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小學 陳凱寧
我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很多小學生只沉醉于王子公主的美好童話,對《唐詩三百首》《弟子規》《三字經》等中國傳統典籍毫無興趣。有時候,我和學生們講講歷史,談談傳統,同學們給我的反應往往是很茫然的。
小學語文教育正是給學生打基礎的時候,如果對優秀傳統文化一無所知,勢必會對學生以后學習文言文以及詩詞必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以其內涵的豐富性,知識的多元性,較強的實踐性深得學生喜愛。但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很多傳世經典都是高深晦澀的文言文,不適合小學生閱讀。在小學課堂滲透傳統文化也一直以來都困擾著教師們。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歷史印記,要讓小學生了解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實在是非常困難。這就導致了很多小學生只知道李白,卻不知道李白是盛唐著名的詩人,往往會鬧出“關公戰秦瓊”式的尷尬。
再說,現代社會對人才要求很高,在競爭力如此強大的社會里,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各樣的興趣培訓班。現代教育雖提倡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但始終擺脫不了應試的影子。對學校,對老師,對家長而言,學生的分數才是他們能力的體現,而分數,需要各類科目的全面發展和提升,所以,這就從客觀上縮短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這也是難以滲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代的學生讀物,很多都是一些毫無知識內涵的惡俗童話,充斥著巫婆、王子、公主等毫無營養的劇情。但是小學生們就是喜歡讀這些故事,家長們只知道孩子讀書是好事,給孩子挑書的時候非常的馬虎。很多優秀的讀物,比如《三字經》《古今賢文》《弟子規》等,因為內容的乏味,缺乏故事性而不受學生的歡迎,這三本作為適合小學生的傳統讀物,理應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
市場上的一些傳統讀物的兒童版,則是概括的不夠詳細。拿《三國演義》為例,這本優秀的歷史演義小說,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非常的多,因而魚龍混雜,很多粗制濫造的版本被家長購買。這也導致了本來是精彩的小說,學生卻越讀越無趣。他們知道了有劉備、關羽、張飛、趙云等等的人物,卻連“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等名篇都無法復述。讀完一本兒童版的《三國演義》,很多小朋友卻依舊連三國是哪三國都不知道。種種現實,就需要我們小學語文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慢慢的將傳統文化滲透,幫助學生形成一個體系。
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我們并不是要求讓小學生背誦枯燥難懂的文言文。小學的語文課本,已經出現了很多古代詩歌,這些古代詩歌就是我們學生了解傳統,了解歷史的媒介。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已經接觸了大量的古代詩歌,有的同學甚至能背誦好多名詩,這對我們傳統文化的滲透是有利的。如:二年級的課文《英英學古詩》,雖然只是涉及到一首簡單的《靜夜思》,但這正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好機會。在課文里,對李白僅僅是一帶而過,而對我們老師來說,完全可以抓住對李白的人物介紹,讓二年級的小朋友跟著我們的思路,一起夢回盛唐。小朋友們喜歡英雄、王子,我們完全可以迎合他們的口味,李白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有著“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俠客風范,我們完全可以抓住這一點對李白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一個浪漫俠義的李白。同時,李白的生平事跡十分多彩,我們完全可以拿出一些跟學生分享,同時可以涉及到當時的開元盛世以及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
僅僅一首二年級的古詩,我們就可以利用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其余高年級的古詩就更加有切入點了,我們老師抓好古詩的教育,對小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低年級的語文課比較多,除了進行書本知識的教授,我們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部分時間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很多老師會讓學生閱讀,會給學生自主的時間進行閱讀。我認為,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主動接受能力不強,他們看書會被精彩的劇情吸引,但是很難有著深刻的記憶,難以產生情感的共鳴。
小學生喜歡聽故事,低年級的尤甚。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講什么故事呢?很多國外的經典童話都很好,但是不見得就比我們中國傳統的寓言和成語典故精彩。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成語故事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比如,在一節語文課上,我嘗試著給學生講《圍魏救趙》的故事。我并沒有直接講述,而是先由《田忌賽馬》的故事導入,讓孩子們認識聰明的孫臏,并且我告訴同學們,孫臏成了齊國的軍師,于是,小朋友們開始對軍師這一名詞有了初步印象。孫臏介紹好了,我又給小朋友們介紹了孫臏的對手龐涓。我還把孫臏龐涓的淵源和小朋友們做了初步介紹,并且孫臏是如何被龐涓陷害變成殘疾的我也進行了說明。很多小朋友們都對龐涓的行為感到憤怒,我適時進行教育,告訴小朋友們要做個心胸寬廣的人。
有了鋪墊以后,我才開始了《圍魏救趙》故事的講解,同學們一聽,對戰國時期的國家有了一定的概念,同時也被孫臏的智慧所折服,臉上都有著嘆服的表情。很多孩子們就問了,那龐涓這么壞最后死了嗎?我就又講了第二個故事,孫臏用了減灶的計謀除掉了龐涓,同學們聽后都大呼過癮,孫臏的形象瞬間在他們腦海中扎根了。又過了幾天,小朋友們又纏著我給他們講故事,這次我講了《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說諸葛亮后來成為了劉備的軍師。小朋友們瞬間就有反應了,說道:“老師,您前幾天講的孫臏就是個軍師。”我聽了后非常高興,可見,通過故事的講述,很多同學都記住了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軍師孫臏。我相信,通過我們對經典故事的加工講述,小朋友們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種子就會生根萌芽,小朋友心里面懷揣著一份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所應當要產生的積極影響。
當然,傳統文化滲透有很多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因材施教,挖掘出傳統文化的古典美,讓學生接受它,品嘗它,享受它,贊美它。只有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