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曉婷
三角形“作高”的教學研究與啟示
文|周曉婷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目前在一些課堂中存在的單一、他主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四年級下冊的《教師教學用書》P81中指出:“在鈍角三角形兩條短邊上作的高在三角形外,學生比較難理解,在小學階段不作要求。”對于這個難點,教材降低了要求,到底要不要教三角形短邊上的高?帶著這個疑問,筆者仔細研讀后續教材,發現了五上教材中的《多邊形的面積》。
如果孩子們對鈍角三角形短邊上的高一無所知,這樣的題又該如何應對呢?于是與一些有經驗的數學老師進行探討后,達成了共識:認識各類三角形的高,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形成鈍角三角形短邊上高的一種圖像表征,作圖不作要求。
為了更準確地找到學習“高”困難的癥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筆者進行了前測和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在沒有教的前提下,92%的學生能畫出銳角三角形的高;57%的學生能找到直角三角形的高(其中34%以長邊為底);43%的學生找到了鈍角三角形長邊上的高(短邊上的高,無人知曉)。在學三角形高之前,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高。因此,筆者發現了學生對高的兩個誤解。
誤解1:邊是不可以延長的。學生普遍認為,畫點到直線的距離,直線是可以延長的。但平行四邊形的邊是線段,是不可以延長的。同時這樣的想法,制約著對鈍角三角形短邊上高的認識。
誤解2:高必須在圖形內。絕大部分圖形的高,都在該圖形內,這讓學生對“高”的概念本質理解有偏差,“高”成為圖形中的一部分,存在于這個圖形里。其實高只是長度,表示該圖形高度的線段長度,因此線段的位置是可以變化。
對“三角形的高”,學生似乎已經“知道”了,但又很模糊。教師要做的,就是抓住學生的“知道”,糾正誤解,為教學找到有力的支點。
第一,關注認知規律,促成概念內化。改變傳統的畫高教學,先感知各類三角形的高——找共性,理解高——獨立嘗試畫高。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同時在畫高的過程中,述說作高過程,逐步清晰“頂點”與“對邊”的關系。
第二,尊重認知經驗,把握教學起點。教學就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逐步突破新知識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從學生畫點C到直線的AB距離——C點移動形成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分割平行四邊形的一半,認識銳角三角形的高,理解高的概念。通過一系列的變化,讓新舊知識融為一體,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化難為易。同時,只有在生活經驗中認識和提煉概念知識,才能讓數學學習有根可循,彰顯其應用的價值。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將一塊三角形木板推進房門,能推進去嗎?在解決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出了同一個三角形,底不同高也會不同。對“高”獲得更加全面和豐富的認識,從而為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本質屬性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第三,動態過程,感悟方法。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通過點C的移動,讓學生經歷從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高的位置變化以及聯系,這樣豐富的表象,為畫出鈍角三角形短邊上的高提供充分的感性基礎,成為學生感悟作高方法的重要依據。課中沒有對鈍角三角形的作高進行教學,只是讓孩子們進行了感受。課后,對班級中的孩子進行了后測。結果表明:53.5%的孩子已經能畫對鈍角三角形短邊上的高;100%的孩子能在平行線間,找到高相等的三角形;找高相等的三角形,一組95.3%,兩組及以上46.2%。
幾何概念中的作圖教學,并不是一種技能教學,而是概念外顯或概念的應用過程。讓學生在豐富的高的圖像表征,理解高的概念,感悟作高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明顯優于機械地教學作高的方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