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高級中學
同題不同樣 構建“二次作文”新模式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高級中學劉愛青
作文的實質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是“我手寫我口”,而非按照教師所講的套路進行記敘、描寫或議論。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因認知能力、寫作能力不足,故而就需要教師的指導。然在傳統的寫作中,指導變成了講授,走的是“命題、寫作前輔導、批改、講評”模式,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體現,作文教學效率不高。“二次作文”則徹底打破這一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根據作文要求先寫,寫后讀、議、評并修改。
在以往的寫作中,要如何擬定題目、安排結構、選擇素材等都是教師提前分析講解,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寫作。由此,學生的作文很容易出現內容相似、結構雷同的現象,作文沒有了個性。應用“二次作文”模式,提倡先結合作文要求或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先寫,目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解讀材料,獲得自己的理解,再根據材料確定主題,擬定題目寫作。換言之,“二次作文”模式中,第一步是讓學生自己先寫,而不是教師先講,要讓學生自己完成初稿。
學生先寫,好處是讓學生根據材料自己去構思完成初稿,不足的地方在于學生會對材料的分析較為片面。學生先寫,寫作中就容易暴露出問題,也正是這樣,才能為討論和修改奠定基礎。以2016年江蘇高考作文為例,本次作文要求學生圍繞“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立意,本質上這是一個辯證處理生活問題的方式,關鍵要看學生是否能抓住“有效”這一觀點展開論述。那么,學生先寫,在寫的過程中,主題、結構、段落安排等就會存在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就可放在“議”的環節完成。
學生先寫,是要讓學生自己去解構要求,完成初稿。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全面分析所提供的材料,確定主題并寫作。如2016年北京的作文題,所給材料為“白鹿原上奏響的一支老腔”,“老腔”所指是傳統文化,仔細閱讀材料后發現,本次作文所要論述的是如何繼承傳統文化,明確了這一點再寫作,作文也就不容易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
學生完成初稿后,先不交給教師評閱,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組內相互讀同伴的作文,初步找出存在的問題,再交由教師評閱,幫助學生找出問題,這也就是“二次作文”實施過程中的第二步“讀”。“讀”的環節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小組內相互交換作文閱讀,相互查找問題;二是把作文交由老師閱讀,再次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在傳統作文教學中,這一環節基本沒有,學生在教師要求下完成作文后就收集并交給老師評閱,學生之間的交互閱讀和評價沒有。
先說第一個環節,即同伴交互閱讀并查找問題。學生個體完成初稿后,以組為單位交換作文閱讀并查找問題。在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閱讀,可就同伴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見。如主題是否和材料相符,結構安排是否恰當,可以如何改進。這也算是第一次修改。在該環節中,因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等因素所限,查找出的問題并不是很多,但也可幫助學生初步解決錯別字、錯句等問題。同時,交換閱讀可豐富學生對材料的感知,拓寬學生的視野,為交流作文奠定基礎。
再說教師評閱環節,這個環節是在學生交互評閱的基礎上,由教師收集作文并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閱,幫助學生查找問題。該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文,幫助學生找出初稿中存在的問題。如作文材料提供的是周國平的“我發現……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莫言的“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也不完全是負面的”,那么,在評閱學生作文時,就要看學生是否抓住“安靜”和“喧囂”兩個關鍵詞來擬題寫作。
經過“評讀”,問題基本浮出水面,接下來就需要引導學生共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二次作文”的第三個步驟“議”,即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通過相互交流,師生互動而幫助學生解決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在該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文提出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活動。如對材料的理解是否到位,應從哪些方面解讀材料。如素材的選擇是否符合主題需要,應該選擇哪些素材。
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過程中,一是要引導學生結合所寫作文明確材料主題。如在作文訓練中以2015年江蘇高考的“智慧”作文對學生進行訓練,在評閱中發現,有的學生對“智慧”的理解不到位,從而出現了偏題現象,故而在討論中就可引導學生明確什么是“智慧”,幫助學生理解智慧是獨特的,不是一般智力,它是相對于“奸詐”“狡猾”而言的,是“善”,“智慧”包含的是“妙”和“巧”,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活”,體現的一種靈氣,一種悟性,一種創新。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而明確主題后,接下來則需要根據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從選材、結構安排等方面展開討論。
在討論中,要先幫助學生找出作文中共同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如結構的安排,高考作文所是夾敘夾議類的文章,在結構安排中,要先突出自己的觀點,那么,學生寫作中是否先明確了自己的觀點,再根據中心論點而確立了分論點,逐一展開論述,這也就需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交流。
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讓《紅樓夢》最終成為不可跨越的經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修改,曾用過“到”“過”“入”“滿”,最終才選擇了“綠”。修改是寫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然在以往的高中作文中,修改成了可有可無的環節,教師收集作文評閱后,整個作文就算完成了,學生在作文中沒有得到收獲,進步不快。
“二次作文”極力強調修改對作文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引導學生通過“讀”“議”而找到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討論后,接下來就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進行修改,再次完善。在“二次作文”中,修改并不是重復抄寫,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寫初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如初稿中存在結構混亂的現象,在討論中弄清了順序后,二次作文就要按照新的順序重寫組織結構寫作。
實施“二次作文”,學生根據討論而進行修改,完善作文,這是不是就意味著當次作文結束了呢?其實不然,學生修改后教師還需再次收集學生的作文進行評閱,幫助學生分析第一次作文和第二次作文的異同,也要引導學生對第一次作文和第二次作文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查找異同,由此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以上述“寧靜”和“喧囂”的作文訓練為例,學生第一次作文中沒有抓住關鍵詞“寧靜”和“喧囂”進行寫作,通過交流、評議學生抓住了關鍵詞,而結構又存在問題,那么,再次修改中,就要引導學生根據一定的順序而修改,展開寫作。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不能固守傳統,而要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寫作過程中。尤其是面對話題作文、材料作文,要注重引導學生先經過自己的分析而擬定提綱寫作,通過讀和議而發現問題,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討論交流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修改作文,促進作文水平的提升。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擺脫千篇一律的現象,同題不同樣,讓作文富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