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姜乃強
分類管理,民辦教育迎來發展新機遇
文|本刊記者 姜乃強
高收費、不規范、教學質量難保證,這是多年來人們對民辦教育的憂慮。1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及《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兩份配套文件同時發布,民辦教育是否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字,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10萬所,在校學生4825.47萬人。多年來,民辦教育的發展,彌補了公辦教育資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但同時,民辦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多問題。教育部副部長李曉紅坦言,現在的民辦教育沒有進行分類,民辦教育學校如何進行辦學定位,是營利還是非營利,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這次就是要破解這個難題。
《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民辦學校將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營利性民辦學校可以自主定價、由市場調節。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舉辦者不能取得辦學收益,辦學結余必須全部用于教育事業。營利性民辦學校可以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的結余依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處理。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舉辦者是否能拿收益,終止辦學時剩余財產能否進行分配。
在民辦學校分類細化的同時,已經開辦的民辦學校將何去何從?配套的《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對兩類學校“到哪里登記”“怎么登記”的問題做出規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現有民辦學校,選擇登記為非營利性學校的,依法修改學校章程,繼續辦學,履行新的登記手續;選擇登記為營利性民辦學校的,需在依法依規進行財務清算、財產權屬確認、繳納相關稅費等程序后,辦理新的辦學許可證,重新登記,繼續辦學。
如何避免營利性民辦學校“過度逐利”?圍繞此類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問題,《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就專業設置、課程開設、教材選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等做出明確規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即便是營利性的學校,也應堅持其公益性。總的要求就是要避免營利性學校的過度逐利,避免影響學生利益。營利性學校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導向,要始終把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放在首位。
《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對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實行差別化的扶持政策。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強調,這種“差別”針對的是學校,而非學生。對于營利性學校的扶持,其學生和非營利性學校享受同等的政策。對于非營利性學校的扶持,主要是在政府的補貼、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以及土地劃撥、稅費減免方面都可以享受相應的更優惠的扶持政策。
民辦學校有了營利和非營利之分,但義務教育階段的辦學不可以選擇“營利”。李曉紅坦言,對于義務教育,我們是不贊同、不主張有營利性的,義務教育是國家的國策,是必須保證的,不能營利。
伴隨文件的發布,民辦教育扶持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上日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謝煥忠介紹,教育部門將推動各地制定相關配套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分類改革,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