頓是朗讀時語音上的間歇,是學生對詞組、句子、不同標點、段落的有效調節。此外語速要合適,語氣、語調要恰當。一篇課文如果在以上幾方面都能夠指導到位,它的感情就能很好地表達出來。
朗讀,是集眼、耳、口、心于一體的復雜的心智活動,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有利于情感的激發,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記憶,而且還可以鍛煉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鑒賞能力。但如果我們只是過于追求形式化、膚淺化、模式化、唯技巧化上,這顯然就是指導朗讀的一種偏差點。如下面的案例。
葉圣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形成語感的前提是理解和感受,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只是一味地給學生講什么地方該讀重讀,什么地方該停頓,哪個句子的句調該拖長等純技巧的內容,這對于低年級或朗讀水平較差的學生而言,也許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這樣做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壓抑了學生的情感。根本不能提高學生實際的朗讀能力。況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個性化的、多元的。用這樣一個固定的、唯一的標準去限定學生的朗讀是不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的。實際上,達到一定水平的朗讀是看不出技巧的,是“無痕”的,情到深處無技巧。當然,我們不是反對教給學生基本的朗讀技巧,關鍵是如何指導,如何把技巧與文本內容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只有在課堂上反復誦讀,品味詞句,準確把握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發揮充分想象,理解文本表達的豐富的內涵。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語言將要表達的豐富的情感。讀的多了,感受身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語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更好地培養語感。
良好的朗讀習慣,我們必須從一年級就要注意。低年級小朋友尤其要重視朗讀的訓練。教兒童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每字每句要讀清楚,不丟字、不加字、不讀錯字、不重朗讀。讀書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如出現讀錯、添字漏字時一定要令其糾正,直到讀正確為止。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聽別人朗讀后能提出讀錯之處。其次,要教學學生邊讀邊思考,初步培養他們的朗讀思維能力。指導學生朗讀的要求越明確,他們的朗讀思維也就越活躍、朗讀的效果也就越好。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提高學習興趣,還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加深記憶力。朗讀是學好語文的必要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學語文自然會得心應手。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把朗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