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鄉市濮院小學教育集團毛衫城小學
駐足“鳳頭” 回眸“驚鴻”
——閱讀教學第一課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浙江省桐鄉市濮院小學教育集團毛衫城小學陳春梅
時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已慢慢被廣大語文老師所忽視、淡化,出現了嚴重的教學缺失,導致效率大打折扣。一堂好的語文閱讀教學課,第一課時是鳳頭,第二課時是豬肚,而第三課時則是豹尾。言下之意就是告訴我們開頭要精彩亮麗,中間要充實豐富,結尾要擲地有聲。然而多數教師喜歡豬肚,認為豬肚豐實有料,大凡觀摩課、展示課、競賽課,很少有人執教第一課時,而第二課時就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首選。因此,第一課時的教學和研究就被廣大語文教師擱置甚至缺失,使第一課時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閱讀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有效性
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的有效性,是語文閱讀教學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課改本應回歸的地平線。搞清楚閱讀教學第一課時要做什么,才能進行有效果的教學活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許多老師都忽視了第一課時的精彩亮麗,認為第一課時很難出效果。第一課時確實是比較繁瑣,牽涉新課導入、字詞教學等諸多環節,教學手段也并不花俏,但卻包含著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訓練,這樣的簡約樸實正是現在語文教學所追求的。對于第一課時的教學,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同時,朱作仁教授也鮮明地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扎實”。這些理念給我們以啟迪,扎實、有效讀通讀順課文并進行有效地識字和初讀課文,應當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追求。
如何把第一課時上得扎實有效,在簡簡單單的中預約出與眾不同的實效與精彩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努力,真正實現第一課時的有效教學。
《小學教學簡論》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學重點好像是統管數十盞電燈的‘總開關’,是能夠接通數十部電話的‘總機’,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因而是學生在學習上融會貫通的‘樞紐’。教學如果不掌握重點,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學質量。”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只要我們抓住皮襖的領子輕輕地頓一頓,所有的毛便都會順順溜溜的。這個“領”便是課文內容的點晴之句,許多課文中都有一些能統領、駕馭全文的重點句子,如果能在第一課時抓住了這些重點句子,就能高屋建瓴地俯瞰全文,對課文做出整體把握。
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初讀后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寫出桂林山水的秀麗,抒發了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情感。找到了文眼所在,學生便能圍繞中心句,了解內容,理清思路。作者先總的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體描寫漓江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最后通過重點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領會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感情,并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首尾呼應,總括全文。通過第一課時的提領重點句,學生對文章的脈絡、課文重點、層次劃分十分清楚,為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深入學習打下了夯實的基礎,也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可見第一課時的提領而頓是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舉一綱而百目張的的關鍵作用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道出了語文教學的真知——敢于取舍,要學會去粗取精。 課文就是一個個生動的例子,例子中的許多新知可以分解著學習,未學的新知識還會在后面的例子中再現,這就是語文教材的特點。其實在第一課時的教學時,我們也可以進行適當涉及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學習一部分生字和新詞,同時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或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讓學生可以談談各自的體會,這對下階段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新課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靈活取舍學習的任務。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他們在下一課時的學習中靜下心來思考。語文的外延無涯,語文的課時有涯,以有涯求無涯,必須去粗取精,講究主次分明,根據目標合理取舍、有所側重,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強調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按著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能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情實感,領會其寫文章的真正意圖。葉老認為:“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許多抒情性散文,這些文章情感強烈,層次豐富,學生很難把握文章的整體。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列出文章結構的提綱,然后以點帶面,串點成線,便能化繁就簡,把握整體。這樣的整體把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滲透了一些閱讀方法的指導,可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效果顯而易見。
如果說開課設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么課尾的存疑就是“一曲終了,余音繞梁”了。第一課時快結束時,善于教學的教師會巧妙地設置疑問,留下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再次細讀文本。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初讀后學生初步感受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知道了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看到了四次幻象。第一課時結束時教師拋下話題“在經歷了四次美好的幻象之后,小女孩看到的又是什么?她的命運又將是如何呢?我們下節課來討論。” 以此來引起學生細讀文本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給人無限的遐想和期待,達到所謂的“課雖終了,韻味猶存,趣味正濃”的效果。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是“課似看山不喜平”。語文閱讀教學第一課時處于“鳳頭”之位,理應漂亮精彩,出人意料,給人深刻的印象。“鳳頭”一顯,“驚鴻”一瞥,只有奪取學生的眼球,才能把語文課上得精彩紛呈。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對于第一課時的教學,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考慮,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把第一課時這塊“責任田”耕種好,引領學生順利走向文本的第一步,讓學生學有所得。并非只有山頂才有風光旖旎,山腳下的風光也是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只要我們駐足“鳳頭”——第一課時,我們同樣可以領略到無限的風光。
【1】胡克英,呂敬先.小學教學簡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張慶.面向未來的母語教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