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麗
區域課堂競賽催生教師專業發展自覺
姚雅麗
我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工作以來一直默默無聞,專業上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規劃,在專業的道路上漫無目的地行走。
2016年11月,在學校多次動員后,我參加了南京市秦淮區第二屆“秦淮好課堂”課堂技能評選。2017年3月9日,當我得知自己獲得了區第二屆“秦淮好課堂”語文優質課競賽學科一等獎時,心生許多感慨。我要把這次寶貴的參賽經驗內化為一名教師的專業素養,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
這次“秦淮好課堂”語文優質課大賽明確提出了以“雙主學堂”為形態,所謂的“雙主學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為主線。這是對傳統課堂的改革和突破,我想通過此次參賽,也能促使我語文教學視角的轉變。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此次賽課,我選擇了語文教學中最難突破的兩個板塊——閱讀與寫作,并試圖將兩者打通。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卻遭遇了瓶頸:不知如何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找不到達成教學目標的具體路徑……
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學校教務處為我送來了我們學校自主設計的“雙主課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剛開始了解“雙主課堂”時,心里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但落實到課堂上時,才發現缺乏具體操作的“抓手”。我校的“雙主課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及時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為主線的課堂教學范式,它將課堂分為“前移、深研、后續”三部分,將自學、研學、固學三個環節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有了這樣具體教學的指導,自己的教學設計也漸入柳暗花明之境。既然是從學生的角度設計課堂,就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中國向來“民以食為天”,學生對飲食文化總有一種熱情,何不從飲食入手抒發我們平時總忘記表達或難于表達的情感。
教學思路初步完成,但要真正在語文課堂上實現“從學生出發”,轉變教師在課堂的身份和視角,似乎比備課要難得多。第一次試上,我選擇了陸文夫的 《吃喝之外》,帶著自認為還不錯的設計,期待學生的呼應。然而,學生并沒有對這篇文本產生共鳴。可能是年代久遠,陸文夫筆下的意境,學生完全感受不到。教師上得吃力,學生也沒明白這堂課的重點是什么。雖然我萬分沮喪,但參加賽課的意義也許就在于此,它能讓我們靜心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時改進并再次落實到自己的課堂上。
試上結束,同事根據“雙主課堂評價表”對我這節課進行了評價和反饋。大家的觀點比較一致,認為課堂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在語文教學過程,尤其是深研部分還缺乏創新和膽識。教師們中肯的意見讓我意識到,課堂問題的關鍵在于心態,我一直認為課堂是展示教師教學能力的舞臺,而不是一個為學生解決困惑的學堂。但當試上結束后的那個晚上,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突然發現那些精心準備的答案就像一個個鐐銬,限制住了學生的思維,強行地把學生綁架到自己的思路中來。這一刻我明白了,課堂應該留下空白,交給學生去填充……
在正式錄制賽課時,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為了啟發學生的感悟,我選擇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7集《三餐》,其中講述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中學陪讀家長為孩子送飯的片段。看到校門外一個個翹首以盼的父母,看到父母為孩子精心準備的佳肴,學生的情感被激發。紀錄片的記錄方式也是一種情感的記敘方式,每一個近景、遠景、特寫鏡頭都富有特殊的意蘊。我沒說什么,學生就能心領神會。在接下來的分組討論中,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參與度很高。課上完了,很多同學都意猶未盡。于是,我趁熱打鐵,將即興課堂表達延伸到課后鞏固訓練,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一篇 《記憶中的味道》作文。很多學生受課堂啟發,文章寫得非常細致,錢婧雯同學這樣寫道:“媽媽精心挑選著豆腐,先是低頭一看,看看豆腐的切面是否均勻而細膩;再是輕輕一按,新鮮的豆腐應該嬌嫩而略帶有彈性;最后湊上去一聞,那一股淡淡豆香味便撲面而來……”我想,也許語文高效課堂就是這樣,由課上到課下,讓學生興奮,使學生回味。
與此同時,為了青年教師的這次賽課,我們語文備課組和學校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其一,我能在此次賽課中獲得認可,與學校近年來致力于“雙主課堂”的研究氛圍分不開,與學校每一位教師積極投身于高效課堂的實踐分不開。
早在2013年,我校“基于‘學生學習’的高效課堂教學研究”課題就被立項為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在學校的帶領下,全校各個備課組都積極投入到高效課堂的研究中去。從一開始組織全校教師集中研訓,到各備課組針對學科進行“基于‘學生學習’的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每個學科都開設了示范課、觀摩課。我作為青年教師,就是在多次的示范、觀摩中成長起來的。在其他教師的示范課中,我可以吸收他人的優點;在自己的觀摩課上,又可以發現自己教學的問題,在不斷的磨合和改進中,教學水平逐步提高。正逢區組織“秦淮好課堂”語文賽課這一契機,賽課活動的宗旨與我校“基于‘學生學習’的高效課堂”的理念不謀而合。同時,“雙主課堂”評價體系又讓每一位教師有了自查自糾的參照,極大地促進了每一位教師主動調整和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二,青年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語文教研組同伴給我的無私幫助和悉心指導。我清楚地記得,校長第一次聽我的課時就給我提出了兩條意見:一是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讀書,好好練練語感;二是在課堂上,眼中既要有人,又要無人,有人即為有學生,無人即無聽課教師。這兩條寶貴的意見我一直銘記在心,一直讓我受用至今。
永遠不會忘記,當我因為備課而束手無策時,侯老師送來關心與鼓勵的話語:“不用怕,任何一堂只要你靜下心來鉆進去,就一定能找出一條好的教學思路。”陸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她指導我如何分組,如何指導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合作時我們教師該做些什么……年級組的教師也一起幫我出謀劃策。就這樣,在一次次的試教、一次次的說課中,“雙主課堂”的概念在我頭腦中逐漸清晰明朗起來,在這種反復的琢磨與修改中,我更加堅信:只要想做并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從專業成長的體驗看,區域教師發展中心為青年教師搭建“秦淮好課堂”這樣一個優秀的平臺,能激勵青年教師不斷學習,學以致用,取長補短,促進交流。此次學科賽課,學校十分重視,學校教務部門專門聘請了專業的攝像團隊,在錄播教室對每一位賽課教師進行視頻錄制和后期制作,為教師提供學習、參考的資料。
葉瀾教授認為教師除了教書育人之外,還要“育己”,把教師對創造的追求和實現,視為“教師職業內在尊嚴與歡樂的源泉”。此次賽課,我體會了付出的艱辛,也品嘗了成長的幸福。
我作為一名語文青年教師,將以這次賽課為專業成長的新起點,不斷鞭策自己,在學校的良好育人氛圍中、在專業成長路上繼續走下去,努力讓自己的專業更扎實,自己的教學更豐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