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師
(中共馬鞍山市委黨校 科研處,安徽 馬鞍山 243011)
馬鞍山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研究
萬 師
(中共馬鞍山市委黨校 科研處,安徽 馬鞍山 243011)
馬鞍山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以民主法治為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著宣傳不到位、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農村法治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需要從創新宣傳方式、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注重農村社區法治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法治基礎建設等做起,搞好新型農村社區民主法治建設,為馬鞍山市“十三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的目標積極努力。
新型農村社區; 民主;法治;發展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階段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促進公共服務體系的均衡發展。法治建設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保證之一,從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角度去重新認識當前馬鞍山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從而更好地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在健康的軌道上發展。
從2004年開始,馬鞍山市先后有4個村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榮譽稱號,即當涂縣唐南鎮興永村(2004年第一屆),雨山區佳山鄉蘆場村(2008年第三屆),和縣善后鎮早林村(2012年第五屆),花山區塘西街道團結村(2014年第六屆)。還有22個村被授予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榮譽稱號。目前,馬鞍山市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作為抓手,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1 改善黨的領導,增強村級干部治理水平
在新形勢下,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堅強領導,是農村工作沿著正確軌道上運行的強有力的保證。馬鞍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在改善黨的領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例如,雨山區佳山鄉蘆場村、當涂縣黃池鎮勞動村,設立了黨代表工作室,駐室的黨代表參與調解村民的矛盾與糾紛,引導黨員與村民互幫互帶,共同致富。和縣善后鎮早林村黨組織實施“三抓一保”制度,即抓人、抓事、抓機制、保紀律。既確保了黨對農村法治工作的領導,也促進了村干部治理水平。具體做法是:抓人,就是抓村級干部隊伍,著重抓村干部隊伍建設,創新特色服務;抓村黨員隊伍建設,凝聚黨的戰斗力,帶頭遵紀守法;抓農村管理工作,配好村民組長,提供優質服務。抓事,即在村居干部專業化的前提下,樹立村級干部擔當責任與大局意識,想干事,干好事,做實事。抓機制,重點抓服務機制建設,即“面對面服務”(黨員、村干部不定期入戶與村民交流,當面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線連線服務”(制作“便民聯系卡”,開辟“綠色通道”,設立咨詢臺,解疑答難)、“手牽手服務”。保紀律,就是實行“雙約機制”,約束“官”(村干部)和約束“民”(村民),增進了團結,改善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風,調動了群眾遵紀守法的主動性。
1.2 增強法治教育,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質
馬鞍山民主法治示范村制定法治教育工作計劃,設立法治講堂,建立法治書屋,組織村法治宣傳組,邀請司法所、律師對村民開展法治授課,幫助村民利用法律進行維權活動。佳山鄉蘆場村積極開展對村民的法治教育工作,他們在房屋拆遷過程中,將自編的《濱江蘆場城中村改造項目征收補償安置政策匯編》小冊子,由村干部主動送上門,做到家家收到、戶戶簽名,讓全體村民了解與征遷有關的法律法規。這不僅使村民有知情權,也讓村民能行使監督權,了解監督征遷的全過程,保證了該村依法征遷、文明征遷。另外,一些村還利用村級夜校的形式,將村民組織起來,聘請老師,對他們進行農業知識與技術的普及,提高村民的農業技術,還加強法治學習,增加村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由此可知,既有利于改善干群關系,也有利于農村的社會穩定。花山區塘西街道團結村推行“法律援助卡”制度,對法律援助對象在刑事、民事等方面提供法律援助。他們還開展“法進家庭”活動,使村民成為“法律明白人”。
1.3 建章立制,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
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將村民的行為約束在規范內,“這是涉及村風民俗、社會公德、公共秩序、遵紀守法和社會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規定。”[1]61因此,這些《村規民約》雖然內容各異,但它們的宗旨是相同的,村民法制意識并不是村民在現實生活中自覺形成,這需要社會引導,也需要一系列制度的約束,更需要在道德自律的基礎上,一定的條條框框的規范。當涂縣黃池鎮勞動村,將他們的《村規民約》編成了“三字經”,讓村民傳唱,使之成為該村的社歌,既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也促進了村民遵紀守法。該村在抓村規民約建立的同時,改進了村務管理方式,成立了村民理事會,規范村紅白喜事的管理,將村公共禮堂提供給村民辦理紅白喜事,得到了村民積極響應,保障了村容村貌。因此,“基層直接民主原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基層民主,即村民群眾自主管理公共事務的范疇是農村基層的村。二是直接民主,即由村民群眾直接參與和決定本村的公共事務。”[1]62通過村民積極參與活動,體現了我國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從而突出了民主法治建設的群眾性基礎。
1.4 擴大了基層民主,強化了村民的法律監督能力
