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龍 張 萍
網絡教研:從“虛擬”走向“真實”的創意研修變革*
吳昌龍1張 萍2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信息技術革命要求教育工作者通過對各種有效信息進行接受、提取與整合,進而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受時空以及各種因素的制約,傳統的教研與培訓活動已經無法滿足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要求,教研與培訓方式必須再次尋求新的突破。本課題立足于網絡教研的具體形式,關注教師在網絡教研中的專業成長。
網絡教研;專業發展;域場環境;文化心理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受時間、空間、經費等條件的限制,要對廣大教師進行有效、及時的培訓和指導就顯得捉襟見肘。傳統的點對點、面對面、現場的、小規模的物理形態的教研與培訓活動已經無法滿足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要求,尋求新的教研與培訓方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依托網絡教研平臺,圍繞特定主題,運用網絡對話平臺展開的探討和交流活動,有利于利用網絡幫助教師交流思想、切磋技藝、增進感情,對教師專業成長能夠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網絡教研是一種基于網絡平臺而展開教研活動的教研新方式。就目前各種網絡教研平臺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網絡教育論壇。
網絡論壇又稱BBS,是用計算機及軟件建立的一種電子數據庫,用戶可以自由訪問并發表評論。根據不同的交流內容劃分:如研究教材、備課、教學、家長交流與讀書交流的“鳳凰語文論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為全國教師和學生搭建的教與學交流的溝通平臺“人教論壇”;以小見大探討教育問題的“K12教育論壇”;武漢最大的家長、教師、學生交流論壇“家長100論壇”;學歷進修的最大平臺“自考365論壇”……如今的教育類論壇數以萬計,數不勝數。教育論壇以發帖和跟帖為主要互動方式,在“發”與“跟”之間進行交流。
目前來看,網絡論壇通過網友的各抒己見能夠使一些教育教學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與反思,也能夠參與討論和圍觀的人受益。但是網絡論壇并沒有極強的約束性。盡管論壇由版主負責管理,但活動開展中,發帖與跟帖在時間及時性、內容貼切性依然顯得十分松散,沒有嚴格的約束形式。
2.QQ教研群。
QQ教研群相比較網絡教研論壇具有更為突出的區域性、專業性和互補性。
區域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建群者(群主)與群管理員的身份上,這一管理團隊一般由區域性分管業務的教研員所建設并管理。如“阜陽市小學語文教研”由安徽省阜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語文教研員周鵬老師所創建,其運營管理團隊由阜陽市縣區教研員以及學校校級領導組成。河南省商丘市語文教研員李斬棘老師建設了“商丘小語研修群”,河北省滄州市教研員張東興老師建設了“滄州小學語文教研群”等等。區域性教研群生發于地方性教育教學的土壤之中,在深刻把握當地教育科研現狀的基礎上展開具有針對性的研修活動,這對于促進區域性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專業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教師業務發展的專業特點,突出專業引領的價值取向。目前這一類教研群主要由教育期刊社建設與管理。由于雜志辦刊級別、類別不一,研修群所開展的教研活動也各有差別。有探討學科類的研修群、有探討班主任建設的研修群、有探討學校管理的研修群、有探討教師專業發展的研修群等等。盡管類別龐雜,但都突出了教師發展的專業性。
互補性的研修群體現了理念與實踐的互補。如集美大學金文偉教授從小學科學識字課題研究出發建設“福建省小語會課題組”,以課題為抓手,在福建省內各實驗學校開展識字教學,實現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的零距離教研。四川師范大學李華平教授從當下語文教學正道,建設了“正道語文群”,李教授博文中寫道:“兩個月的努力贏得了老師們的芳心。有老師說牽掛這個群,牽掛群里的爭論,牽掛群里的指引,牽掛這個群里相識不相識的朋友,牽掛群里語文的正道精神。”西南大學于澤元教授與重慶一線教師開展的“整合閱讀的研究”互補性研修教研群,開辟了閱讀教學研究的新方向……QQ教研群逐漸成為教研活動的主要研修平臺。
3.微信公眾號及其他。
除網絡論壇和QQ教研群之外,還有很多APP軟件運用到網絡研修中去。如微信公眾號、51VV視頻工具、易企秀、美篇、問卷星等。可以說每一種APP軟件都能發揮其強大功能。任何一個從事教育行業的團體或個人都可以使用這些APP平臺,并可以通過發揮其推送功能,實現推送資源(文章、圖片、視頻等)的共享;發揮調研功能,實現數據的自動收集與分析;發揮賽事功能,實現在線報名;發揮培訓功能,實現網絡在線學習……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會有更多的APP軟件被應用到網絡教研活動中去,進而為教師專業發展助力。
“一切物的存在都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網絡平臺的遴選與建設都是要因人而存在,從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出發,依托網絡平臺,構建新型的網絡研修共同體。盡管所采用網絡平臺存在差別,但在網絡研修團隊建設與運行中都存在共同原則。這主要是由網絡開放性、信息集成性的特點而決定的。
