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初級中學 馬如永
從教材中探究初中作文寫作技巧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初級中學 馬如永
教材給我們提供的不僅是文字知識,閱讀資料,它更是我們提高寫作能力,掌握寫作技巧的良師益友。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教材 初中 作文 寫作
寫作是貫串于小學、初中和高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寫作對于學生良好性格養成和鍛煉文字語言表達能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對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過程中即將步入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時刻。我們在培養寫作能力的過程中總是會想盡各種方法去尋找素材或者鍛煉文筆,卻往往忽視了我們身邊最重要的一位老師,這便是我們的教學教材,教材給我們提供的不僅是文字知識,閱讀資料,它更是我們提高寫作能力,掌握寫作技巧的良師益友,成為我們在學習生涯中寫作道路上的一座燈塔。
文章結構便是我們的整體寫作思路,寫作思路的清晰與否也都全面的體現在我們的文章結構上,因此掌握運用適當合理的文章結構寫作技巧成為了攻克寫作難關的第一把鑰匙。分析教材中的文章結構,不僅幫我們理清了教材的文章思路,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方法,也為我們以后自身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開課以后,我先讓學生們自己自由朗讀了這篇文章,通過朗讀和之后的分小組合作,讓學生們概括了文章的每段大意并先自己劃分了一下文章的層次結構,小組之間通過交流合作,求同存異,最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為大家講解對文章結構的劃分,最后我作為總結,為學生了合理分析了《背影》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經過分析,我們總結出該篇文章總共可以大致劃分為3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開篇點題,思念父親,點出“背影”;第二大部分則是通過回憶往事,講述車站離別的情景,表現父愛;第三部分則是寫別后思念,再次思念父親,懷念“背影”,與開篇形成了完美的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文章思路也都清晰明了的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學習完此課后,我便讓學生們依照此結構并且以自己熟悉的一個“背影”為題寫作一篇文章,鞏固一下課上所學。
通過這次課程,首先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析文章結構,學生們只有在自己親身實踐后才能更加體會合理選擇和安排文章結構,形成文字大綱,會使我們的寫作事半功倍,認識到我們的書本便是我們的老師,從中汲取更多的寫作營養,不要再去舍近求遠,多走許多彎路。
大多數的文章寫作都是來自于我們自身的切實感受和看法,尤其對于初中生而言,處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紀,而這時恰恰是學生能好好宣泄自身感受和體會的時候,結合教材,讓學生們從教材中學習,在寫作中有效地結合抒情和議論,使文章寫作更有耐讀性,寫作內容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在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一文中,我通過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為學生們導入課題,并且為學生們顯示了許多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們從圖片中先來感受一下蘇州園林的魅力,圖片景色與文章中優美的文字相結合,讓學生們能更好的與作者有一個間接的感同身受,這樣學生們更能體會作者文字中的情感。在第五段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先對蘇州園林的樹木展開了議論“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在段中的最后一句作者便直抒胸臆,“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通過一段一段的精讀,學生們也對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技巧有了一個更深的理解。
其實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技巧在許多文章中都可以見到,從教材的精品文章中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會合理的將抒情和議論內容相結合,不能只是空泛地只是大段議論或者大篇幅的描寫感受,只有將兩者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文章寫作更加鮮活立體,有血有肉,融入自己的看法,文章才會更有深度和辨識度。
聯想并不同于我們經常說到的想象,聯想于想象之外更重要的是事物之間的聯系,有了這種聯系,我們在寫作過程中便不再只局限于事物本身的描寫描述,通過聯想,我們可以從事物出發找到更多的線索,這樣既豐富了我們的寫作內容,也提升了我們的寫作空間,提高了寫作效率。
在茅盾的《白楊禮贊》一文中,我先讓學生從自己的名字出發看能聯想到什么樹木,這時學生們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大家也都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說“我姓楊”便聯想到了耐干旱風沙的胡楊樹,有的學生說“我的名字里有一個松字”便聯想到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钡乃蓸涞鹊?,經過一番互動,我們開始了這篇“白楊禮贊”的學習,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著,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由此我們可以明確的看這篇文章明寫樹,實際是寫人,由樹及人,托義于物,“白楊禮贊”是具有濃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蘊涵著詩一樣的情愫,使一個客觀的事物——白楊樹,在精湛的藝術描寫中賦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揭示了白楊樹所象征的當時抗日軍民的頑強意志和斗爭精神。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我為學生們也相應的布置了一篇托義于物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聯想,讓文章更具色彩。
通過與學生們的互動,讓學生們對聯想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對教材的學習,看作者是如何聯想,如何托義于物,如何塑造如白楊樹一般擁有頑強意志和斗爭精神的抗日軍民,課后讓學生練習通過聯想寫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文章寫作更加豐滿,內容更有深度和象征性。
由此可見,教材作為學生身邊最得力的寫作老師,在無形之中發揮著自身巨大的價值,而教學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去發現這些隱藏的財富,從教材中總結摸索寫作技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理解,體會,深入,從而提升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寫作基石,從教材中能夠總結出來的寫作技巧遠不止這些,但是如果能有效地運用這幾個技巧,完善文章結構,注重寫作手法,運用合理的聯想使寫作內容更加豐富,也是會對我們的寫作水平產生巨大的幫助,有利于學生寫作層次的進一步提高,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讓寫作成為學生的長處而不是短板,這樣學生不僅會對寫作有激情,對于學科的學習也會有更大的動力,在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中也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