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人物點評·
懷揣夢想:卓越教育者的本色
——我所認識的許昌良
陳學軍
教育事業的創新持續發展與學生學習質量的普遍有效提升,需要越來越多卓越教育者的涌現與引領。教育者走向卓越的路徑各有不同:有的得自所在組織提供的良好環境與支持,有的緣于個人不懈的努力與追求;有的厚積薄發,有的鋒芒早現;有的強在業務能力之精深,有的重在教育教學理念之先進;等等。在許昌良校長身上我則看到:懷揣夢想,是卓越教育者的本色。
“夢想”在許昌良身上是不斷延展與深化的。它起初表現為一種不斷追求上進、成就更好自己的“狀態”。這種總想著成為更好的自己,總想著走得更遠的“狀態”,是一種相對“抽象”的夢想。它看上去缺乏實質性的目標指向,更多的是想著要努力,卻不是很清楚為什么而努力。隨著事業上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以及工作角色日益明確與重要,許昌良的“夢想”逐漸變得具體,表現為具有實質指向的 “目標”。在無數次追問與求解“教育是什么”之后,在基于教育現實與所在組織實情基礎上,他相信“良知的學校和校長應當以寧靜平夷的心態做教育,當以學校 ‘優勢為本’‘在對話中生成’”。據此,他提出“沉靜語文”的教學主張與“新平民教育”的辦學思想,將之作為治教管校的“夢想”。此種“夢想”經“抽象”至“具體”,由“狀態”到“目標”的變化,也是“個人小夢想”到“教育大夢想”的深化過程。
從初識到如今,許昌良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充滿激情。任何一個話題,小到一個具體的教學方法,大到宏觀的教育體制治理;任何一種場合,或是茶余飯后、日常小聚中的閑談,或是正式場合的發言、報告,只要是談及教育話題,許昌良就激情四溢,充滿能量,不管是對于積極現象的肯定贊揚,還是對消極問題的深刻反思,都能讓人熱血賁張。這種無限“激情”,實則來源于他清晰且篤定的“夢想”。
與其他很多職業一樣,教師職業生涯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一方面意味著成長的可能,我們可以利用時間不斷地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也潛隱著職業的挑戰,我們會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失去初心,心生倦怠,特別是在教育現實越發復雜、充滿各種沖突的情況下。就當前情況看,職業倦怠成為不少教師走向卓越的主要障礙。許昌良的卓越之路則告訴我們,對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的教師職業而言,源于夢想的“熱情”是一種能量。它可以使教師更清晰有力地自我定義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明確自身的使命與責任,從而更為主動、全心地投入到繁復的、具有挑戰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實現專業發展的一個個突破,從平凡走向卓越。
卓越的教育者,一定不是單槍匹馬,一定不是只身向前。他﹙她﹚必定是構建并基于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且對團隊成員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產生積極廣泛的影響。在此意義上,每一位卓越教育者都是一名優秀的領導者,都有一批追隨者。從許昌良身上我們又看到:經營夢想,是卓越教育者贏得追隨的重要路徑。
不同時期,許昌良身邊總是有著堅實的追隨者。美國當代杰出的組織理論、領導理論大師沃倫·本尼斯(Warren Bennis)認為,優秀追隨者“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很可能是講真話的意愿”,“講真話的追隨者與聽真話的領導者是一個難以戰勝的組合”。在鳳翔實驗學校,每一個學校管理團隊成員都敢于講真話,愿意講真話,許昌良也鼓勵講真話,樂于聽真話,從而形成了相互理解、彼此真誠,追隨共同愿景的團隊。