網絡研修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個人人可以自由發聲的場,它有極強的場域效應。在這個場域里,人人可以隨時發聲,并且可以發不同的聲。這種聲音有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信息可能是龐雜的、混亂的、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無序、嘈雜、混亂的聲音均不能有效開展教研。因此,有必要對群內成員在權責規范、研修主題、研修實效方面予以必要的范圍界定。所以,研修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權責明確、主題突出、著眼實效”。比如,有些研修團隊做到了“有人策劃、有人主持、有人引領、有人發言、有人整理、有人反饋”的“六有”分工。第二種聲音就是要發揮網絡平臺的場域效應,讓場域內有高論、有回音,讓更多專家能夠給予廣大教師必要的專業指導,讓骨干教師能起到更有力的傳幫帶作用,讓一線教師得到更多的收獲。所以,研修要遵循“專家引領,骨干支撐,一線參與”的原則。
網絡教研作為一種新興的研修形式,在超越時空、實現信息的交匯與集成方面具有其他教研形式所不具備的特點。但就目前所開展的網絡教研的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著諸多對網絡教研的誤區與偏見。教師們普遍認為,在網絡世界里,一切都是虛擬的,網絡教研遠不如傳統教研形式有價值。任何一種偏見都或許會在條件變化時成為一種先見,現在把網絡教研看成虛擬活動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告訴我們網絡教研也要體現更多的真實性。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網絡研修的目的在于實現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但一線教師普遍認為網絡教研屬于教研集散地,不屬于正規培訓方式。對網絡教研也提不起精神。但是,傳統教研點對點、面對面、現場的、小規模的物理形態的教研與培訓活動已經無法滿足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要求。一線教師也會苦于沒有機會,失去自我提升的動力。而網絡研修就能夠克服傳統教研活動中的缺點和弊端,促使教師能夠在網絡教研活動中找到提升自己專業發展的領路人、同路人,營建屬于自己研修的新天地。
一切事物的存在均來自其價值的存在。網絡研修首先是探求其價值存在。網絡教研環境是由研修平臺、研修主體與研修內容共同影響的場域環境。研修活動以主題內容為核心,對研修活動主體實施牽引,網絡平臺依托網絡功能提供技術支撐。研修效果由網絡平臺功能的應用實際,以及研修主題內容的價值高低和活動主體的水平高低決定。在網絡平臺優越的前提下,如果對一個無價值或者價值不高的問題展開研討,那么研修活動就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同樣,如果研修內容有價值,而研修主體的知識水平不能與之相符,那么研修的價值同樣也不會高。
因此,依據研修主體的實際水平開展與之相符的研修內容,打造有價值的場域環境,在虛擬的形勢中開展有價值的活動,有助于提升研修的品質。
開放性是網絡研修最大的特征。開放性要求網絡研修參與者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寬容的心理。開放的心態要求教師有共享意識,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分享。開放的心態還要求教師有尊重他人成果的態度,盡管網絡研修形式是虛擬的,但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對別人的觀點妄加詆毀和竊取。因此,樹立開放的心理、包容的心態,營建共同的網絡研修文化是網絡研修文明開展、持續開展的關鍵。
網絡場域由來自不同區域,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專業層次的研修活動主體組成。這就使得研修具有更多元研修需要和學習視角。有人需要理念的指引,有人需要具體的操作要領。每一層次的教師抱有不同的專業需求,每一種專業需求都需要通過不同的研修活動來落實。專家講座能讓教師撥云見日,醍醐灌頂;視頻觀課、評課能讓教師習得實踐要領,事半功倍;讀書交流能讓教師豐富見聞;網絡磨課能奇文共賞,疑義相析,在碰撞中磨礪思維。任其選擇的多元研修活動能盡可能滿足教師的學習需要,增強研修的活力。
可見,網絡正在改變著教師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是一場從“虛擬”走向“真實”的創意研修變革。網絡跨時空交流的特性,拓寬了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交流空間,放大了名優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網路教研也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和發展,有利于凸顯教師學習主體意識,是教師由“教書匠”成長為“研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的新型教研形式。
[1]曾智新.淺談網絡教研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小學電教:下,2014(06).
[2]周衛華.網絡教研綻開智慧之花[J].信息技術教育,2007(02).
[3]汪錦龍.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網上研修的探索[J].中學理科園地,2015(02).
[4]李華平.用整個生命擁抱語文——25年語文教學與研究道路的回顧與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2015(01).
G451.2
B
1005-6009(2017)70-0051-03
1.吳昌龍,江蘇省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江蘇豐縣,221700)教師,一級教師;2.張萍,江蘇省豐縣教研室(江蘇豐縣,221700)教研員,一級教師,徐州市學科帶頭人。
*本文系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6年度青年課題 “網絡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課題編號:162743415)和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網絡教研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課題編號:GH-12-15-L1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