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
江蘇省泗洪縣雙溝實驗學校 吳露露
教育是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人的活動。本文根據(jù)體育課學生的特點探究如何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并得到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目的。
因材施教 重要性 方式 總結
因材施教不僅只在語數(shù)等科目教學中有用,我認為在體育教學中也實用。因為學生有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不同的身體素質,所以我們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并得到發(fā)展,達到教學目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水平有了一定了解后,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以此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也就是說,在每節(jié)課中,教師要按照教學內容,設定不同層次的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教學任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這樣做才能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體育;也只有這樣做才能讓那些運動水平較好的學生,不過分地驕傲,讓其感到學無止盡,始終保持學習的興趣。在跳繩教學中,我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基礎相對好的同學,加快繩擺節(jié)奏,增加連續(xù)跳的次數(shù)。對基礎相對弱點的同學,降低標準,節(jié)奏放慢,次數(shù)減少,使之在每次的練習中都能完成任務,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每個班級都是由幾十個各具特點的學生組成的,必須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因材施教。一般來說,作好調查研究,分析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和構成情況,確定個別教育重點和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照顧到一般學生的情況,又要照顧部分學生的特點。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實行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
一般要求與區(qū)別對待要貫穿在課程的任務、教學內容、組織教法和運動負荷等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般要求上,對一部分完成一般要求有困難的學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區(qū)別對待,使之逐步完成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對于完成一般要求還不滿足的學生,可適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充分發(fā)揮運動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
此外,在練習的時間、數(shù)量、強度、距離、重量,延時的時間和練習的間歇時間等各個方面,都應注意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與一般要求相結合。
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課程改革的需要與要求。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基礎技能學習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身體素質。
首先,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喜歡上體育課的。對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起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技能的信心,這是課堂教學的根本保證。其次,要做到分層次、分能力的個別差異教學。由于學生個體的先天性素質和后天影響,學生在事實上存在著一定差異,這種差別的結果必然表現(xiàn)為學生在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習風格和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對此,尤其是農村中學的體育教師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因人選材,有針對性地完成我們的教學與課余訓練工作。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其實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在客觀上制約著課堂教學的實施,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必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及綜合能力,對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教學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通過因材施教來實現(xiàn)全體學生最大可能的發(fā)展。
人的能力有大小,身體素質又有強弱之分。傳統(tǒng)體育教學目標的確定未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考試和評定體育課成績模式單一,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體育基礎好的、身體素質強的學生,不需要努力,輕易獲得好成績;體育基礎差的、身體素質弱的學生,即使刻苦練習,成績仍然不理想。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教學中,除采用傳統(tǒng)的考試評分外,還應增加平時“積極練習”評分方法,即我們平時說的“態(tài)度分”。這樣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不認真練習,就無法獲得優(yōu)秀;身體素質差的,通過刻苦勤奮的練習,既能學會體育技術技能,增強體質,又能獲得良好的成績。這種方法采用后,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好的學生會更精益求精,身體素質弱的學生也不因為自己的身體素質、體育能力差,而對體育課程避之不及。但使用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隨時講評、隨時記錄,以便期末評分有充分的依據(jù),使評分合理公正。
總之,在教學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能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對應的教學,做到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解決了“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克服了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興趣的矛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
【1】季瀏,汪曉贊.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大春.實驗新課程:與體育教師談心【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