與“服從”不同,“追隨”只能贏得,而不能通過命令達成。許昌良贏得追隨主要依靠夢想的力量。因此,準確地說,追隨者追隨的并不是許昌良,而是許校長所代表與倡導的夢想。這種夢想之所以能夠獲得認同與追隨,又是因為有著這樣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顯露“謙遜”。許昌良經營夢想不是為了顯示自己多么崇高、深刻與明智,反倒總是強調自己的微不足道;不是為了追逐個人外在的成功,而是為了平衡教育現實與內在教育良知的沖突;不是盲目武斷地給出一個方向與目標,而是真誠問教于師生、家長、同仁與專家。二是力求“包容”。沃倫·本尼斯還說過,“夢想可以對追隨者產生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尤其是當追隨者能在這個夢想中找到家園的時候。一個夢想不必是浩大無邊的,但它必須大得足以容納一群追隨者。”許昌良所倡導、經營的夢想,總是基于所在學校與地區的實際情況,總能很好地貼近人們的需要,使人愿意融入群體、作出貢獻。三是化為“行動”。許昌良自己說:“有夢想就會滿懷希望地努力尋找實現夢想的‘邏輯’,就會把自己‘擺渡’到成長的彼岸。”他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一旦生成某個夢想,他就立即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正是這種有夢即行、言出有信的作風,增加了追隨者對于夢想的信心。四是具有“實效”。當追求夢想的努力取得實際效果,促進追隨者更好發展時,人們對于它的追隨會更加堅定。從解決危房教室問題,到培養出一批特級教師,到領導“改薄創優”典范學校,再到“新平民教育”與“沉靜語文”的開花結果,許昌良每一處的每一個夢想,都取得了累累碩果。
在《專業資本:變革每所學校的教學》一書中,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和富蘭(Michael Fullan)強調,教師專業資本的提升必須同時關注“承諾”與“能力”。他們提出:一方面,沒有目的與激情作為深層驅動,再精深的專業技能也是不充分的。如果教師不關心所從事工作的指向與意義,不清楚為什么而努力或為誰在努力,知道做什么與如何做是無甚大用的。另一方面,沒有實際能力作為基礎,再激情的承諾、再高遠的道德追求,也只能是一種虔誠的姿態。教師的熱情高漲,不僅僅在其“渴望”成功之時,更在其知道如何“獲得”成功之時,在其知道并確信成功是“可求”之時。基于此,哈格里夫斯和富蘭主張,提升教師的專業資本既要投資于能力,又要投資于承諾。
同樣,許昌良的卓越之路也告訴我們,夢想需要與能力結合在一起,夢想是基于能力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教育是一場燦爛的花事,更是一項苦苦的修行!”具體地,這又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能力是實現夢想的基礎。通過持之以恒的學習探索,在深入研究各種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基礎上,許昌良的業務能力不斷精進。這為他個人成長夢想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否則,夢想仍然是夢想。其二,能力是夢想升華的動力。有如前述,許昌良的夢想是不斷延展和深化的。這與經歷經驗的累積有關,與教育生態與現實的變化有關,更與他自身能力的提高息息相關。從普通教師到教學骨干,從一般管理者到學校領導者,從一個區域的名家到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的教育者,能力的提高使許昌良逐步走向更高更為重要的崗位與角色。崗位與角色的變化,使他的夢想也相應升華:從最初的個人小夢想到如今的教育大夢想。正所謂,“能力有多大,夢想才可能有多大”。
反觀現實,可以看到兩種較為普遍的影響教育者走向卓越的現象:一是空有夢想,缺乏能力。這種缺乏能力支撐的夢想,只能是空中樓閣,一種“假夢想”。所以,不能激發自己,更不能感染他人。二是雖有能力,卻無夢想。有些人業務能力不錯,但缺乏清晰篤定的夢想。這種沒有夢想引領的能力,既是一種浪費,也存在被誤用的可能,且很大程度上是難以為繼的。
總之,“懷揣夢想”是我眼中卓越教育者許昌良校長的本色。在別人看來如今已功成名就的他仍然自勉自勵:“正因為不再年輕,所以得抓緊趕路,因為教育使命永遠召喚我,我的面前有詩意與遠方。”心中有詩,腳下有路。這是許昌良校長給我們所有教育同仁的最簡單也是最深刻的啟示。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管理與政策系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領導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