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智慧語文,提升核心素養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張文娟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中生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開展智慧語文教學,其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們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積累,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有效提高學生們的核心素養。接下來,筆者將從問題引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這三個方面入手,談一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教學智慧語文,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問題作為引領,激發學生們主動思考的能力,是提升學生們語文素養,激發學生們潛在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適當的結合教學的課文設定疑問,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讓學生們在不斷的思考中,理解課文大意,也能夠使得學生們養成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我在為學生們講解《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課文時,沒有平鋪直敘的為學生們進行講解,而是在共同探討這篇課文時以問題作為引領,不斷的激發學生們的思考,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們的潛在智慧。在為學生們設定疑問之前,我先要求學生們先去朗讀課文,體味課文中流暢、優美的語言。學生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于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了解,于是,我提問學生們:“有哪位同學能夠闡述一下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人生態度?”基于我這一問題,學生們回憶自己在朗讀課文時所獲取的信息,并通過再一次的朗讀課文進行檢查,積極的動腦思考,激發自己的智慧。有的學生回答道:“文中所表達出的作者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烘托出的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態度。”
在教學語文課文的過程中,采用設置疑問的方式,激發學生們的思考興趣,同時也引導學生們正確的思考方向,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起課堂的活躍程度,也能夠在不斷引導學生們思考的過程中,發掘學生們的智慧潛力,久而久之,也會使得學生們形成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知識和經驗積累,能夠初步的鑒定、學習課文,也能夠有效把握課文的主旨大意。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們一定的機會,讓學生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真才實干,在實際的課文分析中加以演練,自主探究,有效開掘自身的潛在智慧。
比如,我在為學生們講解《師說》這篇文言文時,并沒有像以前其他的文言文教學一樣,簡短的預習后逐字逐句的進行講解,而是先給予學生們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對課文有了簡單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結合自身以往所學的知識,自行解決文言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和通假字,激發學生們自主探究的能力。文中有一句話說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中就有一個通假字,學生們在自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受業”并非當代語文表達的正確組合,于是他們開始查閱字典和相關書籍,發現“受”有時也通“授”,而在此句中,表達的意思正是“授業”,便可得出結論“受”為通假字,通“授”。
通過給予學生們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僅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能夠使得學生們更加直接的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做到三省吾身。并在此基礎上,學生們也能夠結合自己的不足開展自主探究,明確自身語文學習上的不足,才能夠查漏補缺,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同時,開掘智慧。
高中語文教學不只要求學生們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還要求學生們能夠遨游于文學的海洋,掌握更多的文學知識。這時,就要求教師及時的學生們開展拓展延伸,將更多更豐富的文學知識融入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有效豐富學生們文學積累,塑造腹有詩書、有底蘊的人才,升華學生們的智慧。
比如,我還是在為學生們講解《師說》這篇文言文時,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我不僅為學生們講解了這篇課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詞和通假字,也為學生們仔細的講解了“說”這種文體,為學生們有效拓展有關古代文學的一些知識,讓學生們在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豐富文學視野,有效升華自身智慧。古文中也分各種文體,就如同《師說》,這就是古文中議論文的一種,往往是為了辯證、表達、議論一件事情的利弊與好壞。而“說”這種文體就廣泛的應用于古代議論文中,常采用先議后敘或先敘后議的方式展開,如《捕蛇者說》《愛蓮說》等。
不局限于教材中現有的知識,而是基于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為學生們拓展延伸,引入更多的更加全面的文學知識,不僅能夠使得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豐富多彩,也能夠有效拓展學生們的文學視野,讓學生們能夠探索于新的知識中,從而有效升華學生們的智慧。
總而言之,語文素養的提升已成為當代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要求學生們不僅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時,也要能夠具備一定的審美、品美能力,成為高素質、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積極開展智慧語文教學,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稍加引導、積極開發,有效提高學生們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