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魯木齊市第十六中學 張焱冰
學“陶”研“陶”,爭做教職工滿意的管理者
——寫在陶行知先生誕辰126周年之際
文|烏魯木齊市第十六中學 張焱冰

我了解陶行知是從選擇了讀師范開始,認識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從當老師開始,而踐行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則是從做校長開始的。
我開始在校長的崗位上履職是2014年的5月。
初次做校長,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如何做校長,如何辦學校,以怎樣的信念激勵自己,以怎樣的理念引領學校隊伍的思想,樹立怎樣的教育教學觀……都是很棘手的問題。
面對這一切,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在校長崗位上的第一個暑假,維修學校大門,我和管理團隊的同人將先生題寫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鐫刻在了學校大門的立柱上。從此,“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開始時時出現在我的嘴中、心中和行動中,成為我做好教育這項事業的內在動力,成為我教育教職員工要努力、要奉獻、要堅守的座右銘。
面對如何開展課堂教學、如何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等問題,我再次想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引領教師進行“教學做合一”課堂教學研究中,我對陶行知教育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知道了先生從“陶知行”到“陶行知”的緣由,理解了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辦學追求。這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辦學的目的、意義、內容、方法和載體。
可以說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給了我初次做校長的底氣和勇氣,讓我在新的征途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013年4月我到烏魯木齊市第十六中學擔任校長,真正開始努力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梳理十六中以往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學陶研陶要“外、內”兼修。于是,學校以六十年校慶為契機,設計修建了“行知苑”“書嵐苑”“秋實苑”。并且,在“行知苑”修建了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把“行知苑”旁邊的樓命名為行知樓,辦了校報《行知苑》等,在環境建設、文化建設中大力營造了“學陶”的濃厚氛圍。
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先生的書籍,尤其是張新平、陳學軍著的《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與實踐》等書,深刻地認識到,陶行知先生是出色的思想家、果敢的行動者,或者說,陶行知并非“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當前,新疆實施的“雙語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為“民漢合校”的校長,就要從“民漢合校”辦學中面臨的問題入手,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科學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解決的思路、策略和方法,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推動學校的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這一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為此,我們以課題研究為“內修”的抓手,引導一線民漢老師把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變為課題,積極申報課題,利用新疆陶行知研究會這一平臺和資源開展課題研究。通過科研撬動學校的變革,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近幾年我校多項課題在新疆陶行知研究會立項并順利結題,有效地推動了“民漢合校”的發展。2015年我校申報的課題《新疆“民漢合校”辦學實踐的研究》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立項為“十三五”重點課題,此課題,由同在烏魯木齊市團結路上的烏魯木齊市第十六中學、第一一六中學,烏魯木齊市第十小學共同開展研究,目前課題研究開展順利。
“學校管理是一種用人以治事的活動”,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用好“人”、做好“事”,成為教職工滿意的管理者呢?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管理思想去尋找答案,我認為是教育的情懷。
學校管理班子教育的情懷主要體現在“大度做人、大氣做事、大愛育人”上。
培育大度做人的教育情懷。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品行高尚的教育領導者,他一生嚴于律己、誠以待人,這啟示當今教育管理者,要努力培育大度做人的教育情懷。
對教育管理者而言,大度做人首先需要從修煉自己開始,要磨礪心智,修煉品行,誠實守信。牢記育人者先育己,管人者先管好自己;要善于學習,以身示范,嚴格要求自己;要嚴于用權,權要為民所用,利要為民所謀。
其次,大度做人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待人看物的情感態度上要有包容之心。教育管理者面對的是鮮活的師生,他們有各自成長的軌跡,有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和自己發展的起點,尤其是“民漢合校”各民族的師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其思維方式、價值追求都有明顯的差異,作為“民漢合校”的管理者更要有包容之心。
再次,大度做人要求管理者在待人接物的價值目標上要追求多元、欣賞多樣。唯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才能呵護生命的價值,才能喚醒師生內在的精神,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才可能培養出身心兩健、個性鮮明、全面發展的人。
第四,大度做人要求管理者在待人接物中要能容人容事。對己而言,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積極樂觀,要做到既能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也能和自己不喜歡甚至是對立面的人共處。對待他人上,要善于發現他人優點并欣賞他人;要善于和人溝通并換位思考,處理小事講風格,面對大事講原則;面對矛盾,要有方法,講策略,積極化解矛盾。
培育大氣做事的教育情懷。
陶行知先生說:“辦學治校要有大目的”,“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我們研究學問,非只為增加一點個人的幸福,目的總是要改造社會”。這是何等的大氣。
作為學校管理者,大氣做事首先要求要有一根筋做教育的“傻氣”。這種對教育的“傻氣”是一種忘我、一種無私、一種夢想。即這樣的一種教育情懷:做教育苦不苦?苦,但苦中有樂,我高興這樣苦著。做教育累不累?累,但我樂在其中,我享受到了工作中的幸福。管理“民漢合校”難不難?難,但我無怨無悔,因為這是我的追求。
其次,大氣做事要求教育管理者要站位高,眼界開闊。要站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高度去看教育;要認識到新疆的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在于“雙語教育”的推動,“民漢合校”的發展;要有與當今世界發展相匹配的教育視野,大處著眼,小初著手,工作中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既有宏觀的掌控力,又有微觀的解決辦法,努力培養具有現代文化素養的新疆人。
再次,大氣做事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為國家為中華民族,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天下興亡,我的責任”,面對問題不推諉,面對工作中的困難不等不靠,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以身作則,以身示范,成為愿做事、善做事、做成事的一面旗幟。
第四,大氣做事還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民主、協商、平等的領導取向,積極倡導民主精神,堅持“集體領導、個別醞釀、民主集中、會議決定”的議事原則,要放得下架子,聽得進不同意見;做事要公開透明,追求公平、公正,不謀私利。
培育大愛育人的教育情懷。
以愛為本,給陶行知從事教育領導和管理事業注入了綿綿不息的動力。他要求學校管理者萬萬“不可擺出做官的態度,事事要和學生同甘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里面去”。“愛面天下”就是先生治學的最好寫照。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就要培育大愛育人的教育情懷。
大愛育人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其次,大愛育人要求教育管理者要甘愿做學生成長的人梯。要俯下身來,做學生的朋友,與他們一起體會生活中、學習中的酸甜苦辣,為他們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和困難,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要努力構建適合每個學生的學校課程,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
再次,大愛育人要求教育管理者甘愿做各民族教師進步的人梯。要平易近人,樂于幫助教職工解決生活、家庭、工作中的困難;要努力創造條件,為他們的發展搭建平臺,提供機會,讓他們在成長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幸福;要以身示范,民主管理,不追逐個人的名利得失,愿意給教職工更多的機會,不和教職工爭利益。
第四,大愛育人要求教育管理者甘愿做領導班子工作的人梯。管理團隊的成員的能力各有所長,雖有分工,但工作中更多的是合作,追求的是1+1>2的效果。管理層成員間要相互交流、學習、支持,共同提高;共同承擔責任和風險,共同破解學校發展中的難題;積極主動奉獻,不計個人得失,換位思考,主動溝通,找出最佳方案,推動學校發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將繼續學習、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爭創教職工滿意的管理者,努力辦優質的“民漢合校”,為新疆的長治久安、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