“從一般意義上說,民主指人民作為社會主人享有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以及實現這一權利的機制。在實際運作中,民主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家層面,即通常所說的國家形態的民主;二是基層社會層面,即通常所說的非國家形態的民主。”[1]2因此,村民自治就是基層的社會民主形式,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實現這種形式民主,就需要發揮村民的積極性。村民工作千頭萬緒,牽涉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千家萬戶,如何在村民工作中做到既要秉公執法,又要維護廣大村民的切身利益,既需要村民的參與,更需要村民的監督。村聘請兩個黨外民主監督員作為民主代表對村內事務進行監督,保證了村民權利的形式符合法律規范。同時,馬鞍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兩委干部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嚴格依法治村,對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立項、承包方案、經費籌集等活動都依法開展,使各項經濟活動與法有據,保證了經濟發展的法治性。比如,當涂縣塘鎮興永村嚴格依法治村,以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也迎來了村級經濟繁榮。由于村級管理更加科學與規范,村民對村級工作既積極參與,將它看作自己的工作,同時,還從村民整體利益出發,強化監督,既擴大了村級工作公開、透明,也有利于村民的監督。
推動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既是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載體,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機整體。馬鞍山市農村民主法治建設,還面臨4個方面挑戰。
2.1 宣傳方式需要完善
宣傳教育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對那些知識水平較差的村民來說,更是一種學習法律,提高自我保護的有效手段。但是,馬鞍山市在宣傳方面的偏差主要有:一是送法下鄉效果不明顯。這些年,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都組織的不同形式送法下鄉活動,它們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組織法學人士到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宣傳活動,但對村民的效果不大,村民們多數還是對一些法律知識一知半解。二是法治宣傳缺乏活力。法治宣傳形式比較單一,它給村民的印象只是作報告,發宣傳小冊子,很難引起村民學法的積極性。由于多年不斷重復這些單一動作,引起村民的反感,提高不了村民的熱情,造成宣傳的被動局面產生。三是普法的方法比較單調。由于法律法規術語比較難懂,普法時間比較短,受場所與時間限制,村民難以學好相關法律法規。四是村民學習普法內容有難度。普法人士雖然盡可能對宣傳的法律知識進行詳細講解,但是,他們使用的方法與村民知識結構相脫節,村民也難以接受他們所講授的內容。
2.2 村民積極性難以提高
一是法制教育氛圍不濃。目前,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剩下老弱婦小,不是在學校上學,就是在家事情多,無法脫身,再加上他們多數文化程度不高,參加一兩次,可能是由于聽不懂,下次就不想參加,這也是造成參加人數少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本課題組調查中了解到,部分村民對法制建設缺乏熱情,他們對農村的民主法治建設缺乏足夠的了解,或者他們對這項活動不感興趣,缺少主動精神,造成了開展活動只是少數積極分子參加,其他村民參與非常少,導致法制宣傳等活動開展缺少氣氛,所起效果不明顯,這樣就造成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這就造成村民對法律法規理解困難,參與學法有為難情緒。三是村民不易集中。村民法治意識淡薄,加之一些自然村拆遷后,村民居住不集中,集中開展民主法治活動就非常困難,由于村民自治氛圍沒有形成,導致他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2.3 農村法治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一是碎片化管理突出。農村社區的事務歸民政局管,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歸司法局負責,農村兩委選舉歸組織部統轄。這樣交叉管理,多頭負責,自然職責劃分不明,難以管理到位。二是法治宣傳硬件比較缺乏。主要依靠宣傳欄、墻報、拉橫幅進行宣傳,大多數情況下對村民進行法治教育依賴講座形式,由于沒有好的硬件投入,形式單一,因此,作用難以發揮。三是從事法治教育的人才缺乏。目前,由于對農村法治教育人才工作上、生活上的問題解決不好,導致他們工作不安心。法治教育人才的不足,對法治教育產生不利影響。四是普法資金短缺。馬鞍山市不少村級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落后,他們自身發展就比較困難,很難拿出寬裕的資金來進行普法宣傳。
2.4 村級干部法治水平需要提高
一是法治管理難度加大。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識的增強,村干部處理村級糾紛的難度逐步增大,他們迫切要求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二是法律培訓機會較少。村干部的培訓機會有所增加,但全體村干部全員培訓機會不多,集中培訓法律知識的機會更少。三是法律知識更新不及時。村干部平時也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但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急于知識的更新,由于得不到應有的培訓,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四是缺乏相互交流平臺。村干部由于分布地區廣,相互交往的機會很少,只有將他們組織起來,集中培訓,才能為他們相互交流創造平臺。
馬鞍山市農村社區在法治方面為了建設好法治馬鞍山,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它對我們啟示有4個方面。
3.1 創新宣傳方式,加大普法力度
普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常抓不懈,才能產生一定效果。因此,一要增強送法下鄉的實效性。送法下鄉,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村民的法治水平。長期以來,人們只是將送法下鄉作為一項任務去完成,只要形式達到就可以了,可能很少考慮它的實際效果,也沒有認真去想一想它真正起到多大作用。因此,對送法下鄉,應該認真加以研究,進行實際調查,采取一些村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和方法,真正發揮送法下鄉的應有之義。送法下鄉以后,再通過村干部反饋村民對送法下鄉的反響,減少送法下鄉的盲目性。二是創新普法形式。將普法宣傳與傳統節日結合起來,采用歌舞劇的形式,讓村民在輕松愉快中陶醉在法律氛圍中。比如將村民身邊的案例編成劇本,讓村民參與演出,通過現場演出,向村民傳送法律知識,增強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三是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普法方式。從少年兒童特點出發,通過做游戲的方式,提高他們對法律的感性認識,樹立從小遵法的理念。針對老年人,結合農村養老、醫療保障,解決他們的疑惑。針對農村婦女,可以組織他們學習婚姻法、計劃生育等法律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發揮村干部宣傳的優勢,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普法工作與村干部互相配合,更新普法思路,尋找新的普法方式,讓普法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五是創建普法微信群,開展普法教育。以村民小組為單元,由村民小組長建立微信群,將學法內容上傳到微信群中,村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村民小組長督促檢查,促進村民自覺學法。
