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贛州中學
探討任務驅動型高中作文的指導策略
江西省贛州市贛州中學黃 芳
在應試教育逐漸轉為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教師認識到傳統教育中的不足,并開始積極改革創新。以期提高現階段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而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就是新課改背景下衍生的一種新型、高效的教學方法。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提高學生寫作效率,促進高中生作文質量的全面提升。以下,筆者就對任務驅動型高中作文的指導策略進行一些探究。
探討 任務驅動型 高中作文 指導策略
作文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意義重大。是學生學習效果與能力的綜合體現,對高中生語文成績與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作文教學的重視,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促進班級不同學生的共同進步。但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有效采用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呢。對于此,筆者提出了以下教學指導建議。
所謂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就是指教師根據要求,為學生布置相關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參與寫作中。該種寫作練習重點在于考察學生的閱讀、寫作與思維能力。因此,為加深學生對材料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作文情境,讓學生置身情境中自由的思索與想象。
以高中語文《雨巷》這首現代詩為例。課文講解之后,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查詢、下載與《雨巷》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然后,在任務驅動下的高中作文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講解《雨巷》背后的故事后,同時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寫作情境。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并借助語言引導學生“暮春的江南,有一條寂寥而悠長的小巷。在凄冷的蒙蒙細雨中,有一位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在這條雨巷中彳亍而行。這是為什么呢?請你根據這則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蓖瑫r,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相關的寫作要求,如“立意明確、選好角度、明確文體,題目自擬?!痹谝陨系那榫持?,將文字、語言、畫面、聲音進行有機融合,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自由想象環境,有助于學生積極自主的思考。
分析任務驅動型作文,可以發現開放性強是其主要特點。該特點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但,同時可能為學生對材料的選角、立意方面帶來一定的困難。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發揮,阻礙學生寫作效率的提升。對此,為避免這一問題,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傳授學生相關寫作方法與技巧。
例如,某教師結合時事新聞為學生展示以下材料“某大學女生的父親是一名出租司機,他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開車時愛接打電話,即使在高速路上依據如此。女孩以及女孩的家人多次勸導,可父親并未改正。女孩迫于無奈,出于對父親生命安全的考慮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此時被查證后,警方對父親進行了安全教育與處罰。此案件在微博發出后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對女孩的行為點贊,但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對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材料展示之后,部分學生不知如何下手。此時,教師可以從背景出發,引導學生從案件發生背景思考。然后,以“提問”的形式步步引導(如:“女孩的做法對嗎?如果你是那個女孩,你會怎么做?”等),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作文構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想法進行寫作。通過引導使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另外,作文指導同樣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但在以往部分初中作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認為“學生完成寫作任務,自己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此,新時期任務驅動型寫作練習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作文指導的重視,可以采用分解式的指導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寫作中的不足,從而強化學生的寫作效率。
任務驅動型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抽出一兩節課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寫作指導課,介質分解式指導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如:教師為學生展示材料后,鼓勵學生寫作立意應從認識、感受、思考等方面出發,寫一些積極、向上的作文內容。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情感真摯、內容充實、切合題意且中心突出。在學生完成寫作之后,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寫作與實際學情,對不同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針對能力在作文質量之上,或作文質量不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換個角度出發,重新寫作。在學生第二次寫作之前,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會第一次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提升。
【結 語】
總之,任務驅動型寫作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多樣、有效的指導方法,促進作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1】張美杰.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兩個關鍵【J】.語文月刊,2016(06)
【2】蔡嘯. 關于任務驅動作文教學的幾點探討【J】.科學中國人,2016(32)
【3】董榮姬.任務驅動型作文思路開拓策略芻議【J】.中華少年,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