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隨文識字的“命脈”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八都小學 費惠珍
最近幾年我們學校低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在識字教學中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實踐下來,我們通過使用“隨文識字”教學的實驗班和“集中識字”教學的對照班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學生更喜歡,效果更好。那么,怎樣才能讓小學低年級的老師有滋有味地上好以識字為重點的閱讀教學課,才能實現(xiàn)隨文識字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呢?下面具體談談我們的做法:
隨文識字先從讀準字音開始,我們從“讀課題——初讀課文——再讀課文——鞏固練習”幾個環(huán)節(jié)來識記字音,鞏固字音,將識字的教學任務分散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過程中。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的老師精心設計有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喜歡識字,主動識字。蘇教版教材中有四會字和二會字的認讀要求,我們課題組的教師采用隨課文分散識字的方法,讓孩子們把二會字和四會字分散到兩課時中來識記字音,減輕學生識字的負擔,
例如在教二年級上冊《歡樂的潑水節(jié)》時,一開始我就出示西雙版納的圖片配著《月光下的鳳尾竹》的音樂相機敘述:老師去年到云南去旅游,拍了很多美麗的照片,出示圖片,告訴學生這里四季如春,有高大濃綠的椰樹,有別具風情的竹樓,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PPT地圖上點出“西雙版納”,指名學生讀,相機讀準“版”和“納”的字音,提醒學生“納”的聲母是“n”;接著告訴學生西雙版納居住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其中有一個民族,那里的人勤勞善良,能歌善舞,這個民族叫“傣族”,讓學生讀準“傣族”這兩個字。每年四月上旬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花會開放,出示詞語“鳳凰花”,指名讀后相機提醒學生,“鳳凰”這兩個字都是后鼻音,再指名呼喚一下它的名字,讀準字音。聽到你們的呼喚,鳳凰花盛開了,出示鳳凰花的圖片,指導朗讀短語“火紅的鳳凰花瓣”,把隨文識記的生字放到短語中,讓學生再次和生字“鳳、凰、瓣”接觸,最后開火車讓學生一起美美地讀準這個詞,最后讓學生把帶有生字的詞語送回第一小節(jié)中讀通。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在伴隨著音樂,聽著老師的講述,欣賞著西雙版納的圖片中不知不覺地讀準了“版、納、傣、鳳 、凰、瓣”等字的音。在上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時,在課末我設計了兩個鞏固的練習,一是開火車讀不帶拼音的生字,二是出示故事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把相關的生字口頭填入:青蛙和想看大海,(蒼)鷹說要(登)上高山才能看到,松鼠幫助青蛙一(級)一(級)地跳上山頂,大海終于(展)現(xiàn)在它們眼前了。此處去掉拼音后把所學的生字讓學生口頭填入,孩子們對生字的讀音又進行了一次鞏固。
我們在隨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有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握隨文識記字音的梯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提高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
在“隨文記字形”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把識字的任務貫穿于讀文、讀好課文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進行隨文識字,努力做到在讀通詞語中識字形,在讀通課文中識字形,在讀好課文中記字形,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最后把生字詞語送到文中幫助學生鞏固識記字形。
執(zhí)教蘇教版二下《猴子種果樹》這個故事時,在指導學生認讀“澆”的字形時,先出示帶有“澆”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接著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說說什么時候用到過這個“澆”字。指一名學生上臺做做“澆”的動作,同時及時滲透常用的識字方法:加偏旁(“堯”加三點水)、換偏旁(“繞”的絞絲旁改成三點水就是“澆”),在“澆”、“燒”和“繞”的辨析中,從偏旁入手,通過編順口熘的方式幫助學生形象記憶:用水“澆”,用火“燒”,用線“繞”,學生誦讀兒歌后,接著通過快速游戲,讓學生強化三個字在音、形、意上的辨析,讓學生把形近字“燒、繞、澆”填在兒歌中,幫助學生牢記、會用生字。這樣的識字教學生動有趣,扎實有效。
又如在教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鮮花和星星》這一課時,在學生初通課文后,我結合學習“滿地的鮮花”,出示“滿”,學生用部件分析法識記,然后全班學生默視三秒鐘,進行書空;學完滿,馬上引出“朵”,教師板書 ,讓學生比一比“朵”和“幾”兩個字像的地方,然后,教師進一步指出“花瓣上不長刺”進一步形象的強調“幾”部,沒有鉤這一特點。我在指導學生隨文識記“看”的字形時,先出示古文字“”,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字,老師示范把手放在眼睛的上面做“找”的動作,學生模仿,接著讓學生根據(jù)古文字和動作學生猜出是“看”,最后讓學生比較古文字“”和“看”。在教學“顆”時,先出示“頁”,接著老師小結:這個頁原來表示小孩的頭,小小的,圓圓的。最后,出示“顆”,老師再小結:現(xiàn)在帶“頁”部的“顆”就表示小小的,圓圓的事物,讓學生組一個詞。比較“顆”與“棵”,學生從偏旁入手,區(qū)分詞義,老師說帶“kē”的句子,全體學生伸手指選擇。這樣在識字課堂中孩子始終在積極地動腦,快樂地識字,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一共識記了本課中容易寫錯的“滿”“朵” “看”“顆”四個字的字形,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又有效。
在隨文了解字義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是孤立地學習字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理解出字詞的意思,雖然有時候不能完全表達正確,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做做動作、猜一猜、運用運用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字(詞)義。
在執(zhí)教《青蛙看海》時,出示第一小節(jié)指名學生讀后,在指導學生了解“蒼”的意思時,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接著讓學生自己組詞,老師相機出示“蒼天、蒼松、白發(fā)蒼蒼”三幅圖片和詞語,讓學生選擇相應的圖片和詞語一一對應起來,學生在圖和文連一連的過程中理解意思就水到渠成了。在執(zhí)教《歡樂的潑水節(jié)》時,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傣族人民潑水的情景?指名回答后PPT出示帶有“互相”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后,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互相”這個詞語時,先出示“互相潑水”這個短語,讓學生看互相潑水的視頻,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互相潑水的場景,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平時的生活中會互相干什么,學生會說:同學們遇到了困難,你幫助我,我?guī)椭悖@叫做互相幫助,“互相追趕”“互相提建議”“互相鼓勵”等。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思維瞬間打開,學生在看看想想說說中了解了“互相”的意思,又進行了語言訓練,真是一舉兩得。
在學《烏鴉喝水》時,文中的“漸漸”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先讓學生讀一讀帶有“漸漸”的句子,先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意思,課堂上學生說不出時,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個瓶口很小的瓶子,讓一位學生上講臺演示,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老師同步講述水慢慢升高的過程,我讓學生邊讀邊想畫面,他們在看演示的過程中掌握了“漸漸升高”就是一個慢慢升高的過程。學生了解詞語的意思后,我又設計一個言語訓練來鞏固,讓學生用“漸漸”練習說話。先出示范例:春天到了,天氣漸漸暖和了。接著讓學生想一想,一下子說了很多句子:早晨,太陽漸漸地升起來了;春天到了,天氣漸漸暖和了。到了晚上,馬路上的人漸漸少了。雨漸漸地大起來了。小樹漸漸長粗了。我漸漸長大了。天漸漸地黑了……學生能靈活運用了!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我們堅信只要遵循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漢字的規(guī)律,進行有趣的設計、扎實的“認讀”和靈動的方法,學生會更喜歡“隨文識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