3.2 培養村民學法興趣,提高法治意識
“學習是詞典里最重要,也最容易誤解的單詞之一。它意味著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完完全全關注學習者的需求;提供學習者能夠根據他們自身的學習方式和需求進行學習的工具和技術。學習不是傳授,也不是培訓,更不是狹隘的教學意義上的教育。”[2]首先,提高村民學法熱情。村民自覺遵紀守法的前提條件,就是他們要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如何提高村民的學法熱情?本課題組建議,對參加學習的村民進行一定形式的精神與物質獎勵,這種獎勵可以采取專欄表彰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廣播表揚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印發宣傳材料的形式,讓全體村民都知道,起到促進先進的作用,以激發他們學法懂法的積極性。其次,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開展法制教育競賽活動,評選學法遵法守法積極分子,進行表彰,樹立榜樣,帶動村民積極學法遵法守法。同時,讓村民參與民事調解活動,在調解過程中,既學到法律知識,又提高了法治意識。再次,推動村民主動學法積極性。村民的法律知識的具備,是法治社會堅強保障。因此,村民法治水平的提升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村民法治水平的提高,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因此,鼓勵村民學法積極性,就很有必要。村級干部必須調動村民學習興趣,從實際中學習,從身邊發生的案件去學習,既要總結經驗,又要吸取教訓,遵紀守法。
3.3 增加實際投入,完善農村法治服務體系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以民主法治作為主要內容,就必須完善農村法治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集中統一管理。針對多頭管理問題,集中由司法局統一管理,便于重點的突出,工作的開展。當然,厘清概念是深入學法的前提與基礎,也是貫徹相關法律的保證。因此,只有明確了概念,就能夠更好理解如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才能更好地搞好法治建設,保護村民的合法利益。二是加強法治教育硬件建設。結合農村道路的整治,在路邊設立法治宣傳標語牌(墻),以此來宣傳法律知識,讓村民時時受到法律的熏陶,事事用身邊法律去對照,起到警示教育作用。結合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培養村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留意學習法律知識,在網絡交流中應用法律,在日常活動中學會使用法律。三是留住法治宣傳人才。為專門法治人才解決生活上困難,提供工作上的方便,讓他們真正愿意留在農村,堅守農村,做好法治教育工作。
3.4 注重基層法治建設,增強對村干部的法治水平培訓
村干部是我國農村的寶貴財富,他們既是農村的治理者,也是農村的服務者。一是培養村干部應對問題的能力。村干部向村民宣傳的是法律法規,堅守的是遵紀守法。面對村民法治水平的提高,他們需要懂法,依法辦事,更需要處理問題能力的提升,因此,就有必要將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專業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法治水平,更好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需要。二是培訓形式力求創新。由司法局組織,安排村干部輪流進行培訓,時間至少在1個月,以增加村干部法治水平。培訓形式可以采取網絡授課的形式,村干部根據自己時間情況,上網注冊學習,由學習平臺解決他們的疑惑。三是及時更新法律知識結構。網上學習,要及時輔導村干部學習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了解最高法院新作出的司法解釋,增加應變問題的能力。四是集中交流討論。村干部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以專題的形式集中起來展開討論,或者交流農村治理的得失,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法治水平,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1]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2] 若曼·朗沃斯.終身學習在行動:21世紀的教育變革[M].沈若慧,湯杰琴,魯毓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12-13.
責任編輯:沈宏梅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NewRuralCommunityinMaanshan
WAN Shi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Maan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Maanshan 243011, China)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Maanshan, taking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s the starting point,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adequate publicity, low enthusiasm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unimproved rural legal service system and so on, which requires us to innovate propaganda,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rural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n new rural communities, trying to realize the overall goal of Maansha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13th Five-Year” period.
new rural community; democracy; rule of law; development
D621
A
1009-3907(2017)11-0098-04
2017-05-17
安徽全省黨校系統重點課題(QS201642);安徽馬鞍山市委黨校重點課題(MASDX201608)
萬師(1965-),男,安徽無為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明與法治建設研究及農村社區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